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誠
文章編號:2095-6835(2016)07-0120-01
摘 要:水利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生態水利工程作為傳統水利工程的發展和進步,既滿足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又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對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思路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旨在加強施工人員對生態水利工程的了解,并在提高社會效益的同時,維持自然生態的持續穩定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思路;生態防洪工程;生態開源工程
中圖分類號:TV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7.120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其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引發了嚴重的水質污染,導致大量動物頻臨滅絕。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水利工程應運而生,其能在有效推動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1 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思路分析
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思路主要從3方面出發,即生態防洪工程建設、生態開源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工程建設。下面筆者對這3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1 生態防洪工程建設
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中,生態防洪工程建設主要包括河道堤防建設和城市防洪工程與城市景觀一體化建設。因此,在生態防洪工程的設計中,工程師應結合實際考察結果,落實河道堤防的排洪、防洪、航運、灌溉等功能,并了解水與周圍植物、生物的關系,從而在保證河道堤防建設順利完成的同時,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而對于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設計,工程師除了應考慮采取防洪措施外,還應在設計中考慮城市環境的具體情況,從而使防洪工程與城市環境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美化、亮化、綠化城市的目的。
1.2 生態開源工程建設
現階段,我國的生態開源工程建設主要包括洪水資源化工程建設、涵養水利工程建設和地下水源工程建設。其中,在洪水資源化工程建設中,工程設計師應對水利工程的堤壩進行加固設計,并構建水庫,從而更好地利用洪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促進庫區水生態平衡的恢復;涵養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為涵養水源;地下水源工程建設是通過地下水回流的方法改善地下水已枯竭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以山東濟南的趵突泉為例,在此項目中,施工人員在臥虎山水庫進行了地下水回灌,優化配置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使水源接近枯竭的趵突泉重新流出汩汩清泉。
1.3 生態環境工程建設
跨流域調水工程和生態補水工程是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流域調水工程能有效地對全流域的水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統一調度,比如,自2000年起,通過實施跨流域調水項目,黃河實現了10余年大旱不斷流;生態補水工程則是運用水資源的調度來實現向湖庫補水的目標,進而通過湖庫水源的增加來滿足魚類、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及湖庫周圍生物的最低用水需求,緩解干旱引起的河庫干涸,比如,2002年我國成功地將長江水補入南四湖,使南四湖的水面面積增加了120 km2,滿足了湖中生物鏈的最低用水需求,有效制止了南四湖生態系統的繼續惡化,保證了南四湖生態環境的穩定持續性。
2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2.1 規范和健全設計標準
現階段,仍有部分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是以傳統水利工程為模型的,其評價標準較為籠統,且針對性不強,導致建成的生態水利工程無法適應不同的周邊環境。比如,在目前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只大概計算了生態需水量,并未明確制訂具體的河流護岸工程設計規范,且施工方法也缺少相應的規范。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應對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內容進行完善和補充,總結國外優秀案例的施工經驗,結合自身的工程實際和施工環境的考察結果,制訂與生態水利工程相關的有針對性的設計規范,從而在指導生態水利工程施工的同時,推動我國生態水利工程事業的發展。
2.2 充分考慮環境因素
在一個流域內,在原有水利工程設計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設計人員未充分考慮周邊環境的影響的情況下,對原有的水利工程進行新的生態水利工程改造和優化時,則會對原有水利工程和生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造成不利影響。比如,對原有水利工程進行生態改造時,會對原有工程的防洪排水功能、灌溉功能和發電效能等造成影響,也會在生態水利工程施工中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中,設計人員必須充分考慮施工環境對施工的影響,考慮地質、水文、氣象等因素,并結合環境科學和工程理論,確保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與環境緊密結合;考慮生態水利工程與原有水利工程的差別。這是因為原有水利工程主要以為人類謀取福利為主要目的,而生態水利工程需要根據季節、環境、生物等因素設計。因此,設計人員不僅要在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體現環境保護的理念,還要將生態水利工程與原有水利工程相結合。
2.3 增強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
由于我國生態水利工程起步晚、發展較慢,在設計方面仍處于吸收和借鑒的階段,加之我國生態環境科技研究人員與水利工程設計人員的合作機會較少,導致當前我國水利工程設計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難以將生態理念運用到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此外,在施工材料的選擇上,設計人員很少使用生態環保材料,導致生態水利工程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增強工程設計人員的生態環保意識,各大水利院校可開設關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相關課程,通過教育增強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從而確保其設計出符合環保理念的水利工程。
參考文獻
[1]黎遠烽.基于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5(01).
[2]鄭澤鵬.生態水利工程設計面臨的問題與相關理論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06).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