張公殿
摘 要: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經歷數學活動,并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主動經歷實踐操作、合作交流、反思體驗,讓每一個學生因親身經歷而難以忘懷,因親身體驗而刻骨銘心。
關鍵詞:數學活動;興趣;反思;親身經歷;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3.5;G42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9-0097-01
數學活動的精心設計、有效組織,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也會讓理性而又嚴謹的數學課堂彌漫著感性而又溫情的和諧氛圍。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可以感受操作的魅力,獲得展示的機會,體會到克服困難的快樂,收獲成功的喜悅。
一、在實踐操作中綻放機智
實踐操作可以讓靜止而又抽象的數學知識,動態而直觀地完美呈現給學生。操作,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揭開了數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在迷茫中尋找到一絲靈感,在疑惑中打開一扇智慧的大門。例如,在教學完圓柱的相關知識后,教師讓學生做了這樣一道題:“用一張長4.5分米、寬2分米的長方形紙,圍成一個圓柱形紙筒,它的側面積是( )平方分米。”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方法。生1:剛開始讀完題目后,我沒有明白題目的意思。后來,我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把它圍成一個圓柱形紙筒。這時我明白了:圓柱的底面周長就是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就是4.5×2=9(平方分米)。生2:我覺得他的想法不夠巧妙。我也是拿一張長方形紙圍成一個圓柱形,但在操作中我發現這個圓柱的側面積等于長方形紙的面積。所以,求圓柱的側面積可以直接用4.5×2=9(平方分米)。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大膽地去動手操作,學生呈現的是異彩紛呈的結果。通過實際操作,讓復雜的問題立馬變得簡單。學生們在操作中綻放機智,在實踐中收獲快樂,讓數學課堂充盈著智慧的色彩.
二、在合作交流中凸顯睿智
合作交流體現出學生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所展示的一種語言之美。在交流中,觀點的碰撞、成果的共享、智慧的彰顯,都會讓學生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凸顯睿智。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用12個棱長為2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有幾種擺法?其中表面積最小是多少?教師及時引導:請同學們動腦、動手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可以怎樣解決?如果有困難,可以和組內的同學討論討論。不一會兒,有的學生高高舉起了小手。生1:老師,我想到了這樣一些擺法。第一種:長24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第二種:長8厘米、寬6厘米、高2厘米。第三種:長12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其中第二種擺法表面積最小,是152平方厘米。生2:我不同意你的說法,應該是有4種擺法。第一種:長、寬和高分別為12厘米、4厘米和2厘米。第二種:長、寬和高分別是8厘米、6厘米和2厘米。第三種:長是6厘米、寬與高都是4厘米。第四種:長是24厘米、寬和高都是2厘米。其中第三種長6厘米、寬和高都是4厘米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小,是128平方厘米。生3:老師,我有補充。雖然他說是對的,但是他想的過程有點亂,我在思考擺法的時候是有順序的。四種擺法分別是:第一種:首先把12個小正方體直接擺成一排,即長24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表面積: 24×2×4+2×2×2=200平方厘米。第二種是擺成兩排,每排擺6個;即長12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表面積:(12×4+12×2+4×2)×2=160平方厘米。第三種是把12個小正方體擺成三排,每排擺4個,即長8厘米、寬6厘米、高2厘米;表面積:(8×6+8×2+6×2)×2=152平方厘米。第四種:再考慮擺兩層的情況,第一層只能擺6個小正方體,即長6厘米、寬4厘米、高4厘米;表面積:6×4×4+4×4×2=128平方厘米。而且我發現當長、寬、高最接近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最小的。其他學生不約而同地為他鼓掌,他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讓教師也深深佩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的體驗,會使學生的印象最深刻。可以說,每一個細小的發現都表達著他們對數學個性化的感悟和理解,每一次小小的補充都見證了他們對數學知識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三、在反思體驗中彰顯智慧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只重視解決問題所獲得的結果,卻忽視了對解題過程的回顧與反思。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有的學生計算雖然正確,但卻說不出是怎樣進行計算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缺乏對解題過程的梳理。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而且要重視培養學生回顧頭來看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并試著讓他們把怎樣計算的過程說出來。只要這樣堅持下去,學生表達思路的過程一定會越來越清晰的。而反思并梳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積累經驗,提煉想法,彰顯智慧。
四、結束語
總之,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記憶深刻。機械的重復、單調的模仿,只會讓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活動,讓數學知識由冰冷變得溫情,由抽象變得生動。在親力親為的數學活動中,學生的智慧得以施展,靈性得以彰顯,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無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光明.高效數學教學行為的特征[J].數學教育學報,2011(02).
[2]鄭毓信.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J].課程·教材·教法,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