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文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闭侨f集小學校園內石榴婆娑開放,展現風姿之時,5月10日,以“建構自主課堂,促進智慧生長”為主題的交流研討活動在萬集小學如火如荼地舉行著。來自雙溝小學、仁和小學、高良澗小學等聯誼學校的老師和萬集小學全體語文老師們共60余人一起分享了精彩的4堂課和張輝校長的精彩點評與專題講座。
從2013年開始,萬集小學把“磨課”當做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以“建構自主課堂,促進智慧生長”為目標,開展了自主課堂打磨活動。從四月初一年級段開始,各年級段開展“三輪打磨,同課遞進”研訓活動,磨出了智慧,磨出了精彩,磨出了啟示,也磨出了許多優秀的青年教師。余春芝老師的《鳥島》以精巧的設計思路,扎實的語言訓練,獨具特色的課堂展示為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作了很好的引領;陳愛根老師《槐鄉五月》文本解讀深刻,體現了自己的思考,課堂如行云流水,讓學生徜徉在語言與情感交融的風景中……活動后,余春芝、陳愛根等四位老師談了自己的教學感悟。“選點要巧妙,細節要豐滿,到位要精準”省特級教師張輝校長在展示活動之后的精彩點評,使教師們心領神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回想磨課以來我們這個團隊共同走過的日子,一幕幕激烈研討的情景歷歷在目。大到整體框架,小到一個遣詞造句,大家都用心琢磨,熱烈討論。我們曾為了課堂上的精彩生成而歡呼雀躍,也曾因為課堂上的受挫而苦惱不已。一次次的思考、嘗試、反思、實踐,一次次地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眾人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它就在我們共同創造之處。
一、 磨出勤奮,磨去懈怠
一堂好課,來自于集體智慧的火花,來自于一次次的研討與反思。無論是教學設計的整體構架、教學環節的層層展開,還是教師課堂的駕馭藝術,包括諸如教師說話語氣等細節方面的問題,都需要不斷的打磨。鋼越磨越亮,課越磨越精湛。
大到課的思路,小到一句過渡語。校長手把手地教,老師們是心跟心地學。不僅僅要學校長教的這一堂課的設計,更要學背后蘊含著集體的智慧,也就是教學的理念與思想。學校對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求是建構自主課堂,促進智慧生長。要促進學生智慧生長,我們首先必須促進教師智慧生長。智慧來自于哪里?來自于一次次的修改,一遍遍的斟酌,這些固然是累人身心、傷人腦筋的事,但充分的預設才能預約到更多的精彩。想了解自己的潛能,超越平凡的自己,那么就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四堂課的精彩不是全部,但因為有了每個教研團隊所有老師在磨課的日子里一招一式的磨煉,一點一滴地改進,才有了這些課所呈現給大家的深度、廣度、溫度。
二、 磨出智慧,磨去浮華
“好課多磨”,既然是“磨”,就必須反復地進行修改、實踐、再修改、再實踐。通過用集體的智慧,一次次的重建課堂,磨去不切實際的浮華,留下教與學的智慧,讓所有的教師從不同層面獲得進步與發展。就五年級的《滴水穿石的啟示》的磨課,我們基本經歷了這樣幾個過程。
(一) 磨思路,求“方子”
首先,五年級語文組在韋建梅組長的帶領下一起研讀教材,研究這一課的教學思路,形成了大略的初稿后,請老師們診斷開方。研討中,校長一針見血地提出了設計中的問題:《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本身已經非常理性,再以更理性的故事導入,一會是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背離了課文學習的重點,自主學習的核心理念沒有體現。由此,在他的指導下,五年級組重新設定思路,從目標入手,引出主題——自讀感知,理清條理——自學事例,感悟真理——升華感悟,拓展學習。幾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進入了第一輪課堂實踐。
(二) 磨教法,找“點子”
第一輪上下來后,雖然感覺思路是清晰了,但是對文本主旨的感悟理解,缺乏層層剝筍式的深入;有些教學環節只限于平面展開,過于膚淺,缺乏學法的引領;一些課堂“對話”因為缺乏點的挖掘,很少出現閃爍思想火花的語言訓練。
因此,第二輪,老師們又把重心移到了“磨教法”、找“點子”上,著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校長的指導下,大家找到了很多挖掘學法的切入“點”,如讀連問的句子不能為讀而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不能圖省事給個句式,每個環節的教學都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以方法,力求把理性的課文上出感情來,上出語文味來。教學重點部分的展開,以“?”開始,以“!”結束,使整堂課,前后連貫,形成整體。在這探索過程中,扎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抓住“二十幾年、數十年”等體味水滴的目標專一,抓住“接連不斷、不懈努力、堅持不懈”等詞品悟水滴的持之以恒……因為抓住了一個個衍射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得到了突破,使理性的課文學起來也充滿了十足的語文味。
(三) 磨細節,想“法子”
雖然第二輪的課在學法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但付諸于課堂實踐時,還是覺得各環節在銜接上,缺乏一種一氣呵成的暢快感。一些細節還略顯粗糙,如像“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等等表示滴水穿石精神的詞語一再重復,讓學生說說對“不叫一日閑過”這句話的意思,顯得生硬,因此總覺得課堂缺乏一種靈氣。于是,又開始了第三四輪的磨。這一次老師們更加注重細節上的打磨。每一次過渡如何做到自然流暢,同樣的意思,同樣的道理如何通過課外拓展,得以有更豐富的語文表達。學生出現不同的回答后教師如何接應,如何引導與提升,等等,都做了充分的預設。
格局決定成功,細節決定精彩。正確的構架,精致的細節,注定了我們的磨課是一次次旖旎而精粹的發現之旅。其實,我們知道,磨課只是上好課的一種手段,關鍵是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勤學、多思、善于創新。
三、 磨出思考,磨去觀望
好課的源頭是教師勤奮的思考。本學期的磨課即將結束,但是,教無定法,路無止境。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求索不能結束。這一學期的磨課過程,給大家最大的感悟是:教學和登山一樣,是一個不斷爬坡的過程。爬坡是艱難的,但一旦爬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眼前就會豁然開朗;而且,爬上了一次,再爬第二次、第三次就不會感到那么吃力和艱難了,就會站在這個山坡的高度上步履從容地自由行走。如果不敢爬坡,或者從來也沒有爬坡的打算,那只能在幽暗的低坳里徘徊,永遠也看不到奇麗的景色。教學與爬坡的相似點就在于:能磨出一節精品課,就意味著能磨出N節精品課。一次成功,就有了N次成功的可能。其實,一節課本身并沒有多大的影響,而在于前后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磨前,也許有盲目的自信,也許有些許的擔憂,也許還有那么點怯懦;但磨后,則會有一種天外有天的危機感,一種痛并快樂著的成就感,一種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新鮮感。
“磨課”磨出了萬小人創新思維的火花,磨出了萬小人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萬小人提升智慧的高度。猶如這五月的石榴花,點亮了每一顆要求奮進的心靈,喚醒每一個急需思考的大腦。我們在領略上課教師風采的同時,更是體會到教育教學需要時時思考,處處留心,只有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才能內化成教學智慧,讓寶貴的35分鐘充盈育人的價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