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在本次研究活動中,我所在的課題組通過對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研究,對新時期的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結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此階段的研究,我們詳細探討了研究的各個要素。大學美術館的美育功能具體表現在大學美術館的對外開放性和學術性。
關鍵詞: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中小學美育功能
通過對于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與中小學美育功能結合的研究,對于什么是大學美術館的美育功能,大學美術館的美育功能如何利用等理論的研究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在研究之初我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有關于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的相關研究資料不多,有關的參考不夠權威,這些對研究造成了諸多困難。通過這一點,也發映出,在我國現階段,有關于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的相關研究還是很不完善的,而相較于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他們在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如何開發,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如何與中小學美育教育結合上有了很系統很深入的研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結合模式,充分發揮大學美術館的作用和功能。
開放性是公共美術館的精髓所在,在大學美術館中尤為如此。優秀的大學美術館能體現大學的美學修養,提升大學品味,吸引社會的視線,加深對大學的印象,從而達到擴大學校影響力的目的。因此,在大學美術館美育功能開發中應注意如何讓大學美術館與外界有更多的結合。同時要根據不同大學的不同情況,與外界結合。像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美術館這樣的大學美術館,在于外界結合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師范大學優秀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及其附屬的小學、中學、幼兒園。把大學美術管的美育功能同中小學美育教育結合起來,探索出大學美術管的美育功能同中小學美育教育結合的研究模式,這點就涉及到了大學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開展活動面。
總而言之,作為公共性的大學美術館,對外開放,充分發揮其美育功能是大學美術館生存的發展的未來之路。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第一所大學美術館上海大學美術館建立之初,當時的上海是對外開放的典范,因此當時的大學美術館對外開放的程度也是極高的,但隨著一個又一個大學美術館的建立,大學美術館卻成了一些大學的私人場所,失去了其教育世人,宣傳美學的作用。為什么時代發展的大學美術館的美育功能卻遲遲得不到進一步的開發呢?其中一個答案是美術在綜合類大學中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其他學科,美術學科得不到重視,大學美術館又怎么可能得到發展呢?我們常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指的是什么,是對美的認識,是審美素養,這在一個人的塑造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對美有認識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現美體會美,得到美的體驗。所以說對美術學科的重視,是關鍵且必要的。
在美術教育的各個階段中,對學生中小學的美術教育可以說是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中小學階段對學生的美術素養的塑造是十分關鍵的。在學生中小學階段,審美觀念和美的認識正是形成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正確的引導十分重要,為什么現代的學生對日本的一些漫畫,動漫十分著迷?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東西就是美術,這些就是美的。并不是對日本漫畫批判,而是在美的范疇中,有更多優秀的,傳統的東西,學生沒有機會去接觸,去學習,去欣賞,因而才產生了這種對于日本漫畫的迷戀。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學美術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缺失的,很多地方的學校甚至為了升學率,不去開設美術課程。通過大學美術館的設施和學術功能,來彌補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不足,是我們項目組研究的中心問題。如果可以通過大學美術館的美育功能對中小學美術教育加以完善,那么對于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是有進步意義的,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大學教育與義務教育結合,真正意義上實現教育的公平和開放,這對于學生美術素養,審美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我們國家的公共美術館發展的越來越開放化,但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大多不知道,或是沒有時間去如國家美術館這樣的美術館參觀,而借助大學美術館來開展美術教育活動,一是發展了大學美術館的美育功能,讓大學美術館為更多人服務。二是相對于國家美術館,大學美術館有更多的自由性和可實踐性,大學美術館分布較廣,更貼合中小學就近開展美術館參觀的需求,而且在國家美術館開展如舉辦學生畫展的門檻過高,因為國家美術館是以盈利為目的,本身美術館的開銷較大,而大學美術館大多大小適中,門檻較低,適合中小學開展美術教育活動。
一位美術教育家說過:“好的輔導方法,不是把孩子培養成畫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學到正確的思維方式,提高審美意識和藝術鑒賞水平”。由此可見,對于孩子美術審美和藝術鑒賞水平的塑造是十分關鍵的。只有正確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鑒賞水平提高,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全面發展。
在這次調查研究中,我們深刻的了解到,在研究中要避免受到傳統和權威的影響, “概念化”,“操作化”和倫理。 想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會想類似“桃樹為什么叫桃樹?柿子樹為什么結柿子”這樣的問題。當時大人的哄騙和自己想當然的理解是“因為古人給它取了桃樹的名字,所以桃樹會結桃子。”后來,我知道,根源只在于種類的不同,而給它們取名則是把模糊的東西概念化以方便人們認知。“概念”本身未必真實,其實只是為了我們在研究中獲得一致性的理解。“操作化”給了我可以先把研究如何進行的想法與步驟呈現為文稿。 范式用來理解一件事情的模型或者框架,看格雷戈里,貝特森的《納文:一個新幾內亞部落的研究》時,發現研究者就用了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多種范式來對納文這一儀式進行考察。從而歸納出儀式在各個層面發揮的功能。其實,我們平時在理解一件事情時所依憑的思維也是范式。研究中運到到的范式的闡述和對相關研究著作的閱讀告訴我:只有用多種范式來對事物進行理解,才能窺其全豹。
通過這次學習和研究,使我能將這次活動和自己的成長經歷與生活感受聯系起來,進行觀照,同時拓寬了我的學習與研究視野。我通過這次學習需要也應該獲得的,不光是做研究的理念與技能,還是處理生活問題的理念與技能。剛開始選課題的時候,有一個疑問:這些研究者怎么對做研究那么有興趣? 而在我們一起經過兩學期的研究后,忽然發現,其實,社會科學是探尋規律的學問,更是探求真相的學問,而如果我能有足夠的好奇心去發現生活的真相,便自然能通過對研究方法的學習建立起對做研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