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文化隨著歷史不斷的變遷而存在和發展,而民俗作為文化的重要發源之一,不斷地記錄著這些變化和發展。民俗作為一個地方、民族甚至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文化之一,在不斷的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當地居民們的生活習性和性情。隨著城鎮化進程步伐的不斷加快,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和發展我們優秀的民俗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民俗 文化 保護 傳承
一、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的意義
(一)在我們現如今生活的城鎮里保存以往的生存痕跡,可以讓我們的生存環境更有韻味
用美好的愿景,如詩一般的心境,去不斷保護和傳承當地的民俗文化,讓這些美好的場景在我們的維護下得以長久保存,成為城市中美好的一隅。而我們也像生活在詩中一般,如此愜意、美好。
(二)在我們現如今生活的城鎮里保存以往的情感痕跡,可以讓我們的內心更加愜意
民俗文化淵遠流長,斑斕絢麗。在一個地區內可以被作為文化精神,可以作為提升該地區的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載體,還可以不斷擴展人們的想象力,更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特別是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各個地域不同的鄉土文化、生活氛圍,這些都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激發人們熱愛生活的動力,豐富城市文化,給城鎮居民帶來生機勃勃的活力。
(三)在我們現如今生活的城鎮里保存以往的生活痕跡,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我國也迅速地進入了城市一體化的進程,同時,也告別了具有“鄉土氣息”的原來。現如今,我們越來越懷念這些“有滋有味”的民俗活動,比如“農家樂”“媽媽菜”“穿大褂”“坐花轎”等,都表現了我們對于舊時民俗的懷念。
二、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存在的問題
(一)在我們現如今生活的城鎮里,傳統的民俗資源少之又少,已經丟失了以往的生存痕跡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我們不斷地追求經濟利益,不斷地進行城市開發和規劃,有一些古老的建筑、街道等,也都被列入規劃之中,這些有民俗代表的古文化,也都隨著城市化的擴張,而不斷地被破壞甚至是消失。這些看似是在拆除一些建筑物,而其實破壞的則是我們滿滿的非物質文化記憶。
(二)在我們現如今生活的城鎮里,我們的生活方式嚴重趨同,已找不到往日的生活痕跡
隨著當今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斷以“效率”和“發展”為前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鎮文化基本趨向一樣的現象。大部分的城市建設趨向了統一的現代化標準,而忽視了各地區特色化、多元化的特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來有的民俗風格。許多傳統的手工藝、民歌、舞蹈等也逐漸被忽視,地方風味小吃也逐漸被西式快餐所代替。甚至一些傳統的民俗節日也被人們逐漸忽視,民俗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的環境也將越來越狹窄。
(三)開發過度和保護傳承不當,嚴重破壞了民俗文化在我們現如今生活的城鎮里的生存痕跡
在民俗文化保護中,有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誤區,那就是以為將民俗文化收藏在博物館中,就是對于民俗文化的最好的保護和拯救了。可是,對于民俗文化而言,它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種保守性的看護,更是一種積極的延續和傳承。我們不應該只把它當做“標本”收藏在博物館中,更應該給它創造條件、創造市場,讓它不斷地延續。由于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不夠,所以造成了現在選擇傳承難、選擇弟子難、生存發展難的尷尬境地。
三、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
(一)為了能進一步加強對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要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提高管理力度
在保護傳統習俗方面我們要采用有效快捷的手段來執行,不然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將很快被取代。因而,在保護民俗文化的問題上,我們不但需要上層領導的重視,更需要在關鍵時刻拿出法律武器來更好地保護我們現存的傳統民俗文化。在進行城市發展和規劃的同時,積極努力制定方針政策和措施來保護民俗文化,并使之得以傳承。將民俗文化進行合理定位和規劃,杜絕歪曲民俗風情,弘揚其真正內涵。
(二)突顯城鎮的環境、情感及生活內容里傳統習俗所留下來的痕跡,對民俗文化采取全民參與的傳承和保護方式
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應該讓每一位居民都參與其中,因為它早已是人們生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民福祉。讓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回歸到生活中,可以讓人們更加貼切地感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時也為當地特色城鎮增添色彩。
(三)在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琢磨和探索,挖掘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來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1)在城市化進程中,也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不斷展示民俗文化,讓民俗文化得以動態傳承。
(2) 要不斷激勵民眾參與到民俗保護和傳承中來,提高公眾的自覺性和積極性。(3)要不斷發掘當地的民俗文化,讓其成為當地特有的文化,使之成為重要的城市宣傳資本。尤其是當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益事業不斷興起,可以將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有效整合和開發,在增加財政收入、加速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當地的文化理念,自覺關注、關愛、關心民俗文化。
四、結語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刻不容緩。而在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要注意一個度的把握,不能開發過度,又不能保護不當,起到反效果。讓我們大家攜起手來,為了我們的孩子在今天的社會既能接受到最先進的教育,享受到多彩的文化生活,還能感受到歷史留下的痕跡,讓各種文化共存共榮,使孩子們的精神世界高度豐富自由。
(作者簡介:戴華,女,本科,通化縣大安鎮人民政府,文化站站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