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
心理護理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影響
劉玉霞
【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患者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04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生命質量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對CHD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生命質量,有效預防不良反應發生。
【關鍵詞】心理護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理狀態;生命質量
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心醫院,遼寧葫蘆島 1250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飲食結構和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為了降低CHD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其生命質量,除了常規的藥物治療外,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就心理護理對CHD患者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04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CHD診療指南(1999年),均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2]。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30~78歲,平均(62±6)歲,病程1~15年,平均(6.4±1.3)年;觀察組患者中,男32例,女20例,年齡31~76歲,平均(62±5)歲,病程1~16年,平均(6.3±1.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需嚴格遵醫囑指導患者用藥,密切觀察其呼吸、體溫、心率、血壓、脈搏和動脈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具體如下:①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盡早發現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及時開展心理咨詢或藥物治療,消除其不良影響。同時,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護理方案,并培養患者多樣化興趣愛好,如練太極拳、跳廣場舞、練習健美操等[3]。②指導患者合理安排飲食和休息,使其心情盡量保持在最佳狀態。③若患者年齡較大,則可適當保留病情;如果患者已了解CHD,治療信心較大,可逐步將病情告訴患者,使其能夠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④轉移患者疾病方面注意力,家屬既需要體貼和關心患者,但又不能過分遷就,多鼓勵其進行適當運動[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改善情況、生命質量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心理狀態改善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SAS分界值為50分,SDS分界值為53分,均分數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狀態越佳;生命質量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命質量越高[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SAS評分 SDS評分對照組 52 44.3±2.8 34.2±2.8* 37±8 34±9*觀察組 52 44.3±7.1 28.5±1.0*△ 36±7 27±8*△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干預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會健康對照組 52 126±12 129±18*113±17 117±19*85±14 88±9*觀察組 52 127±19 135±22*△113±22 122±18*△84±12 94±17*△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CHD的主要發病機制為冠狀動脈在粥樣硬化斑塊作用下變得狹窄,甚至堵塞,使心肌血液和氧氣供應不足而發生壞死的一種疾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心理負擔,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并降低其生活品質。在CHD的臨床治療中,最關鍵的是保護冠狀動脈內皮細胞,確保其功能不受影響[6]。由于血脂異常是導致冠狀動脈內皮細胞損傷的重要影響因素,另外吸煙、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危險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在治療CHD時,最重要的是去除相關危險因素,對其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如調節血脂等。在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評分、SAS評分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對CHD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生命質量,有效預防不良反應發生。
參考文獻
[1] 高麗華.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12.
[2] 席鴻霞.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與配偶同期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C].河南省護理學會.2013年河南省介入診療技術規范化護理管理培訓班暨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5-6.
[3] 喬軍,麻玉秀.綜合性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療效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3(2):8-9.
[4] 關尊紅.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4(11):626-627.
[5] 謝納新,孫小春.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3,1(2):122-125.
[6] 孫虹宇.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19(12):2929-2930.
作者簡介:劉玉霞,本科學歷,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內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978.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