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英
(福建省永安市林業局小陶鎮林業站,福建 永安 366025)
?
林木混交效果對林分質量的影響探討
肖華英
(福建省永安市林業局小陶鎮林業站,福建 永安 366025)
摘要:指出了營林造林工程不僅能夠綠化環境,還能夠更大程度地促進一方林業產業經濟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通過林分實驗,對福建三明永安地區的混交林營林造林工作進行了研究,根據實驗所得數據,對該區域開展營林造林活動提出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永安;新形勢;營林造林;研究
1引言
我國經濟環境的騰飛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而營林造林事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目前我國的營林造林基礎設施已具有較大的規模,相關的林場、采育場已建設有過萬個,造林面積也已超過億畝。為了保證營林造林工作能夠向更高化發展,保證綠化面積的增長。建設針闊混交林是十分關鍵的手段之一。混交林具有存活率高,生長情況優異、環境優化能力強等特點,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林業產業的發展。
2實驗林分概況
本次試驗地設在福建三明永安市研嶺林木種植試驗場開展,實驗林分的具體概況如下。
2.1氣候條件
實驗林場位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季炎熱,冬季溫和,具明顯的雨季以及干季,雨量充沛,水熱條件良好,年平均氣溫在17.2~21.2 ℃之間,年降水量為1 460~2 000 mm,年均蒸發量為1 400 mm,四季相對濕度在82 %左右,全年無霜期為261 d~300 d[1]。
2.2地質地貌
林場海拔在300~600 m之間,為戴云山脈余脈,大多屬低山和丘陵地貌類型,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屬亞熱帶常綠針闊混交林區,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為主,闊葉林以硬闊、桉樹為主。土壤種類主要有紅壤、紫色土、石灰土等,其中紅壤占總量的83 %,紫色土占總量的5%,石灰土占總量的12 %,林區內土壤有機質以及含氮量豐富,肥力深厚、土質肥沃,植被覆蓋率高達96.7 %,是閔中西北地區的綠色寶庫。試驗林場的經營面積8689畝,其中一般用材林6 607畝,短周期工業原料林1 673畝,其它林地418畝,蓄積量45 000 m3,林區內主要實驗樹種為楠木、紅錐以及乳源木蓮。
3研究方法
利用測樹法、群落生態法等方法[2],對實驗地的林分特征進行分析,在實際的勘測后,將在實驗林場設置2塊試驗地,在選取試驗地時,選擇具有代表性且具統計學意義的林地開展。每塊實驗地為面積0.02 hm2的方形,總計樣地10塊,實驗需要將樣地的地理特征、位置、海拔、土壤等情況進行收錄。在每塊樣地中還需設置8個5 m×5 m的小樣方,對小樣地中的喬木樣木設置標尺,記錄其樹種、冠幅、胸徑等數據。在小的樣方中設置一個3 m×3 m的次樣方,用來進行灌木樣木的樹種、冠幅、胸徑等數據的記錄。在次樣方中設置一個1 m×1 m的微樣方,用來進行草本植物的種類、高度以及株數等數據的記錄。
4結語
杉木林分的主要土壤肥力因素大多數比馬尾松林略差,表明杉木林地地力呈退化趨勢。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與提高,建義不要在同一地方長期種杉木。在馬尾松林和杉木林分的形成過程中,可能在煉山、整地和機械作業種植過程中,生態系統原有植被和地表枯落物大部分被清除,跡地裸露,破壞了表土的物理性質,使林地遭受降雨直接打擊和地表徑流沖蝕,土壤結構變差,土壤養分流失,導致林地地力衰退。由此可見,在較貧瘠的立地營造馬尾松林有利于維護土壤肥力,防止地力衰退。但從根本上看,杉木林與馬尾松林的土壤肥力及地力情況并無多大差別,無論是馬尾松林還是杉木林都可以使土壤肥力和水土得到保持。
參考文獻:
[1] 林大儀.土壤學實驗指導[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3).
