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靜
摘 要:最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國的三大經濟板塊—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三大金融機構的支付領域在互聯網金融的促進之下出現了很多的創新模式,許多的傳統的金融業務都開始轉型升級,積極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既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又我國的投資者提供了方便。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監管
一、前言
互聯網金融是以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和傳統的金融行業相結合的一個新領域。傳統的金融模式借助了互聯網的網絡互聯, 通信聯通的技術實現了資金相互融通,支付便捷,信息中介的新型的金融模式。
二、互聯網的發展歷程
在最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在蓬勃的向前發展,比如說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眾籌融資,P2P等等模式,嚴重的沖擊了傳統的金融業,一些新的理財方式也開始此起彼伏的涌現出來。老一輩的人們原來只會把錢存進銀行,最后得到一點利息,讓自己辛苦掙下的錢得到一點點的升值。而現在理財方式的增加,人們就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讓自己的錢不至于貶值。互聯網金融也會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如打著理財的口號進行非法集資,使人們承擔大量風險,監管部門也不好妥善處理,法律法規也還沒出臺對這些行為的監管政策。從下圖展示出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聯網的普及率在不斷增加,說明中國大范圍的人都在使用互聯網,促使了互聯網金融的加快發展。
三、 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模式的對比分析
四、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
互聯網金融企業獲得的客戶渠道不同,客戶可以自己體驗,業務通過互聯網推廣速度快,邊際成本低,投資的門檻低,獲得回報高,操作方便,學習起來容易,上手快,人們不會受到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資源,進行資金操作。
(一)流程優勢
互聯網金融都是用電腦處理信息,操作流程標準化,避免了人為造成的操作風險,客戶辦理業務也不需要排隊,辦理業務的效率高,節約客戶時間。金融企業也有大量的數據庫,經過電腦整合的數據進行分析,引入控制風險模型,企業從申請貸款到發放貸款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大大的提高了辦事的效率。
(二)支付優勢
金融是我國經濟的大動脈,而支付方式就是動脈血管。所以說支付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創新的支付渠道,使支付服務更加便利。如互聯網支付可以通過線上支付的渠道完成從用戶到商戶的資金清算行為,解決了跨行跨地支付和信用保證問題。當電子貨幣的產生使支付媒介的成本降低到了極限。2015年是線下電子支付大規模應用的最為廣泛的一年,餐廳、超市、商場幾乎都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工具。根據中央銀行的數據看出,2015年第二季度全國的銀行機構處理電子支付業務高達249.76億筆,金額594.15萬億元。而移動支付業務達到了22.86億筆,金額26.81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41.34%和445.14%。
(三)普惠優勢
普惠金融是指在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通過增加中央的政策的逐漸引導的過程中、加強金融系統的建設、將金融的基礎設施變得更加完備,適用于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恰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以農民、低收入人群、殘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體為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2015年中國大力發展普惠金融,2015年1月20日,銀監會對一系列機構進行了調整,在銀行機構中增加了普惠金融工作部門,負責推廣普惠金融的工作。一方面,顯示出政府發展普惠金融的決心,另一方面P2P網貸正式納入“普惠金融”工作范疇,也意味著P2P行業被監管層認可。
五、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對傳統的商業銀行有著巨大的沖擊,對商業銀行的替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支付領域,信貸模式,中間業務都有著影響。
(一)商業銀行支付功能減退
商業銀行最開始就是擁有支付功能起家,人們將錢存入銀行,銀行聚集大量資金以后就開始進行貸款。銀行的存款,貸款,匯款都是從支付業務衍生出來的。所以支付業務對于銀行來說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現在互聯網金融在大量的發展支付業務,從客戶的資金到第三方支付平臺再到商家手里,中間已經不再通過銀行。2015年三季度(2015Q3)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0747.9億元,同比增長52.6%,環比增長9.3%。
從圖中表現出每年的第三方支付業務的交易規模都在逐步增加,最近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但也體現出了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開始減退,慢慢被互聯網金融代替。
(二)小微的信貸業務開始減少
由于國內小微企業大多數都不符合銀行的放款條件,對于剛起步的小微企業沒有任何資質和抵押物,資金周轉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資金就很難擴大發展,這無疑就打壓了一些新興的企業。國家政策上就對小微企業予以間接的支持,但也不足以解決燃眉之急。在2010年在浙江成立了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和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主要就是針對了一些中小企業和個人的創業投資。借款者可以隨用隨借,隨借隨還,只要公司具有良好的資質即可,不要任何的擔保和抵押,這樣大大降低了貸款的門檻。阿里巴巴小微信貸是根據淘寶網上搜集的大量信息,利用支付寶來發放貸款,這是銀行從未用過的形式,不僅貸款門檻降低了,申請和發放貸款更加便捷。商戶在淘寶上開店,所有提供的信息就會形成風險評估,風險定價。貸款公司就根據風險的評估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隨時供商戶貸款。在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的沖擊下,銀行的信貸業務也逐漸減少,影響銀行未來的發展。
(三)促進商業銀行產業的創新
