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發展的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方面,因此,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協調是當今人口學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可持續發展下的人口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人口;可持續發展;策略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中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協調好人口和社會、環境、資源、經濟之間的關系。19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物質財富豐富,世界文明發展進程加快,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人口數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增長,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阻礙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發展對于整個世界的經濟、科技等方面都是有十分重大的影響的,生態失衡、能源危機、環境惡化、資源耗竭、南北問題等都是人口問題帶來的,可以說,人類所面臨的危機都是由人口帶來的。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正確解決人口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口爆炸對環境的影響
人類從漁獵文明階段發展到農業文明階段,再發展到工業文明階段,最后到綠色文明階段,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在不斷進步。但是人類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工業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以爆炸式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爆炸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就表現在對土地資源的壓力,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土地的支撐,在農業生產中,土地是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資源的活動基地,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勞動對象;對于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來說,土地是空間和地基。隨著人口的劇增,人類維持生長需要更多的土地,這樣一來,耕地面積和山林面積必將會大大減少,土地資源壓力過大,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以及社會的進步。其次表現在對生物資源的壓力,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資源的需求量變大,包括森林資源、草場資源等,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保持人類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長使得人們對木材和土地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森林資源受到破壞。草場具有巨大的生產力和經濟價值,不僅可以為人類提高大量的乳制品、肉食等,還可以涵養水源、防止風沙侵蝕、凈化大氣、美化環境。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營不善導致過度放牧、過渡開墾,使得草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草場產草減少,草質下降,嚴重時導致水土流失。再次就是對水資源的壓力,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當前歐美一些大城市每天人均耗水量達到500L,雖說當前世界水資源總量可以滿足人類用水需求,但是由于水資源分布不均,導致很多地方水資源量不足,而且人口爆炸又導致衛生、灌溉等方面的用水負擔,污水量也在不斷增加,從而加大了對水資源的壓力。
二、影響人口總量和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響人口總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生產力低下的漁獵文明階段和農業文明時期,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口總量。風調雨順意味著五谷豐登,人口有較大增長,氣候反常常常導致糧食減產,人口數量下降。人類總是選擇最適于自己生存的環境從事生活和生產活動,比如北半球的溫帶、亞熱帶、暖溫帶地區陸地面積分布連片,資源豐富,人口比較密集,寒溫帶的人口只占世界總人口的11%。
(二)社會因素
社會的安定狀況以及相應的人口政策對人口總量有著很大的影響,動蕩不安的社會人口增長緩慢,國泰民安的社會往往會出現穩定的人口增長。比如,人口分布受社會歷史條件的直接影響,比如計劃生育政策對世界各國人口總量產生較大的影響。人口分布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直接影響,如果以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如果得到改善,人口會逐步增長。
(三)經濟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生育欲望越弱,反之,經濟發展水平越低,人們的生育欲望越強,這是世界人口統計結果所表明的規律。一般來說,沿海地區的生育率是低于內地的,城市生育率低于農村。
(四)環境因素
環境對人口的承載力是有限的,是人口發展的約束條件,比如蒙古面積相當于十五個江蘇省,但是人口只有200多萬,其人口只是江蘇人口的三十五分之一。其中原因就在于蒙古地區地勢高亢,氣候干燥,降水量少,若人口總量超過環境的容納范圍就會導致污染嚴重、過度消耗。
三、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人口是社會系統的核心,是發展的原始動力也是終極受益者。謀求人口和環境、經濟、資源、社會之間的協調,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而且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現也是要靠人來實現的,這一目標的達成,既受制于人類經濟發展的程度和發展方式,也取決于生態環境的容量,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均衡的網絡系統,其中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五大子系統之間是相互關聯又相互制約的。人口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著眼于提高人口素質、調整人口結構,還要控制人口數量、優化人口分布、開發人口資源,在可持續發展框架內設計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口戰略。
要想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協調,人口發展戰略就要建立一個以現代科技為基礎的、與社會生產相適應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增長率的人口再生產模式,塑造一個高素質的人口群體。雖說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源泉,但是低素質人口卻是可持續發展的沉重負擔。因此,提高人口素質是提高社會質量和經濟質量的堅實基礎,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人口優勢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是經濟關系的體現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口結構的調整、發展和變化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人口年齡結構反映著當前社會經濟和政策變化。此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是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人口數量和結構應該和社會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相匹配,達到最適度的人口容量,從而維持可供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
公平性、持續性和協調性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基本要求,從這一基點出發,在解決人口問題上,人類要兼顧社會的整體利益,不能以區域利益犧牲全球利益,不能以今天的利益犧牲明天的利益。人口發展子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重視公平問題,比如戶籍政策、人口差異、民族差異、城鄉差異等等,做好相關工作,努力消除人口發展中的不公平問題既是解決人口問題的目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四、結束語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解決人口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國可持續發展下的人口發展戰略,不僅要堅定不移的施行計劃生育,努力降低出生率,還要在控制人口的基礎上提高人口素質,適時調整人口政策,優化人口結構,合理人口布局,緩解地區和產業之間的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最后還要積極開發人口的智力和體力資源,引導人口向良性循環的軌道上發展,實現全方位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譚靜.可持續的人口聚焦[D].復旦大學,2012.
[2] 趙源祥,李鑫.人口的年齡、城鄉和產業結構對天津經濟的影響研究[J].天津經濟.2014(07).
[3] 廖佳.人口政策與人口可持續發展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 2009.
作者簡介:
李鳳軍(1969.5-)男, 漢,江蘇省東臺市人, 大專,單位:江蘇省東臺市時堰鎮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研究方向: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