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錦萍
【摘要】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數學作為一門工具學科,應把它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利用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這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提高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加減簡單應用題是小學生學習應用題的開始,掌握好加減簡單應用題的解題策略對后階段的應用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就關于如何提高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加減簡單應用題解題能力談幾點教學策略。
【關鍵詞】低年級 加減 簡單應用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48-01
簡單應用題作為學生學習應用題的開始,無疑在應用題教學中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通過解決簡單應用題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初步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結構,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為日后復合應用題的學習打下基礎。小學生最早接觸簡單應用題是在小學一年級這一學習年段,可以說是小學生學習應用題的“啟蒙階段”。現在執行的教學大綱要求一年級的學生初步學會能根據加、減法的意義解答加法和減法的簡單應用題。因此學生學習加、減法簡單應用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識字少,對應用題的結構沒什么概念,在應用題解題過程中,在正確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正確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方面存在較多困難。如何幫助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提高解決加、減簡單應用題的能力呢?針對該階段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重視應用題“啟蒙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1.加強加減法意義的理解。教師在教學加減法時,可借助實物或圖片進行演示一些簡單的計算和口述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一些簡單的計算,并且加強學生的操作,讓抽象的算式題與具體的情景想結合,加深學生對加減法的意義和應用的初步了解。同時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打下了基礎。
2.逐步感知應用題的基本框架。一年級教材根據小學生“動作——表象——概念”的認識規律合理地呈現出應用題,先是圖畫應用題,再是半文字半圖畫應用題,表格應用題,最后逐步向文字應用題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未掌握應用題的結構,應先注重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感性認識。可嘗試問學生,題目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它告訴我們什么,問題是什么等等。讓學生初步了解,一般簡單應用題包括三點:(1)說了一件事;(2)出現兩個數,說的是題目中的一個或兩個東西;(3)一個問題。根據這三點并嘗試讓學生進行看圖說圖意訓練。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應用題的初步結構框架。
3.初步認識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在學生開始接觸學習文字應用題時,逐步向學生呈現出有關應用題基本結構的專業術語,知道簡單應用題一般包括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同時讓學生在原有說的基礎上進步訓練說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教師在指導中要注重運用啟發式提問的方法引導,引導學生分析活動逐步深入,進而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題意,再以正確的解題步驟進行解題。
二、幫助學生掌握簡單應用題的解題步驟,培養良好的解題習慣
1.讀題并理解題意。首先進行初讀,讓學生頭腦中對題目有個總體的初步印象,能夠說出題目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進行強化讀,直到能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所以每次做題之前,我會要求學生至少要讀兩遍題目,甚至更多遍,邊讀邊在心里回答自己兩個問題,即“題目已經告訴我們什么了”和“題目要求什么”,讓學生心里產生解決問題的愿望。
2.分析數量關系,選擇計算方法。一年級的學生由于識字少,閱讀理解能力都較低,題意理解不清,常常出現靠胡亂猜測來確定計算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多教學一些專業術語的意義理解,使學生正確地將具體情境轉化為數學問題,進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具體計算。要完成正確的轉化,必須要求學生能正確地分析數量關系。因此數量關系的分析是解題的關鍵。
3.列出算式,正確計算。解答應用題不僅要正確列出式子,還要正確算出得數。因此在教學中,要將計算、列式和應用題教學相聯系。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強調各部分的重點。一年級接觸的是100以內數的加減法運算,要重視平時計算的練習,重視培養學生養成養好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從而減少由于計算錯誤對應用題學習效果造成的影響。
4.得出答案,檢驗結果。學生做錯應用題是由于多方面造成的,因此要求學生每做完一道應用題都要進行必不可少的檢查。
三、重視簡單應用題的基本訓練
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練成提高的,教師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滲透各種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識字少、語言理解能力低等特點,我在應用題的教學中,采用不同的訓練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
1.重視數學語言訓練。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與結果,因此小學數學必須加強語言訓練,尤其是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在一年級這樣一個啟蒙教育階段,教師更應該努力創設條件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以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能力。首先要重視學生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一年級的學生往往會出現語言表達不連貫或者不完整。如在課堂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教師問“圖上有幾個小朋友在做游戲?”,學生答“8個”。很多時候學生回答問題只說出一個答案,雖然回答正確但不完整。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要根據問題完整地回答問題,正確地表達意思。然后要重視學生語言表達的規范性。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出現語言表達不規范,提高這一方面的語言表達規范性。結合這兩點語言表達要求,使學生在學習應用題的過程中有更多說的機會,說題意說想法說算式說結果,說說題目告訴我們了什么,讓我們求什么,說說自己的分析思路,式子代表什么意思,通過解這道題有什么感受想法等,通過說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兩數相差的簡單應用題時,可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思維逐步表述出來。紅花8朵,黃花15朵,紅花比黃花多幾朵?表述過程:紅花8朵,黃花15朵,紅花多,黃花少,黃花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和紅花一樣多的朵數即8朵,另一部分是比紅花多的朵數,只要把黃花里面去掉和紅花一樣多的那一部分后剩下的就是黃花比紅花多的朵數。在學生較好表述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后可引導學生表述,求黃花比紅花多實際是求15比8多多少,所以用減法,15-8=7(朵)。
2.重視加減法簡單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分析訓練。加減法應用題的解答,重點是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題意,掌握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明確數量關系。首先在一年級教學數的認識和組成中就可先滲透“部分”與“總數”的關系,讓學生通過線段圖以及實物操作等方式進步感知“部分”與“總數”的關系,為學習簡單應用題打下基礎。然后在開始學習簡單應用題后必須使學生明確,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在簡單應用題里是缺一不可的。根據教材特點為學生安排由淺入深的練習。
看條件補充問題,即根據已知條件,選擇或者補充問題。如:紅花8朵,黃花15朵, ?可以提問:①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朵?②紅花比黃花少多少朵?③黃花比紅花多多少朵?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從條件出發。
看問題補充條件,即根據問題,選擇或者補充條件。如:紅花有8朵,黃花15多,藍花10朵,以下問題需要這里的哪些條件:①紅花和藍花共有多少朵?②藍花比黃花少多少朵?③黃花比紅花多多少朵……
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從所需要的條件出發。前面兩種練習,要求學生問題與條件兩者缺什么補什么,,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問題與條件的邏輯關系,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整體認識。在前兩種練習后,學生對應用題的整體結構有了進步認識。接著進行改編和自編應用題的訓練,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掌握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掌握應用題解法特點的目的。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應用題建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直觀操作訓練,聯系加減法含義,使學生能正確地聯系求和、求剩余應用題,建立差數概念,分析已知與未知數量,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低年級加減簡單應用題是整個應用題教學中的基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教師要只有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不斷探索與小結,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好應用題的基本結構、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為今后應用題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意竹、 張衛國主編,小學數學教學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喻平,數學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李英蘭,低年級應用題解題思路訓練點滴[Z].青海教育,2003 年
[4]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