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尋中國傳統繪畫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與探索,通過對比商業藝術,尋找中國傳統繪畫在當代的定位,在商業不斷繁榮的今天,美學的傳播對大眾審美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傳統繪畫作為東方文明的精髓如何融入現代傳播美學形成東方人獨特的視覺語言并且喚起人們的民族凝聚力是我們值得探討與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商業藝術;中國畫;設計
藝術和商業的關系,爭論由來已久。藝術遇到商業。其結果可想而知:由藝術商業化衍生出藝術經濟,正是藝術與商業水乳交融的結果, 讓藝術品貼上了商業的標簽。
在不斷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中,藝術市場作為特殊商品的基本特征是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統一,換言之,單位勞動時間是無法衡量文化藝術所創造的價值,同時市場供求關系也是文化藝術品受制約的原因之一,當市場需求上漲當供不應求時,藝術品價格必然上漲,當市場需求量下降,趨于飽和,藝術品價格自然也會同比下降,與此同時,藝術品的價格更受其藝術價值所決定,然而藝術價值并不直接與創作時間成正比,其價值主要取決于社會對其的認同程度,這也是藝術品價值相較于一般勞動產品價值的本質區別。然而商業藝術則不然,商業藝術多是服務于企業或產品,事先就已經達成了供求關系,商業藝術的目的是傳播,其藝術價值往往要小于其帶來的商業價值,商業藝術會伴隨著其傳播的產品的消失而消失,商業藝術追尋的是如何快速的抓人眼球,以達到告知的目的,其傳遞的思想緊密的關聯產品,所以其壽命也于其產品壽命有關,商業藝術屬于快消品,講求時效性,而傳統藝術則更像是品牌,需要經營,源遠而流長。
在這個琳瑯滿目的商業時代尋找中國藝術美學的根,至關重要,中國傳統繪畫作為中華文明藝術的杰出代表,其不僅在藝術造詣上的地位不可撼動,更是不斷推動東方文明邁向世界的重要的一步,無論從廣告創意,商業設計,乃至商業空間,建筑領域都能尋找到傳統中國繪畫元素的傳承與存在,東方語言逐步向國際化邁進,中國畫代表了東方文明更代表了東方人的美學與人生哲學,將中國傳統繪畫融入到當代藝術設計及廣告創意融入中來,使中國畫不論從形式到內容都能更加緊密的融入當代傳播美學之中,反觀當今社會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數字化藝術形式時代的到來對中國傳統繪畫在現階段的沖擊與發展。
數字藝術不斷發展,數字圖像與合成軟件的不斷進步,對傳統藝術的沖擊也是不容小覷的,數字技術的發展使一些視覺上的可能變成了不可能,數字技術讓藝術上呈現的技法變得越來越簡單,可控,并且大大的縮短了創作周期,舉例來說,當代攝影藝術家孫郡,將攝影藝術與中國畫相結合創作出一些列作品,即帶有著中國畫年代感與韻味,又帶著當代攝影的時尚與前衛,他很好地將中國人獨特的美感與西方區別開來,相對于西方的棱角,光比,立體感他將中國畫中東方審美以及東方人的柔和,統一,溫文儒雅,相對平面的視覺感受做到了極致,這種風格在商業上得到了極大的認可。人們驚嘆之余不禁在探討這到底是畫還是攝影作品,由此可見,數字圖形的潛力無疑是巨大的。
當數字圖像科技不斷深入大眾生活,對于中國傳統美學是機遇也是挑戰。挑戰一方面是由于數字藝術帶來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制作流程,更加精準,在這個速度至上產量為王的社會,數字藝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數字化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畫中講求的“筆墨”語言被弱化。機遇在于數字藝術發展的背后就是可復制性與思想性的缺失,這也正是傳統藝術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對于傳統藝術而言,其誕生推動了人類思想的進步貢獻無疑是巨大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本身也在逐漸的發生著變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中國傳統繪畫在當代浪潮中,能夠更廣闊的吸收與借鑒當代的商業藝術,廣告創意的表現形式,甚至是思維方式,從而能將自身隨時代的發展而升華,更好的運用當代的視覺元素充實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力。
從中國畫中可以追尋到中國藝術,與中國美學的根,中國畫是建立在中國道家思想中的“萬法自然”的基礎之上,不斷追求創作的心靈自由。越來越多的廣告創意與商業設計商業藝術中融入中國傳統繪畫希望能夠從中找尋到中國人自己的藝術語言增強民族認同感。在2008年期間,中國中央電視臺投放了一支商業廣告《品牌的力量》運用的就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水墨作為元素,以中國畫的運筆貫穿整個廣告,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無論從數字技術到新的表現形式,刮起了中國水墨的熱潮,在當時是一支極具民族凝聚力的作品,這就是商業藝術與中華文明完美結合的全新嘗試,蔡元培曾經說過:“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漸消沮者也?!彼^“陶養感情”,就是用美和藝術去陶冶、凈化人的感情,使之具有美的超脫性和普遍性,從而陶鑄高尚的情操。蔡元培認為,美育隨時代而進步, 由此可見藝術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它不僅只有美學價值,更重要的是藝術對于人類心內的指引。
中國畫在中國歷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畫是我們區別與其他藝術種類,保持“種族”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標識,是祖先留下來給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如果我們不加珍惜,隨意拋棄,隨意糟蹋,那么中國畫終將被消費文化的流行符號所取代。而我們也會成為流行文化譜系中的一員。
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中要消解圖像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本民族文化,不斷加強中國畫中筆墨語言的當代性建設,在大家都在提倡放眼國際化、邁進全球化,除去民族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要重新憶起孫中山先生的一段名言:我們鑒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國,想中國民族永遠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義。
【參考文獻】
[1]聶振斌.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
[2]呂少卿.“圖像化”時代中國畫的生存危機[J].新視覺藝術,2012(02)
作者簡介:
趙子嘉(1990—),男,漢族,籍貫吉林長春,現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藝術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當代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