由于互聯網金融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使金融業變得更加人性化,個性化。這時的商業銀行也感到危機,想要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在這個互聯網的大環境中立足。中國建設銀行重慶分行就推出了最新的客戶體驗中心,讓客戶能更便捷的辦理業務。從理財產品來看,低門檻,高流動性,高收益為代表的“余額寶”作為互聯網金融下的理財產品,對銀行存款造成嚴重的打擊。央行公布了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1866億元,同比少減2161億元,這就說明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存款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到2014年12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速減少到9.1%達到了歷史的最低點。2015年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就開始從封閉式到開放式的轉型,來抵御“余額寶”,“P2P理財”等等的沖擊。
六、互聯網金融對保險業的影響
保險業是通過開發產品、銷售、承擔保險、理賠、客戶服務等等過程,現在互聯網金融的進入后,保險業也通過線上銷售保險。2000年8月太保保險公司和平安保險公司最先開通全國性的網站,太保保險公司的網站是第一個聯通全球性的保險網絡,隨后泰康保險公司也開通了網絡。客戶的擇險,投保,理賠都在網絡上進行。
(一)促進保險產品的開發
在過去的生活中,保險無非就有財產險,醫療險,機動車輛險等,而隨著互聯網金融到達我們生活的各個地方的時候,互聯網金融就發展出多樣的保險產品來適應我們生活的需求。比如:我們在網上買東西需要退貨險,錢放到支付寶中需要安全險,還有個人信用保險等等,這樣互聯網金融就讓保險公司在網絡上就方便的獲得客戶的數據,興趣愛好,個人偏好,更能精準的開發出適合更多客戶的保險產品。互聯網金融將保險業推向一個電子化,網絡化的新時期。
(二)增加了保險的銷售方式
過去的保險公司是銷售員去各個地方進行銷售保險產品,而現在可客戶可以在網絡上就自行選擇投保的產品,購買后就生效了。減少了很多繁雜的程序和人力成本,大大的加快了效率。在中國保險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消息中,2015年的互聯網保險的保費高達2234億元相比較2011年增加了69倍。互聯網金融產品與保險產品共同打包銷售,出現一種雙贏的局面,比如平安銀行推出的“陸金所”產品,采取的是等額本息還款的方式,每月都有部分本金和利息回款,年化收益率達到4.6%左右。由此保險業也開始進駐互聯網金融的大市場中,2015年在金融其他行業不景氣的時候,保險業卻異軍突起。
(三)提高了對客戶的服務
保險公司通過網絡獲得客戶信息,對客戶進行分類,不同的客戶給予不同的服務,這樣提高了客戶與保險公司的交互體驗。服務的內容也在不斷的創新,將給客戶提供更多合理的,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目前的保險公司幾乎都推出了手機APP,客戶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最新資訊,保險的信息查詢。
七、互聯網對證券業的影響
(一)增加了證券業的發展渠道
銀行業,保險業都開始陸續通過互聯網金融來擴大發展,證券業也不例外。網上開戶,網絡選股,網上交易,客戶的資產管理等業務都在網絡上如火如荼的進行。2014年4月份,國泰君安等6家券商相繼獲得了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的資格。證券業協會強烈支持證券經營機構,私募公司等在線上進行拓展客戶,減少一些人力成本。在互聯網平臺之上,促進了券商之間的競爭和創新,例如出現的“眾籌模式”都是一種證券業發展的創新。而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點就是幫助證券業改變原有的經營渠道,減少了很多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了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融資,投資都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
(二)拓寬了證券業的數據資源
最開始的證券業由于交易網點的匱乏,很多交易都要依靠銀行來完成,客戶信息獲得的也十分有限。有了互聯網金融,證券業就逐步的擺脫銀行的主導模式,通過電商平臺上獲取更多的新用戶,在網絡上客戶就會獲得更好的體驗,加快了證券業柜臺服務的發展。
八、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
由于現在互聯網金融的大熱,進入門檻降低,大部分群體都可以使用互聯網金融來投資,融資,理財。這樣既大力支持了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但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國家的監管跟不上,就有很打著投資理財的公司,騙取老百姓的錢進行非法集資。2016年1月北京市,上海市都相繼出臺了《“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要求互聯網金融要規范化發展,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加快建設安全風險防控平臺,提高風險防控的能力,保障人民的利益。2015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既給予了互聯網金融的包容,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根據《指導意見》按照“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對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等互聯網金融主要行業分開監管,具體落實監管的職責。(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 張小明,《互聯網的運作模式與發展策略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5,6.
[2] 李婧,《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比較分析——以阿里金融為例》,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2014.
[3] 井凱,《互聯網金融對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研究》,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7.
[4] 章連標,楊小淵,《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10.
[5] 劉瀾飚,沈鑫,郭步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其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影響探討》,《經濟學動態》,2013年第8期.
[6] 黃永波,《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暨對保險業經營的影響》,中國保險研究,2014,6,14.
[7] 黃永波,《簡析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對保險企業經營的影響》,上海保險,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