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春
【摘 要】中年教師經歷著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軌、眾多兄弟姐妹的莘莘學子到獨生子女的形態變化,接受現代教育理念必須歷經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洗禮和對教育對象心態的變化。面對現代教育的眾多軟件和技術手段,教學經驗固然重要,但是“互聯網+”的教育形式將徹底改變固步自封的圍城,求變更加急需自身的繼續教育。
【關鍵詞】傳統教育;現代教育;互聯網+;繼續學習;初中生
從教25年來,教育的方方面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們今非昔比,教育手段更是日新月異。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今天的教育變得異常豐富多彩。
面對鋪天蓋地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即便從教多年也會時時感到力不從心,感覺挑戰無處不在。
1.來自教育對象的挑戰
常常聽到有老師抱怨:現在的初中生真不知道腦子在想些什么, 簡直無法可治!的確,與從前的學生相比,現在的中學生,其價值觀、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審美趣味、行為特征等,都有了明顯的不同。最明顯的特征是:被大家接受的道德律條,他們會毫不掩飾地持以懷疑;傳統的習以為常的價值判斷標準,不以為然;教師們覺得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毫不動心;反之,教師們認為學生們不應有興趣的卻迷戀不已。于是,老師們原有的經驗、輕車熟路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失靈了,來自教育對象的挑戰橫在老師們面前。
一些學生沒完成作業,他會理直氣壯地找出很多滑稽的理由:昨晚太困,很早睡下了;昨天跟爸媽外去吃飯,回家晚了;昨晚跟爸媽看奶奶去了,沒法在家做作業;姥姥來了沒讓我做作業等等。
學生奇特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如:一位男同學打了他的女同桌,老師叫來了雙方家長,當該男生被問到為什么打人時,該男生回答“因為她太丑了”。雖然令在場的所有人驚愕不已,但這還就是真正的原因。
對此,假如我們一味地批評抱怨學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們的智力發展,他們的思維、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眾所周知,現在的初中生是獨生子女,父輩充滿了寵愛和寄予莫大希望,又生活在信息化和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電視、電腦及手機的普及,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還有數不勝數的各類圖書、音像制品,使他們的視野大大開闊,愛好和興趣更加廣泛。隨著全球一體化,世界上的任何政治事件、文化新聞、各種賽事等等,可以瞬間傳遍全球。他們正處在敏感、好奇的年齡,他們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會超過家長和老師。這使得老師的權威受到挑戰。同時,他們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境的優越和父母的過分保護,導致不少學生有自私、嬌氣、脆弱、任性、怕吃苦等性格特點。
作為老師,一方面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迎接孩子們開闊、多樣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應該隨時準備解決他們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此,我們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讓孩子們覺得老師具有各方面的權威性,不要讓孩子們因為片面的超越老師的知識范圍而讓孩子們覺得老師無知。
2.來自教學觀念的挑戰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是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收者,課堂氣氛沉悶,了無生機。而新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角。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 整個課堂“活”了起來,課堂呈現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局面。
有人說過:你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的確,新的教學理念,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教師是否有能力組織、引導每一位學生,每一堂課跳出令人滿意的舞蹈?對于老師,這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
雖然傳統教育并不是過時的、腐朽的教育方式,但是固化的教育理念不能夠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為中心、社會生活為中心,要求教師不斷接受變換的社會意識形態、提高灌輸知識的能力和意識,使學生以一種被引導和樂于接受的方式去學習。教師們不斷的教法研究、實踐,結合廣博的知識結構是必須的。
3.來自信息技術應用的挑戰
有人預言,21世紀是網絡教育的世紀,一根網線,一個移動終端,學校任你選,老師任你挑,突破了學習的時空界限,學生不必再去學校上學,只要你想學,“時時為學習之時,處處為學習之所”。當然,也有人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無論怎樣,互聯網+教育是我們無法躲避的大趨勢。
微課的出現,為移動教學開辟了一篇嶄新的天地,任何重要的知識均可以制作成微課,通過強大的互聯網傳給學生,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使用。
慕課使任何人——不管其出身、地位如何,一根網線便可以讓他連接上世界頂尖的學校、最牛的老師,在家里或任何有網絡覆蓋的地方,與全世界的同學分享學習及經驗。
翻轉課堂使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或課外觀看視頻中的講解,回到課堂,師生面對面交流問題和心得,完成相關的作業,這使得教學變成了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在翻轉課堂中,可以看出,完美的教學很大程度來自于制作精良、簡單、清晰、明確的教學視頻。
手機課堂,讓學生聯系老師更加的方便,讓老師時刻掌握著學生的學習動態,讓教與學無處不在。
大數據在教學中的運用,讓老師能夠很快通過精準的數據統計,了解所教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喜歡的,哪些是不喜歡的;了解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如何選擇和改善教學內容,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滿足孩子個性化的教育。正如我們正在使用的翼課網學習平臺,最大的便利就是來自于大數據。
這些新興的教學模式和技術手段,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給老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老師不再是知識和權威的化身,老師和學生一起組成學習的共同體。老師不但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傳播知識。總之,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會使傳統教育受到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評價方法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個老師一言堂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將視頻、圖片、聲音和文字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影像化教學成為常態,這些,無不借助于強大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
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科學技術的發展造就了技到用時也恨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均會深感力不從心,運用多媒體教學是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很多word、ppt、動漫等知識。比如一節普通的初三復習課,用到了ppt的制作、影像視頻的剪輯、聲音和視頻的插入、實物投影和電子白板的使用等等。如何將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游刃有余的使用,對于老教師是個不小的挑戰。很多老師盡管電腦、手機用的還算熟練,但要達到那種自由地沒障礙地使用各種軟件工具的程度,技術水平還差很遠。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用心,花上時間和精力,不恥下問,總能搞定。
要想適應現代化的教學要求,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只有學會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才能勝任互聯網時代的教學任務。互聯網+教育的新形態以迅猛之勢撲面而來,教師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對于高齡的教師,對新生事物的熱情和關注度就會降低。但是,互聯網已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加之延遲退休,也延長了老教師站講臺的時間。如果選擇逃避,想必也是無處可逃,倒不如勇敢些,面對它,學習它。只要有一顆想學的心,或許有些東西也不是那么難。并且,一旦掌握它,真的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甚至是樂趣。“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老師的神圣職責要求我們改變一書在手萬年用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