[2] 孫向陽.土壤學[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1).
[3] 何斌,梁偉克,陳文軍,等.濕地松、杉木林取代馬尾松林后土壤肥力的差異[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2,30(6).
4結果與分析
4.1不同林分情況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林分情況下的土壤容量、最大持水量、田間持水量等數據的分析可知:在使用針闊混交林的模式時,土壤的滲透性、持水性、穿插性要明顯高于片面性林分種植模式。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林分情況土壤環境情況
注:馬指馬尾松,楠指楠木,杉指杉木
4.2不同林分情況的樣木胸徑發育程度比較
通過對不同林分情況下的平均胸徑、整齊度、標準差的分析可知:由于馬尾松的生長速度較慢,導致在馬尾松較多的針闊混交林中出現平均胸徑較低,整齊度不高的情況。而在馬尾松少量分布的針闊混交林中的樣木平均胸徑較大,整齊度也更高。
4.3不同林分情況的直徑分布比較
通過對不同林分情況下的正態分布、weibull分布、X2的分析可知:針闊混交情況較好的樣地具有合貝塔分布規律,而在混交情況較差的樣地中分布規律不明顯,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林分情況直徑分布情況
注:馬指馬尾松,楠指楠木,杉指杉木
4.4不同林分情況的樹高分布規律
通過對不同林分情況下的平均胸徑、整齊度、標準差的分析可知:混交林的平均樹高要大于純林,同時林層數更為豐富,樹高分布的離散程度遠大于純林,具體情況見表3。
5結語
本次研究是針對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妍嶺林木種植試驗場的混交林營林造林情況進行分析,混交林的造林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本文中主要闡述了混交林不同林分方式對樹高、直徑、土壤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林分實驗得出結果。首先對不同林分樣地的土壤情況進行觀測,包括土壤容量、最大持水量、田間持水量等內容,在針闊葉林混交情況良好時,土壤容量最大可達到1.11 g/cm3,最大持水量可達到39.86 %,田間持水量可達到21.38 %,總孔隙量可達到41.28 %,與單一樹種造林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不同林分情況的樣木胸徑發育程度比較后發現,在種植楠木較多的樣地中,其胸徑發育與其它樣地具有明顯差異。在不同林分情況的直徑分布比較后,可以看出在混交較單一的實驗樣地中其直徑分布較不均勻,不具備規律性,而在針闊混交情況良好的樣地中呈現出合貝塔規律,最后進行不同林分情況的樹高分布規律分析,通過樣地數據的對比發現混交林的平均樹高要大于純林,同時林層數更為豐富,樹高分布的離散程度遠大于純林。由此說明,進行混交林的營林造林活動,更有利于林木的生長,營林造林所產生的效果也要大于純林造林[3]。

表3 不同林分情況樹高分布情況
注:馬指馬尾松,楠指楠木,杉指杉木
在傳統的營林造林工作中,由于大量地進行純林造林,導致林地地力衰退,林分質量下降,造林后容易發生病蟲病害問題,同時純種造林所產出的木材質量較低,對林業產業的長遠發展不具備高性價比的經濟效益。開展混交林營林造林活動,提升造林品質,加強人工種植木材的質量是當前亟需開展的工作。本文通過對混交林林分種植實驗,探討了不同的林分混交方式對造林效果的影響。通過上述實驗發現,在福建三明永安縣地區進行混交林營林造林活動,需加強闊葉樹與杉木、馬尾松等鄉土樹種的混交種植,以提升林分整體質量,提升整體生態功能,從而實現培育參天大樹目標。
[1] 唐純清.新形勢下營林造林工作研究[J].民營科技,2015,2(11):215.
[2] 劉蕊.研究我國營林造林工作現狀及發展對策[J].民營科技,2015,2(7):221.
[3] 嚴學仁.營林造林中的播種育苗技術要點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5,11(1):225.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1-0047-02
作者簡介:肖華英(1973—),女,福建永安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營林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