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麗
一、引言
翻譯種類繁多,文學翻譯與其他翻譯類型有著本質的區別,文學文本本身既有語言表現的表層含義又有其所蘊含的深層含義,與其他翻譯類型不同的是文學翻譯更加傾向于作者和讀者的主觀感受,具有藝術性,模糊性和多元性特征。
二、文學翻譯的特點
文學文本總是通過向讀者展現某種形象來實現作者的表達意圖,這也就是所謂的塑造人物形象,文學通過形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念,所以文學形象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每個人物形象都滲透了原作者的情感和態度,作為譯者怎樣盡量還原原作的人物形象和原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成了翻譯的重點和難點。
文學作為一項語言的藝術,成為作家塑造人物和表達情感的媒介,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文學語言是一種富有模糊性和想象性的語言,哪怕作者描述的再詳盡,也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讀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因為語言文字并不像畫作和影視作品那樣直觀,文學作品中展現的畫面基本都是靠讀者自己想象,所以即使同一文學作品不同的譯者翻譯,譯作也會有很大差異,以為譯者首先也是讀者,理解不同,翻譯也不同,所以文學翻譯要比科技翻譯等類型的翻譯難度要大。文學通過塑造形象,并在空間和時間中多方面的展示和描述形象,文學作品中的時間具有延展性,地點具有多元化,通過時間和空間的交叉來使塑造的形象更加豐滿生動,使情節也更加豐富有趣,這也就要求譯者在翻譯作品時盡量保留原作的生動性和完整性。
三、文學翻譯的標準
有人認為文學翻譯標準只是翻譯標準下的一個子分支,其實也不盡然,翻譯的類型有很多,各有各的特點,所以翻譯標準也不盡相同,如果非要說文學翻譯就只是翻譯的一個子分支,那只的確有些以管窺豹。在中國的傳統譯論中,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傳神”以及錢鐘書的“化境”說被視作近代三大譯論典范。關于“信達雅”,按照嚴復的本意,“信”即忠實于原文,“達”即翻譯的流暢,“雅”即譯文的典雅。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化境”說,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文學作品從一國文字轉化為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保持原有的風味,那就是算得了“化境”。
四、案例分析
文學翻譯總是伴隨著如何選擇翻譯方法和評判標準的爭議,為達到翻譯目的,譯者要恰當選擇翻譯方法來獲得更好的譯文。
(一)轉換法
1.原文:I was on a soccer team in third grade, but after a shin guard to the face and a broken nose, I quit.
譯文:我在三年級的時候參加過足球隊,可是被護膝砸到了臉,傷到了鼻子,所以也就不再參加了。
分析:原文“a shin guard to the face”和“ a broken nose”分別為兩個名詞短語,但是譯文將兩個名詞短語轉換為動賓短語,to本身是一個介詞,譯文將其轉換為動詞“砸向”,“broken”本身是一個形容詞,譯文將其轉換為動詞“傷到”,這樣轉換可以使譯文更加形象生動,仿佛一個不擅長運動的小學生形象躍然眼前,文學翻譯不僅僅是把原文意思傳遞給讀者,更重要的是要把作者創造的人物形象傳遞給讀者。
2.原文:Zoe was standing behind me with her eyes peeled wide open, staring into the same spot in the tree line that I was studying only seconds ago.
譯文:佐伊站在我身后,瞪大了雙眼,盯著一排樹中的同一個地點,也就是我剛才學習的地方。
分析:原文中“wide open”作“peeled”的狀語,表現佐伊當時眼睛睜的很大,翻譯時,直接將兩個副詞wide和open轉換成動詞,使譯文更加簡潔,也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佐伊當時吃驚的形象;“that I was studying only seconds ago”作the tree line的定語從句,如果譯文中規中矩地把定語從句翻譯成一個名詞前的定語勢必會導致頭重腳輕,所以譯文采取分譯法將定語從句轉換為一個短句,使譯文更加簡潔明了。
(二)増詞與簡詞
1.原文:Im not that into scary stories and watch enough with my dad to know that monsters are fake…at least I think theyre fake.
譯文:我沒那么喜歡恐怖故事,因為我和爸爸看了足夠多的恐怖故事,知道那些鬼怪都是假的。。。反正我認為是假的。
分析:原文中watch enough被譯為看了足夠多的恐怖小說,原文可能避免scary stories重復,所以將其省略,但是翻譯時采取增譯,將原文中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便于讀者理解。
2.原文:I cant stand waiting for the microwave to beep after a minute.
譯文:我等不下去了,哪怕微波爐還要一分鐘就會發出嘀聲。
分析:原文中stand意為“忍受”,原文意思是“我無法忍受等待。。。”,如果按照原文字面意思直譯,那么譯文會顯得冗長又啰嗦,并且有明顯翻譯腔,眾所周知,翻譯腔是翻譯的大忌,所以在翻譯過程中采取了減詞,省略了原文中的stand,將其意為“等不下去了”,這樣既變現出來了主人公急切的心理,又使譯文簡潔明了,同時也避免了翻譯腔的出現。
(三)肯定與否定
1.原文:I think even the best of us have our weaknesses.
譯文:我想再好的人也不是毫無弱點。
分析:原文為肯定語氣,譯文將原文的肯定語氣轉換成雙重否定,雖然意思上沒有改變,但是雙重否定要比肯定句語氣更加強烈,前文的意思是忍者給他奧利奧餅干,他知道不應該拿可疑人的東西,但是又想拿,所以為了給自己一個拿餅干的借口才說人都是有弱點的,此時用雙重否定來將強語氣,以此來表現想拿奧利奧餅干的急切心理。
2.原文:The white powder of chalk exploded into the air,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see anything.
譯文:白色的粉筆末在空氣中爆炸,我什么也看不見了。
分析:原文當中的意思是由于忍者在主人公面前拍打著黑板擦,粉筆末似乎像爆炸了一樣彌漫開來,導致視線受阻,什么也看不清了,如果直接采取直譯,譯文為“白色的粉筆末在空氣中爆炸,不可能看見任何東西。”顯然并不符合漢語的說話習慣,所以譯者為了使譯文更流暢采取了反譯法,顯然處理過的譯文更加簡潔流暢。
3.原文:Strange that I didnt even notice him until he spoke.
譯文:奇怪的是,直到他說話,我才注意到他。
分析:原文很明顯是一個由didnt引導的否定句,如果直譯,譯文則是“奇怪的是,我沒有注意到他,直到他說話。”明顯采取反譯法的譯文更加符合漢語習慣,簡潔明了,根據作者的意思,側重點在已經注意到他了,而非沒有注意到,所以此處采取反譯法才能傳遞出原文作者的側重點。
五、結語
文學翻譯除了要傳達出內容信息以外,還強調其自身的風格特色,文學翻譯一方面強調忠實準確,但是也不能原封不動地字對字翻譯,翻譯不是創作,所以不能隨心所欲,但是可以再保持原文信息對等的基礎上,在語言結構上作些變通,盡量保持原文的神韻。一個好的文學翻譯,需要積累和磨練,尤其是形象和審美不同,文化不同時,更要求譯者能夠把握一些翻譯方法和技巧,將文學作品翻譯出一種文學范,使譯文可以如原作一樣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