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松杰 (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鎮爾儀小學,315506)
?
基于目標的體育教學質量內涵及評價指標探析
裘松杰 (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鎮爾儀小學,315506)
(一)體育教學質量概念的認識
體育教學質量是什么?國內不少學者、專家進行了探討和解讀,值得借鑒的觀點有:
于素梅博士認為,“所謂體育教學質量,是體育教學效果的綜合體現,主要由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目標要素集合而成,指向的是教學結果,而非過程[1]。”
毛振明教授認為,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就是黨和國家代表社會的認識來設置體育課的目的與體育教學的社會效益之間的吻合度,是體育課程為自己設置的諸任務(或目標)的達成度,是學生參加體育教育的期望目標與最后收獲之間的契合度[2]。
朱莉琴認為:“教學活動滿足人與社會兩方面需要的程度”[3]。
姚玉良認為:體育教學質量就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優劣程度。體育教學質量的內涵應包含“學的質量、教的質量和練的質量”[4]。
申克才、劉軍認為,體育教學質量是按照體育學科的特征,圍繞一定的教學計劃和標準進行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學生身心得到發展的程度。宏觀上對體育教學質量的理解是學生在整個學習和生活中的體育活動行為發展的程度;微觀上對體育教學質量理解為學生在一節體育教學活動中得到發展和產生影響的程度[5]。
賈洪洲認為:體育教學質量是體育教學工作滿足學生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程度。體育教學質量主要是強調體育教師“教”的質量以及由這“教”的質量引起的學生“學”的質量,教學質量最終可以體現在學生的變化上。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就是教學所提供的成果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要的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6]。
鄧若鋒認為: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就是教學所提供的成果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要的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7]。
劉志軍博士把教學質量的內涵概括為“教學活動或現象協調滿足社會與人兩方面需要的特性[8]。”
王貴春的“氣”與“自殺”不僅能夠從本土社會行為理論中獲得解釋,需要放置于社會文化變遷的結構中進行理解。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最早提出“文化墮距”的概念,用以說明社會變遷中社會各部分變化不一致而產生的種種問題。一般來說,制度首先會發生變遷或變遷的速度稍快,其次是民風民德的變遷,最慢的是價值觀念的變遷[31]。王貴春的自殺行為包含了對生活利益的理性衡量。這可以視之為鄉土利益與現代司法規則的文化競合,鄉土糾紛中的這種文化競合也屬于文化墮距的一種形態:鄉土正義的獨特利益訴求和司法正義規則之間發生激烈沖突,并嵌入糾紛事實的結構之中。
綜上所述,可見諸位學者對于教學質量的認識基本借鑒于ISO9000質量體系標準中對質量的程度說定義,即“質量,就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質量是產品或服務的總體特征和特性,基于此能力來滿足明確或隱含的需要。”也就是說“質量是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大家都一致認為如此引申具有較大的解釋力與參考價值。但對于“產品”的見解上還存有分歧。筆者傾向于認為體育教學的產品應該是體育教學活動后所產生的效果,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實物,而是一個固有存在的特性,具體的落腳點在于學生,往往是從學生身上呈現出來。因此,筆者認為,體育教學質量就是體育教學活動后所產生的效果與相對應的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二)體育教學質量內涵的認識
既然認為體育教學質量就是體育教學活動后所產生的效果與相對應的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達成度具有優劣、高低之分,因此“質量”一詞包含了判定優劣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質量必定與判斷標準緊密聯系在一起。判定優劣的標準是什么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審視體育教學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學校整體體育教學目標是根據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培養人的總目標,遵循國家意志來設立的。國家根據學科教育的特點,研制了體育課程標準,作為綱領性標準文件和要求,就是體育教學產品滿意度評估的標準要求。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述,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就是黨和國家代表社會的認識來設置體育課的目的與體育教學的社會效益之間的吻合度,是體育課程為自己設置的諸任務(或目標)的達成度,是學生參加體育教育的期望目標與最后收獲之間的契合度[2]。
由此可見,“目標”是體育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宏觀層面來說,基于課程標準要求的達成度來評估整體教學質量;從微觀層面來說,是從每一節課的目標要求來評估課堂教學質量。學校整體體育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應該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體育單元教學的質量標準就是單元目標,一節課的教學質量標準就是課時目標。
體育課程目標決定著體育教學質量由多因素綜合體現。體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并不是用教學設計水平、教師的教學能力等來體現的,而是由教學目標達成情況來衡量,而且不是由單一目標確定的,而是多項目標達成情況的綜合體現。教學質量最終可以體現在學生的變化上,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體育教學后的效果,學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學生的體質健康、基本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術、運動參與度、心理品質與社會適應等四要素展開[10]:
1.體質健康:體質是否增強,是否有良好的體形和身體姿態,掌握基本的保健知識和方法。2.基本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術:是否發展了基本運動能力,掌握了運動技能和方法,具有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3.運動參與度:是否激發和培養了運動興趣和參與意識,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4.心理品質與社會適應: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質,具有合作意識和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一)厘清概念
2.評價指標內容必須與質量內容相對應。經合組織(OECD)在發布的《為促進更好學習:評價與評估的國際視角》報告中指出,評價評估要與教育目標相統一。體育教學質量是基于教學目標達成情況來衡量的,為此,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也需要充分考慮體育教育的目標的實現程度。
3.評價指標的內容必須全面,不僅關注教學的顯性結果,也要關注隱性的教學效果。既有體育基本知識、技能學到什么程度的測試(如體育與健康知識測試,運動技術測試),又有隱性的學習方法、個性潛能、創新精神、情感態度的評估。這樣的評價內容既考慮到了當下,又能夠對未來發展有一個相對全面的預判。
4.評價指標內容必須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習單元的學習的內容和發展的需要來設計。例如,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內容和一單元教學質量、一學年體育教學質量的評估內容是不一樣的,因為不同時期它們的教學目標和效果的側重點都不一樣。
以上是對于整個體育教學質量評估而言,但課堂教學是體育教學實施的最基本單位,是落實體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體育教學質量評估的著力點也在于此,因此,本研究就從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入手,進行體育教學質量評估的研究。
(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是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依據和尺度,建立科學可行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證。筆者認為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設計必須緊緊圍繞課的教學目標展開,在此試從“體質健康、基本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術、運動參與度、心理品質與社會適應”四大方面進行評價,從這四方面評價學生是否得到進步與發展,審視教學結果與目標的達成度,具體設計見下表。
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及其含義
以上僅是筆者對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構思與設計,對于各項指標的權重確定,還待于體育教學專家和一線教師在今后進一步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于素梅.對體育教學質量內涵及影響因素相關問題的研究——從強化體育課談起[J].體育學刊,2014,2.
[2]毛振明.明確質量標準 提高教學質量[J].體育教學,2014,3.
[3]朱莉琴對教學質量內涵的新認識[J].江蘇教育研究,2007,3.
[4]姚玉良.對體育教學質量內涵的認識[J].中國學校體育,2011,3.
[5]申克才,劉軍.對體育教學質量內涵及其相關因素的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1,4.
[6]賈洪洲.論教學質量與體育教學質量的內涵:兼論體育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學校體育,2011,4.
[7]鄧若鋒.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三個基本維度[J].中國學校體育,2012,3.
[8]劉志軍.論教學質量的內涵與構成[J].教育評論,1999,5.
[9]裘松杰.有效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思考與設計[J].中國學校體育,2010,6.
[10]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1]陶西平.質量是教育事業的永恒主[EB/OL].http://edu.Com/a/20131126/013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