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欽(廣東省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518055)
?
各抒己見:點擊本刊文章 議論課改熱點
一字之差,兩種觀念——教案中應該表述為“教學目標”還是“學習目標”?
宋文欽(廣東省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518055)
自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為順應這種變化,各學科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改變,體育學科也不例外,其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改為“學標”就是一個明顯的變化,其的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準確定位教學活動中師生的主客體關系。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一改變進行進一步思考和梳理,并試從“將傳統中的‘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理?”“教案和學案是否有區別?”這兩個問題入手,還原教學活動的本義。
廣東宋文欽
對“教案和學案是否有區別?”這一問題的探討,引出另一個問題,即“教案的設計目標應表述為‘教學目標’還是‘學習目標’?”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則又涉及“教案體現的是學生的主體性還是教師的主體性”的問題。那么將傳統教案中的“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標”是否合理,則需要回答什么是“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中主客體的關系如何。
什么是主體?從哲學角度來解釋,主體是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是相對主體而言的,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一直以來,關于主體與客體的論述很多,尤其是自新課程改革開始,關于主體性的特征的論述更是眾說紛紜,歸納起來,是否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自覺能動性、積極創造性是判斷其是否具有主體性最廣泛的共識。獨立、自主、能動、創造性和自我反思成為了衡量是否具有主體性的重要標準。
教學中的主體與客體的問題討論自古有之,理論層出不窮。從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孔”、“孟”、“荀”提出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教學相長”,到西方的“蘇”、“柏”、“亞”提出的“問答法”,“三段教學映出最早的師生主、關系的界定。教育理發展到本世紀六十年代,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以前蘇聯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把教學活動中師和學生的關系定教師是主導”,“學?!敖處熓侵鲗А保侵冈诮虒W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組織者、領導者,這種地位決定著教師起“主導”作用,該理論也是目前我國理論界的主流。這種理論把教師看成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教育者,所以,從在教學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來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而“學生為主體”是從地位上來劃分的,這種主導、主體的關系劃分并未在一個層次上清楚地回答主體和客體的對象。如果把教師定位為主導,那么相對應的學生就是被導,把學生看成是主體,那么與之相對應的教師就成為客體,這與馬克思關于人和自然的論述就明顯相矛盾。一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占主導地位的教師又成了客體,學生是主體卻被教師這個客體來主導,顯然,這在邏輯上存在矛盾。
筆者認為,要在邏輯上清楚回答教學活動中師生的關系問題,需要把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基本要素構成的教學活動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進行多視角動態的探討。宏觀層次指作為整體的教學活動,即一般意義的教學;中觀層次是指整體教學活動中的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微觀層次指具體學科具體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中的教與學及其之間的程序。與這三個層次相對應就形成了三個不同教學層次的教育關系。
首先,在宏觀層次上,教師、學生共同構成了教學的主體,客體是指課程教材及其所處的校園物質和文化環境。其次,在中觀層次上分兩種情況,在教師教授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和教學內容是客體;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和學習內容是客體。由此,可以說,教學活動中的教學主客體關系是教師主體主導著學生客體,學生主體接受并超越教師主體的主導。再次,在微觀層次上,師生間的主客體關系交替換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活動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結構就形成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先后順序的不同,使教師、學生的主客體關系呈復雜多變的交替。微觀的體育教學中的主客體關系是一個多層次,復雜的辨證的關系,是動態、立體的關系,把師生關系一概而論定位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關系顯然欠妥。例如,在教師講授、示范前滾翻技術動作時,從創造性的設計、獨立自主的示范、主動積極的思考,教學進度要求和示范講解的節奏都是由教師自主決定的,此時,顯然教師處于教的中心主體地位,發揮著主體作用。但是,當學生進行前滾翻自主體驗練習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組織、引導作用,學生表現出更多的自主、獨立、反思和創造性,也就是主體性。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是在教學活動微觀層次中的一個內容。從此定義可以看出,教案的撰寫主體是教師,是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難點,對教學目標進行預設,對教學過程及練習進行提前設計,對時間進行分配,對安全提出預案,對場地器材等進行周密安排,從而精心設計確定下來的教學方案。從這些環節來看,教師的工作顯然具備了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主體性特征,因此,我們認為教案充分體現了教師“教”的元素,體現出了教師的主體性,目標預設當然體現出的是教師“教”的內容和“教”的程度。
學案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時的導案,是學生自主學習師生共同參與設定的一個方案。學案的制訂偏重于學,側重于如何學,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組織調節,學生是主角,體現出互動性與開放性。教案偏重于教師的教,著眼于教師講什么,如何講,講到什么程度。以教師為中心,體現單向性和封閉性的特點。由此,我們可以說,在學案中的目標表述可以是學習目標,在教案中的表述應該是教學目標。
課程改革的目的應該是讓課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教育教學的規律要符合教育的本質。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正確的,也是應該的,他是對傳統教學過于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矯正。新課程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可以體現在學習方式的選擇,練習時間的分配,以及在教學交互中突顯學生自主、獨立、創造性的元素,以充分發揮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強調學生主體性并不是要削弱教師應有的能動作用,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材等元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過于強調一方面都會降低系統的整體效益。
由此,筆者認為,在教案中將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標其實質是混淆了“教案”和“學案”兩個概念,教案中“目標”的表述還是以“教學目標”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