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針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在新形勢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挑戰,環境日益復雜,學生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教學內容與教學主體的不適應性逐漸凸顯。本文立足于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的功利性。長期以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很少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接受水平,給學生灌輸許多他們難以理解的政治理論和德育要求。對于中學生來說,很難將這些高深和抽象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和信念。而對于教育者來說,雖然口頭上一直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中學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實際上,他們多數認為,不論如何強調素質教育,但學生的學業成績仍然是反映教育教學水平的最主要的有效信號,升學率仍然是評估辦學水平、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因而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往往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于思想政治課的考試高分,把分數看成是學生素質的外在表現,似乎分數越高素質越強。這種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分數至上的情況使中學教育表現出嚴重的唯智傾向,思想政治教育淪落為可有可無的陪襯。
2.教育內容的滯后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方法增多。高中生興趣廣泛,對知識充滿了渴求,往往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然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雖幾經調整,但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脫節仍較為嚴重,陳舊單薄,缺乏針對性,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象,也不能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再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知識,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和經濟學等內容。這些內容深刻、抽象,而具體編排中未能很好地將之具體化,活化。對于缺乏社會生活經歷的中學生來說,自然難以理解和接受,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低下。
3.教育方式的單一性。由于長期以來形成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把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灌輸自然就成為主要方法,一節課基本上是滿堂灌、獨角戲,“我講你聽,不懂硬灌”。教師滿堂灌,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活動中“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而是主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而“注入式”、“填鴨式”的灌輸使得教學的雙方互動變為老師的單方“演說”,學生的思維受限于老師所教的范圍,所以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同時學生得不到全面發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研究自己如何教,不研究自己教學的對象,不掌握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考慮學生學習的效果,結果有的知識講得過快過深,學生接受不了;有的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教師還是花費大量時間不厭其煩的講,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不顧學生的個性,天資、家庭和社會環境影響上的差異,統一要求,同樣施教;還有的教師,課前不了解學生學習中,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去調查學生的思想狀況,講課時盲目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學生不但沒有受到教育,反而對教師的做法產生反感。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措施
1.優化師生關系。以往,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甚至有部分學生在教師面前會表現出畏懼感,即使老師受到了學生一定程度上的愛戴,但在老師面前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師生之間缺少平等的對話交流,學生害怕教師,教師也不了解學生,久而久之雙方之間的隔閡就會越來越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除了需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交往之外,還要充分尊重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自我意識較強而且自尊心也很強,只有當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時候,他們的學習熱情才會不斷高漲。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設計學生樂于接受,善于掌握的教學方式,傾聽學生的心聲,以朋友的心態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被關心者也是被尊重者。師生之間的距離和關系是隨著師生雙方的親近和悉程度而不斷改進的,越是親近,其間的距離就越短,師生間的關系也就越好。
2.拓展教學內容。教材是由專業人員經過專門的、長時間的研究,寫作、評審而形成的,相對而言是較為合理的而全面的。對于廣大教師而言,要把教材作為教學的范本來對待,理解教材、鉆研教材,通過設計有效的活動來轉化教材內容。但是,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還要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即,學生有什么樣的經驗? 社會生活有什么新變化? 科學技術有哪些新成果? 設計什么樣的活動更利于學生對本模塊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 等等。對于教師而言,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對教材做一定的改造。也就是說,教師要將學生經驗及相關內容進行整合,要把適合于學生學習的與本模塊有關的最新科學技術成果及時地反映到教學中來。換言之,圍繞特定的內容,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度開發 ,即對教材做改造、豐富和完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當鉆研每一目所涉及的理論觀點及原理性、結論性的知識,在自己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利用教材或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生動、典型的事例、素材活化知識,通過給學生設置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在范例中展示知識,使學生做到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不斷拓展和更新、開發課程資源,利用生動的典型的課程資源再現問題發生的情境,以各種策略活化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沖突、困惑中自己提煉知識。
3.優化評價體系。傳統的教育認為聽話的就是好學生,學習好又聽話的就是好好學生。教育者對那些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地跟著自己節拍走的學生往往偏愛有加,憑分數高低給學生定格者也不在少數。由于片面強調成績,導致整個教育過程以分數作為教學的“衡量器”,甚至把學生成績作為考核教師教學水平和獎懲的依據,分數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的法寶,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完全被分數所遮蓋。必須改變這種目標評價上的導向性錯誤,建立過程性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不唯結果“論英雄”。建立多元化的、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從多方面評價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整體評價方式,通過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提高評價的民主性、準確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沈壯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顧志躍.轉型中教育評價[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