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鶯++詹曉燕
【摘要】自我校開設“國學經典”校本課程以來,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有些內容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為此我們開展了以“國學經典”校本化教學內容為引領,探索各級課程多學科聯動的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契合點,初步形成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通過研究,突出國學的優勢,強調多形式的結合和綜合運用,注重兒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形成了較典型的教學策略,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實現為兒童的國學。
【關鍵詞】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
國學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和靈魂。國學經典是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名族精神和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課程中,國學教育內容十分有限,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我校開設“國學經典”校本課程,經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有些內容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為此我們開展了以“國學經典”校本化教學內容為引領,探索各級課程多學科聯動的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契合點,初步形成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通過研究,探索教學策略,突出國學的優勢,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實現為兒童的國學。
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是以主題為中軸,圍繞閱讀主題來實施教學的。教學主題居于中心位置,教學目標、形式、方法、評價以及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等均圍繞閱讀主題展開。小學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是在校本課程開發理念指導下進行的,我們倡導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是我們開展研究的出發點和生命力。
很多學校的國學教學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模式,束縛了學生的天性。我校采用的不是單一的讀經典、誦經典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兒童化的多種教學策略,強調多形式的結合和綜合運用,注重兒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加以引導學習,體現了小學國學經典校本課程實施的靈活的教學策略。
國學經典主題式教材編排結構一般為“整體—部分—整體”,注重從整體上培養學生朗讀、誦讀、背誦、理解和表達等基本技能。在單元主題教學中,我們在課例研究的基礎上,提煉了“吟詠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趣味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等。
一、 吟詠誦讀法
吟詠誦讀法,是小學國學經典教學的基本方法。“誦讀為主,理解為輔”是吟詠誦讀法教學的依據。小學低中年段重在背誦積累,小學高段側重于讀講并背誦。誦讀時不僅“高聲朗讀,以昌其氣”,還講究“密詠恬吟,以玩其味”,讓學生在熟讀理解、有一定領悟的前提下,再次吟唱,心中復現情景,從而進一步入情入境,更深切地領悟詩文內涵。余光中先生說:“老派的吟誦,隨情轉調,一詠三嘆,無論是當眾吟誦,對于體味古文和詩詞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吟詠誦讀法,重點突出課堂朗讀訓練,充分體現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讀激情的教學思路。
吟詠誦讀法教學時,要注意五點:① 情境導入時要結合主題,整體設計教學情境;② 誦讀課文時要釋詞解字,讀正確、讀流利;③ 再讀課文時,注意把握節奏,讀出韻律;④ 品詞析句要讀出韻味;⑤ 體驗情感時要反復吟誦,熟讀能背,在理解背誦的基礎上適當拓展延伸,還可適時進行道德情感熏陶。
除教師講解外,如何調動學生背誦的積極性也很重要。除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小老師”帶讀,學生齊讀;師生對讀,生生對讀;男女賽讀;同桌合作讀等外,將背誦內容融于各種游戲之中是很好的方法。比如:邊跳繩(踢毽、做室內操、跳皮筋等)邊念,這樣的游戲鞏固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同時感受到了韻律美、節奏美、思想美。《弟子規》等國學經典中的內容,就可以很好地讓學生邊學邊玩,邊玩邊樂,邊樂邊背,它讓學生盡情體驗學習的快樂,在動態生成的教學中促進學生成長。
二、 情境教學法
馬一浮先生強調國學“不是陳舊呆板的物事,是活潑潑的;此學不是勉強安排出來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我校雖強調背誦,但重視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和方法,運用現代媒體使深奧難懂的國學經典變得生動形象,易于學生理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喚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學校的實驗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將聲、像、文融為一體,使學生處于樂學的境界,使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童趣化。
我校選用了人民大學育靈童國學研究院編寫教材中的單元主題,確定了“孝愛”“禮儀”“守規”“勤學”“誠信”“健康”“盡責”“友愛”八個研究主題,采用了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資源(動畫、朗讀、小故事等)。例如,講讀《論語》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當仁不讓于師。”時,伴隨悠長的古曲,學生齊聲誦讀,在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兩句時,老師運用“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動畫,讓學生明白:連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有回答不出的問題,可見,人人都有自己的不足,要注意學習別人的長處。再如,老師用動畫片中“懶羊羊家里亂七八糟,衣服、帽子、襪子亂扔一地……”讓學生感受臟亂的壞處,引導孩子自己動手整理教室和自己的課桌,在學生訴說勞動成果的同時,體會《弟子規》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的含義。
三、 趣味教學法
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無論是誦讀課還是賞析課,都必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國學經典的內容多是一些古詩文,與小學生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所以,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文道結合。把國學經典與思想教育密切結合,以兒童的興趣為基點,從具體的事物講起,將經典具體化、故事化、口語化,挖掘其后面的故事,避免教條化的說教,激發學生對學習國學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具體包括:講故事、猜謎、游戲、課本劇、戲劇表演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
例如我校每周的國學課上,教師課前講一個“小故事大道理”來暖身,這往往是學生最喜歡和期待的,內容多是以經史子集等的人物軼事為主,以便學生透過故事了解所讀人物的點點滴滴。再如,趣味合唱,將一些詩詞歌賦改編成童話式的、具有不同角色的合唱,再將角色分配給不同學生,組織學生以表演音樂的形式來體驗國學。又如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運用生動形象的手語,有助于鞏固理解、積累內化,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個性發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四、 生活化教學法
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吟誦,在教學方法上同樣是積淀。教師要思考如何讓國學與兒童生活相聯系,走進家庭,讓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生活化教學是指國學課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聯系生活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時效性,讓學生學以致用,汲取古人的智慧,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教學中,教師設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的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系起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國學,拉近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文化走入學生的生活。
國學教育的生活化,使學生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內化為一種品質,外化為良好的行為,使他們“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有實驗老師發現,每節下課學生走出教室,學生的身體難免會無意中碰到過道中的桌椅,造成班級課桌椅七扭八歪的。于是,老師在講《弟子規》中“寬轉彎,勿觸棱”時,讓學生排隊站到前面演示,怎樣做才是“寬轉彎,勿觸棱”。通過學生的親身演示,以后每節課上下課都井井有條了。這是課程實施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中心,內容生活化教學的一個案例。
教師還在課堂上探索、總結了多種方法,如:意境渲染、多媒體輔助、動作演示、設身體驗等,都對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大有幫助,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味,加深了對文本內涵意境的理解。上述的這些獨特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突出了師生互動的理念,通過激勵學生的參與,使學生在國學經典學習中,激發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強烈興趣和學習熱情。總之,探索教學策略,突出國學的優勢,將國學校本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相融共生,兼容并蓄,使其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實現為兒童的國學。
(本文系張家港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小學國學經典主題式閱讀的行動研究》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