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林 李君貴 陳國福
?
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腎癌患者的臨床療效
李達林 李君貴 陳國福
【摘要】目的 探討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腎癌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選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在四平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腎癌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采用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并選取同期腎癌患者4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開放腎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腸道恢復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均隨訪至2015年8月,觀察組1例術后12個月死于肝轉移,對照組3例術后10個月死于肺轉移、骨轉移。其余患者經B型超聲、X線、CT等檢查,未出現遠處轉移等征象,恢復良好。結論 對腎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手術操作簡單方便,安全有效。
【關鍵詞】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腎癌;臨床療效
四平市中心醫院,吉林四平 136000
腎癌是腎實質腫瘤的常見類型,以腰部腫塊、疼痛及間歇性無痛肉眼血尿為主要表現[1]。近年來,腎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腎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顯得十分重要。手術是治療腎癌的主要方法,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安全、美觀、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廣泛和深入,經后腹腔途徑切除的研究也逐漸增多。本研究就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腎癌患者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在四平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腎癌患者40例作為觀察組,均經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生化檢查及細胞學檢查等確診為腎癌[2];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30~70歲,平均(59±7)歲;左側21例,右側19例;腫瘤大小為1.2~7.8 cm。選取同期腎癌患者4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0~72歲,平均(59±6)歲;左側20例,右側20例;腫瘤大小1.2~8.0 cm;臨床表現:腹部包塊、疼痛及血尿;經CT檢查顯示對側腎功能良好,未出現淋巴結、腎上腺等遠處轉移,未形成深靜脈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放腎切除術治療?;颊咝杏材ね饴樽?,取側臥位,于第11肋間或第12肋下做一切口,于腰肌及腎周筋膜間準確游離腎臟,結扎并分離,切除輸尿管和腎蒂,完整切除整個腎臟,并完整切除腎門淋巴結、腎周脂肪。
觀察組患者采取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颊咝腥砺樽?,取健側臥位,升高腰橋,留置導尿管。建立腹膜后腔,留置套管。于腋后線第12肋緣下做一2.0 cm縱切口,鈍性分離肌層和腰背筋膜,分離腹膜后腔,于腹側推開腹膜。在腹膜后腔放置自制擴張球囊,充500~8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維持擴張3~5 min,抽出液體。于腋中線髂棘上放置10 mm套管,在腋前線肋緣下放置5 mm套管,在腋后線第12肋緣下留置12 mm套管,縫合傷口,以免漏氣。進入腹膜后腔,明確腎周筋膜、膈肌、腰大肌、前后腹膜折返線等解剖結構,暴露側椎筋膜,暴露腎前筋膜,在腎前筋膜外與腹膜間深面分離暴露腎旁前間隙,鈍性分離腎后筋膜與腰肌筋膜,明確腎動脈搏動,切開腎動脈鞘,游離腎動脈,夾斷后離斷。深面游離暴露深靜脈及屬支,夾斷后離斷。若存在其他異位腎動脈,小心游離腎動脈周圍組織,逐一找到并夾斷離斷。繼續擴大游離腎臟,在近髂血管水平處夾輸尿管并離斷,根據患者術中情況決定是否切除腎上腺。切除的腎臟放置于自制標本袋內,延長腋后線肋緣下切口,取出標本,放置腹膜后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常規使用3~5 d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根據情況,1~3 d拔除腹膜后引流管。出院后定期復查,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腹部B型超聲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道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隨訪并觀察患者預后。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實施,觀察組無一例患者中轉開腹,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腸道恢復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腸道恢復(h)住院時間(d)對照組 40 136±30 276±56 55±8 13±3觀察組 40 110±29# 99±29# 29±8# 7±2#
2.2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2例發生皮下氣腫,并發癥發生率為5.0%(2/40);對照組術后3例患者切口延遲愈合,4例切口感染,經相應處理后均相繼好轉,并發癥發生率為17.5%(7/4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 隨訪結果 兩組患者均隨訪至2015年8月,觀察組1例患者術后12個月死于肝轉移;對照組3例患者術后10個月死于肺轉移、骨轉移。其余患者經B型超聲、X線、CT等輔助檢查,未出現遠處轉移等征象,恢復良好。
腎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為腎實質泌尿小管上皮系統惡性腫瘤[3],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方法。傳統的開放根治性腎切除術是既往治療腎癌的常用方法,已經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但是,與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相比,開放性手術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恢復較慢。
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分為經腹腔和腹膜后兩種入路,經腹腔入路解剖標志清晰,存在較大的操作空間,氣腹壓力較小、二氧化碳潴留少,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腹腔臟器和腸道,增加了術后腸道并發癥的發生。經腹膜后入路可直接抵達腹膜后器官,不會對腹腔臟器及腸道產生干擾,對有腹腔臟器手術的患者[4]也不會產生影響。在特定情況下,兩種入路術式各具優勢。在治療腎癌方面,采取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可直接快速到達腎門,較腹腔入路更能有效處理腎蒂,避免污染腹腔,防止腫瘤細胞在腹腔種植[5],效果顯著。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腸道恢復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梢?,對腎癌患者采取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效果顯著,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可減輕患者的術中損傷,促進患者術后較快恢復。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對腎癌患者采取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安全性。
在采取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時,其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明確腎動脈和腎靜脈,并快速處理。在后腹壁側由淺入深地逐步處理時,經過3個肌肉標志、3個筋膜標志,3個肌肉標志包括腰方肌、腰大肌和膈肌的腰部,3個筋膜標志包括膈肌外側弓狀韌帶、膈肌內側弓狀韌帶和膈肌腳[6]。明確患者3個肌肉標志和3個筋膜標志,有利于找出腎動脈和腎靜脈。在明確腎動脈和腎靜脈后,可簡化手術操作,規范后腹腔鏡手術操作,提高手術安全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隨訪至2015年8月,觀察組1例患者術后12個月因肝轉移而死亡,對照組3例患者術后10個月因肺轉移、骨轉移而死亡,其余患者未出現遠處轉移等征象,恢復良好。
綜上所述,腎癌患者采取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手術操作簡單方便,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黃興,王蕾,石洪波,等.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治療局限性腎癌(附96例報告)[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12):2073-2075.
[2] 孫妍,蔡勝艷,任春慧.腎癌64排CT表現與增殖細胞核抗原表達的關系[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6):210-211.
[3] 馮建偉,祖強,孫圣坤,等.單孔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與標準后腹腔鏡根治性腎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微創泌尿外科雜志,2014, 3(2):73-76.
[4] 李王磊,鄭昕,孫洵.后腹腔鏡根治性與開放性腎切除術治療局限腎癌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3):675-675.
[5] 龔小新.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局限性腎癌[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1):245-246.
[6] 黃俊祥.后腹腔鏡腎癌根治術對T2期腎癌臨床治療價值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3):305-306.
【中圖分類號】R737.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