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譽璆

摘要:本文通過對文獻的搜集,整理出近百年來的湖南琴家師承概覽:一是以楊時百為核心;二是以邱之稑為核心;三是以顧玉成為核心;四是以吳蘭蓀為核心;五是以龔庸禮為核心。
關鍵詞:湖南琴家;師承
作者通過查找翻閱工具書、古琴論著、筆記日志、文集、史志類、報刊、年譜、石刻等文獻來搜集近百年來關于湖南琴家的相關資料。根據所查找的文獻已整理出湖南琴家①78人,待考15人,共計94人。關于湖南琴家的師承整理如下:
一、以楊時百為核心
楊時百(1863—1931),名宗稷,字時百,號九嶷山人。湖南寧遠人。清末貢生。1908年從黃勉之學琴。后設九嶷琴社在北京授琴。1922年赴山西太原育才館任教。最先將《碣石調·幽蘭》譯為減字譜。著有《琴學叢書》,包括《琴粹》、《琴話》、《琴學漫錄》、《琴學隨筆》、《琴學問答》等共四十三卷。
楊時百受業于黃勉之,此后開始收集整理古琴資料和記錄琴事,于三年后開始教琴。以蒼勁堅實,吟猱有節為演奏特點,開創了九疑琴派。楊時百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參加上海晨風廬琴會時是以北京地區的琴人身份參與。
二、以邱之稑為核心
邱之稑,字榖士。瀏陽人。由監生議敘八品。自幼喜讀書,好音樂,精通律呂,以為樂之所由起,乃符合天地自然規律。清道光九年(1829)主持瀏陽文廟樂舞,并設局,按律制作樂器,率眾學習,歷數十年。又博采群書,辨偽正失,著《律音匯考》及《丁祭禮樂備考》行世。復諳習醫理,精醫術,救人甚眾。終年六十九。
三、以顧玉成為核心
顧玉成,字少庚,四川華陽人,在湖南作知縣,得青城張孔山道士親授能三十余曲,以流水一操,最得張之神髓。藏明朱權(寧王臞仙)所制中和琴,九德俱備(即名飛瀑聯珠)。著譜曰百瓶齋,未刊行,但傳抄甚多。清光緒丙子卒于長沙,享年六十九。
四、以吳蘭蓀為核心
吳建,字蘭蓀,齋名琴園,湖南漢壽人。
五、以龔庸禮為核心
龔庸禮,字子徽,湖南大庸人。貧家子,習木工手藝,能繪事。離鄊至荊沙間謀生,遂能琴,自云受自川鄂邊區某野老。光緒初年轉至武漢,以雕琢小木器,及用大樹根琢成幾櫈,設肆出售及賣畫生理,亦不時教琴。其琴藝有二類,一曰操縵,二曰琴歌。操縵指法較繁,多短曲,如空山思故人,平沙落雁,求于強弱尺寸(輕重疾徐另作深解)中,發揮技巧,以取得“絲情”;琴歌旨在伴唱,指法取明凈,避繁蕪,須以唱歌者之抑揚、頓挫,為指下強弱尺寸之據,其常伴者為嘅古吟,漁樵問答,客窗夜話。自稱川派,卻與唐(彝銘)張(孔山)以來川派風格不侔。光緒末卒年七十餘。
作者在翻閱《歷代琴人傳》時記載:“清龔光表,字嶧暉,湖南大庸人,龔庸禮之子。琴傳父業。”②可知龔光表隨其父龔庸禮習琴。《查阜西琴學文萃》記載到查阜西跟隨過龔光表和龔庸禮的弟子田曦明學習琴歌。龔庸禮→龔光表→查阜西;龔庸禮→田曦明的師承是毋庸置疑的。在《歷代琴人傳》中有段話是這樣:“清夏正彝,湖南益陽人,清末秀才,能琴,諱言師承,其所奏漁樵問答,陋室銘與龔子徽所傳無二致。”③故夏正彝的師承很可能來自于龔庸禮。
以楊時百為核心的是湘籍琴人在北京的一個發展,以吳蘭蓀為核心的是湘籍琴人在蘇州的一個發展。而在湖南本地發展的有三個:一為以邱之稑為核心;二為以顧玉成為核心;三為以龔庸禮為核心。以邱之稑為核心的特點是對傳統雅樂的傳承與捍衛;以顧玉成為核心的注重琴技;以龔庸禮為核心的更加注重琴歌。
【注釋】
①湖南琴家,作者將其分為三部分:一為湘籍琴家;二為外籍琴家長期在湖南;三為外籍琴家在湖南展開過短期短期古琴活動。
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歷代琴人傳》(清、民國),內部參考資料192號,1965.08,P68
③同上
【參考文獻】
[1]常俊衍主編.九疑琴述[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2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歷代琴人傳》(清、民國),內部參考資料192號,1965.08
[3]黃旭東、伊鴻書、程源敏、查克承編.查阜西琴學文萃[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1995.08
[4]唐中六著.巴蜀琴藝考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9
[5]楊曉主編.蜀中琴人口述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