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通過擁有國際品牌實現產業升級,獲得消費者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從而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品牌溢價,是國貨崛起的重要路徑。
作為聯系產品和消費者的紐帶,品牌其實是產品對消費者物質利益和情感利益的承諾。它不只是一種商品符號,還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符號。在大眾傳媒高度發達、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品牌社區和粉絲經濟的出現,使人們更加正視品牌的力量。
編一張品牌關系網
通過線上或線下,品牌可以使一群喜歡該品牌的人發生聯系,并有規律、有組織地進行互動交流,產生品牌社群。他們具有共同的消費價值觀。在西方國家,哈雷摩托車、薩博汽車、蘋果等都有自己的品牌社群。
有些品牌雖然市場份額占得不大,但卻擁有眾多忠誠的粉絲。相對于普通消費者,粉絲群體對自己喜愛品牌的投入,包括經濟、時間和情感,都要高得多。
在工業社會,消費者主要在乎產品的實用價值,即商品帶來的物質利益;在后工業社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利益得到滿足,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大,消費者更為重視情感利益。消費本身也變得越來越有“情懷”,而不那么在乎價格。
在重視體驗價值的今天,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越來越容易受到一個內在驅動因素的影響,即消費者的價值觀和品牌的價值觀是否相符合。這里的消費價值觀是一種受價值觀影響的消費取向。企業若要避開品牌戰略上的同質化,就必須將視線引入消費價值觀領域。通過探索顧客的消費價值觀,以目標市場的消費價值觀和變化為取向,企業可以找到更廣闊的“藍海”。
那企業該如何建立品牌價值觀?首先,要對品牌進行鮮明的價值觀定位,與某一類消費者產生共鳴;其次,與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品牌社群的存在改變了消費者與品牌企業之間的溝通方式,使企業能更深入地了解顧客。而虛擬社區和網上交易帶來的大數據技術,則可以幫助企業精準地刻畫出購買人群的消費價值觀。
在建立品牌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目標顧客的精確性原則。互聯網使消費者個性定制成為了可能,做小而美、專而精的品牌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
2.品類需求敏感性原則。根據目標顧客的消費價值觀,進行物質利益和情感利益的定位。在保證物質利益的基礎上,需要附加目標顧客敏感而個性化的情感利益。
3.利益承諾單一性原則。在決定購買的過程中,消費者會對不同品牌所傳遞的信息進行“接收”和“過濾”。消費者所感知的品牌價值觀與自身價值觀重合度越高,就越能產生共鳴,形成品牌偏好度和忠誠度。所以,品牌需要發出清晰的信號,幫助消費者理解和接收,而品牌只有具備品類單一特性,才能使消費者選擇成本降至最低。
4.品類需求的敏感性原則。信號的質量取決于消費者對信號的敏感性,越敏感的信號對消費者越有效。
5.單一利益的持久性原則。品牌價值觀一旦確定下來,就必須保持,要使消費者相信品牌具有持久的能力。
6.品牌進入市場的占先原則。在確定了品牌價值觀后,要爭取成為第一個進入目標顧客大腦意識區的品牌。占先策略能夠使第一個進入市場的品牌,比后進入品牌享有“進入次序優勢”。由于人的大腦對記憶的存儲具有轉換成本,一旦接納了第一個品牌,將難以接受第二個同樣定位的品牌。
品牌升級的多路徑選擇
從消費價值觀的角度看,國貨意識是社群成員基于自己對國家的責任感, 而對本國品牌產生的特殊偏好,也是國人民族經濟保護心理和外來經濟防御心理的產物。
與國外品牌相比,國貨的“吸粉”能力較低。大部分國貨傳遞的消費價值觀都是“物美價廉”,其價值定位基本處于“物質使用功能”階段,不重視消費者的“情感利益”。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產品在物質使用功能方面很難拉開差距,在“物美”方面難以超越對手。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一些品牌商只有采取價格戰,甚至不惜偷工減料、降低質量,“物美價廉”逐漸演變為“質次價廉”。
國貨形象之所以被認為低端,很大程度是由于長期做代工,很多制造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或是品牌缺乏溢價能力。而品牌的價值在于,減少甚至省略消費者的選擇過程,即有了某種需求,立即聯想到某品牌,然后進行購買。如果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消費者的備選集中。
從跟隨模仿到對立創新
面對強大的“歐美日韓”等品牌,新國貨要獲得品牌的成功,可以開創與競爭對手所屬品類對立的新品類。這在品牌經濟學中被稱為“品類對立”。在存在強大在位者的條件下,通過品類對立,建立與該在位者相反的新品類,能避開與強大在位者的直接競爭,從而獲得新的市場。
在創建對立品類的過程中,可以分別采用硬技術和軟技術。硬技術是指對自然物質進行加工利用,提高的是資源生產效率,但前提是所生產的產品或服務總有利潤。軟技術是指對人類選擇行為的研究,提高的是顧客選擇效率,即測定出顧客直接、間接、終極的需求,特指品牌技術。
在硬技術層面,新國貨需要采取模仿跟隨的策略。通過引進硬技術(買進設備拆裝仿造、購買專利、外企合作),對產品進行模仿、消化與改良,從而提高制造效率,擴大供應能力。在歐美地區,許多企業都是通過硬技術實現的產業化和產品化。
在軟技術層面,新國貨則應該采取對立創新的策略。創造出與在位者相對立的品類,從而創造出新的需求,滿足新的目標顧客。同時,繞開與在位者的競爭,對產品質量進行改進。
這種硬技術上模仿跟隨,軟技術上對立創新的策略,能夠使得企業在短時間內開辟出一系列新的需求領域,從而避開硬碰硬的直接競爭。
從技術研發到產品創新
在對立創新的戰略路徑確立之后,企業就應該從技術研發轉到產品創新。
首先,對品牌進行產品化。
利用占先原則,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前提下,對產品進行創新。但這不是為了新產品而創新產品,而是以顧客的需求敏感性為產品化的導向。這需要企業在品牌建設時切實掌握消費者真實的需求,選擇關聯消費者需求敏感的品類。
其次,重視消費價值觀的研究。
如今,中國人的消費價值觀正在發生改變。在傳統文化的框架和現行制度體系下,中國傳統崇尚節儉、量入為出的觀念正在被適度奢侈、適度透支的理念取代,但這又不同于西方的零儲蓄、大比例透支的消費觀。傳統的收斂、中庸觀念正在被張揚、個性風格取代,但與西方的開放、標新立異的觀念又有區別。所以,我們的國貨也要順應這樣的形式,從模仿型消費逐步轉向風格與個性化消費。
最后,加強原產地品牌的營銷。
一國或地區作為整體呈現給外部消費者的形象,往往會影響消費者對該國產品的評價和購買意愿。因此,在對外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上,政府和企業需要加大原產地營銷力度,通過向主要目標消費人群滲透中國文化和企業文化,塑造國家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