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蓁 劉 欣 陳夏清
?
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
韓 蓁 劉 欣 陳夏清
【摘要】目的 探討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大連市友誼醫院中醫科門診收治的100例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蒙脫石散聯合雙歧桿菌乳桿菌進行治療,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積分。結果 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七味白術散;脾胃虛弱;功能型腹瀉;臨床療效
大連市友誼醫院,遼寧大連 116001患者反復或發作性大便不成形3個月或以上,且伴腹痛即為功能性腹瀉。該病治病因素眾多,主要與腸道微生態系統變化,心理、社會因素、飲食結構改變等有關[1]。近年來,隨著臨床對中醫藥的重視,七味白術散已廣泛應用于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的治療中。本研究就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中醫科門診收治的100例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18~56歲,平均(39±3)歲;試驗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8~57歲,平均(40±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Gastroentarology雜志發表的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型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脾胃虛弱型功能腹瀉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一般情況良好,無嚴重器質性以及精神性疾病;③入組前2周無服用導致腹瀉以及影響腸道功能的藥物;④均可按時服用藥物以及定期復查,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西醫診斷明確但中醫癥候分型不明確,癥狀復雜;②全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引起的腹瀉以及精神異常;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使用其他藥物。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基礎治療,餐前口服蒙脫石散(南京易亨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311048),3 g/次,3次/d;餐后口服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311023),2 g/次,2次/d。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組成為:黨參30 g、茯苓20 g、炒白術20 g、甘草6 g、葛根10 g、藿香15 g、木香15 g、建曲25 g、黃連5 g、吳茱萸5 g、肉桂5 g,1劑/d,分3次服用。肝氣不舒、胸脅疼痛患者加柴胡20 g;食欲不振納差患者加山楂10 g、神曲10 g;睡眠差患者加夜交藤10 g、茯神10 g;腹脹患者加萊菔子10 g、厚樸10 g。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6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積分。癥狀積分包括舌苔脈象、食欲不振、大便泄瀉、腹痛、腹脹、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等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分0、2、4、6分。
1.7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療程結束后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排便次數以及便量恢復正常;顯效:療程結束后,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排便次數減少至每天2~3次,便量及形狀基本正常;有效:療程結束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排便次數以及排便量有所減少;無效:療程結束后臨床癥候以及排便次數、數量均無變化。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8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2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祖國醫學中,功能性腹瀉可以歸于“泄瀉”“濡泄”等范疇。泄指大便稀塘,時作時止,瀉為傾瀉之意。由于臨床不易區分,因此統稱泄瀉。該病因多種病因導致脾胃虛弱,無力運化水谷,大腸傳導失施,導致瀉下如水,病位雖在大腸,但與脾胃關系密切,是脾虛與濕盛反復作用的結果[3]。因此,治療主要采用運脾化濕、淡滲利濕的方法[4]。該病日久難愈,脾胃虛弱是其主要的證治分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10.4±2.2 5.7±0.4*試驗組 50 10.4±2.4 1.8±0.3*#
七味白術散出自宋代的《小兒藥證直訣》,主治脾胃虛弱、津虛內熱型泄瀉,具有健脾益氣、和胃生津之效。該方配伍嚴謹,用藥得當,融補、運、升、降為一體,是治療泄瀉的良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補益缺失的脾胃之氣,使脾胃得健。肉桂補益腎陽,從根本上解決陽虛大腸傳到失施問題。又加入芳香化濕的藿香,針對濕邪,調暢被濕邪擾亂的氣機,同時輔以調暢氣機的木香,行胃腸之氣滯,黃連、吳茱萸辛開苦降,調暢氣機針對主要致病因素入手,從根本上解決泄瀉病因。同時加入葛根補益因為泄瀉流失的津液,配伍周密,思考嚴謹。后世有“白術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的美譽。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黨參中的皂苷可調節腸道蠕動,同時可增強機體免疫力[5]。茯苓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多種腸道細菌[6]。藿香能控制平滑肌興奮,減輕腹瀉癥狀。動物實驗表明,吳茱萸對離體小腸有雙向調節作用[7]。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型腹瀉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參考文獻
[1] 余紅運.功能性腹瀉中醫治療概況[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 29(5):401-402.
[2] 彭聽欣,舒蘭,陶洪,等.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應用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10):1345-1350.
[3] 姜曉,伍參榮,田雪飛,等.七味白術散對人類輪狀病毒感染乳鼠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保護作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5):29-30.
[4] 曹俊敏,楊雪靜,張偉真.茯苓等4種中藥扶植實驗小鼠腸道正常菌群生民及其機理的初步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9):393-395.
[5] 羅志強.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腹瀉臨床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4,18(15):2-3.
[6] 陳星余.中醫藥治療急性腹瀉的臨床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 2012,23(7):117-118.
[7] 郭榮春.七味白術散加味治療功能性腹瀉(脾胃虛弱證)的臨床研究[D].四川:成都中醫藥大學,2014:12-13.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