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飛 聶文芳 吳玉玲 唐小馬 胡鋒
摘 要:兩優新90是宣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荃銀高科選育的優良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新安S與本單位自育的優良中間品系 XB90 配組育成的兩系中秈新組合,在安徽區試和試驗示范中表現出熟期適宜、分蘗力較強、穗大粒多、結實率穩定、株葉形態協調、耐肥抗倒、抗逆性好、適應性廣等特點。該文介紹了兩優新90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適時播種,培育壯秧;適齡淺栽,合理密植;科學水管,促蘗增穗;平衡施肥,保穗增粒以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充分發揮其高產增產潛力。
關鍵詞:兩優新90;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45-02
選育綜合性狀優良的親本是培育兩系超級雜交稻的關鍵。兩優新90是宣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荃銀高科選育的優良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新安S與本單位自育的優良中間品系XB90配組育成的兩系中秈新組合,在安徽區試和試驗示范中表現出熟期適宜、分蘗力較強、穗大粒多、結實率穩定、株葉形態協調、耐肥抗倒、抗逆性好、適應性廣等特點,2013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本文現將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主要農藝性狀 兩優新90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種植的,一般5月初播種,8月中旬始穗,9月20日前后收割,全生育期139d左右,比對照Ⅱ優838遲熟1d,屬中熟中秈類型。該組合株型適中,分蘗力較強,有效穗225萬/hm2,成穗率60.0%以上,株高126cm,莖稈堅韌,葉色濃綠,劍葉內卷上舉,與莖稈夾角小,劍葉長30cm左右。千粒重27.8g,谷粒中長,長寬比2.9,谷色淡黃,稃尖無色,后期轉色好,熟色佳。
1.2 產量性狀 2009年安徽省區試結果,產量為9.23t/h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52%。2010年安徽省區試結果,產量9.03t/h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83%。2a區試結果平均產量為9.13t/hm2,比對照Ⅱ優838平均增產6.67%,增產顯著。2011年安徽省生產試驗,產量為9.26t/h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8.26%。2013年示范展示,安徽宣城遇到高溫干旱,水稻結實率普遍較低,考種測產兩優新90結實率仍然達到80.5%,育苗移栽種植單產9.06t/hm2。2014年8月安徽持續低溫寡照,兩優新90在安徽宣城的示范田結實率仍達到85.2%,單產超9.30t/hm2。
1.3 抗病性和抗逆性 由安徽省種子管理站統一送樣,經安徽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09年稻瘟病抗性1級,為抗級,白葉枯病抗性5級,為中抗,稻曲病抗性5級,為中抗,紋枯病抗性5級,為中抗;2010年稻瘟病綜合抗指5.00,為中抗,白葉枯病病指44,為感級,稻曲病發病率18%,為中抗,紋枯病病指57,為感級,2010年雨水較多,發病率相對偏高。生產上在2013年的高溫和2014年的低溫情況下,結實率都較正常,抗逆性方面表現出較好的耐高低溫能力,尤其是2014年的持續低溫陰雨,很多水稻品種重感稻瘟病和稻曲病,而兩優新90只輕度發生。另外,該品種在安徽省區試及生產各試驗點均未發生倒伏,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和穩產性。
1.4 稻米品質 兩優新90的稻米外觀品質好,米粒透明具陰色,蒸煮后松軟適口,冷卻不生硬。2009、2010年安徽省種子管理站統一取樣,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優質3級米標準(見表1)。
2 高產栽培技術
兩優新90是穗粒兼顧型品種,11.25t/hm2的目標產量結構是:有效穗控制在240萬/hm2左右,每穗總粒數200粒左右,結實率85%以上,千粒重28g。高產栽培主要是從主攻有效穗、提高穗粒數、穩定結實率、增加千粒重這幾個方面去強化栽培,從而達到“穗數足、粒數夠、粒重大”,滿足高產三要素。
2.1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水稻抽穗揚花期,最高溫度不宜超過35℃,選擇適宜的抽穗揚花時間是取得高產的關鍵,江淮地區抽穗揚花期一般安排在8月中下旬,這樣可以避開高溫。因此,兩優新90在安徽適宜的播種期是5月上旬,采用濕潤育秧方式,秧田播種量225kg/hm2,旱育秧播種量300kg/hm2;如果機插秧播種期可推遲到5月中旬,大田用種量30kg/hm2,秧齡18~20d,使灌漿期晝夜溫差大,溫度適宜,有利于結實率和千粒重的提高,并且能有效提高稻米品質。播種前秧田應施足基肥,2葉1心期施斷奶肥、移栽前噴施一次農藥和撒施一次送嫁肥,以利于培育多蘗壯秧。
2.2 適齡淺栽,合理密植 安徽中稻前茬以油菜、小麥為主,水育秧齡控制在30d內,旱育秧齡20~22d,機插秧齡20d內。移栽田塊栽插規格25萬~26萬穴/hm2,行株距23.3cm×16.7cm或20.0cm×20.0cm,每穴插2粒種子苗,平均帶蘗2~3個,栽足基本苗105萬~120萬/hm2;機插和肥床旱育稀植栽插規格24萬~27萬穴/hm2,機插秧以30.0cm×13.3cm為宜,每穴4~5本,栽足基本苗120萬~135萬/hm2。并做到勻棵淺栽,提高栽插質量。
2.3 科學水管,促蘗增穗 根據水稻需水特性,兩優新90應遵循“淺水栽秧、深水活稞、干濕交替、適時曬田”的科學水管模式。淺水移栽防止漂秧,一般1~2cm淺水層就可以移栽;返青期深水灌溉4~5cm,水層過淺易死苗;分蘗期2~3cm淺水層自然落干再復水,干干濕濕交替進行,促進早發分蘗,當分蘗數達到240萬/hm2左右時開始曬田。根據不同的田塊采取不同的曬田方法,犁底層淺的高傍田應輕曬緩曬,爛泥田、冷浸田一般要重曬7d以上,直至田塊開裂,否則不能控制無效分蘗,適度的曬田能有效促進水稻根系下扎和健株壯稈,提高抗倒伏能力;水稻進入幼穗分化期后,應保持3~4cm淺水層直至水稻抽穗;齊穗后宜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直到收割前6~7d左右斷水,切勿斷水過早,否則會影響千粒重和稻米品質。
2.4 平衡施肥,保穗增粒 兩優新90耐肥抗倒,需肥量較多,實踐證明:一般目標產量10.5~11.25t/hm2,需施純氮200kg以上。氮肥作底肥、分蘗肥、穗粒肥的用量比例為6∶2∶2。在施肥上,可用氮、磷、鉀總含量為45%的復合肥450~600kg/hm2作底肥犁耕深施;返青活棵后,一般移栽后7d追施尿素150.0kg/hm2和氯化鉀105kg/hm2作分蘗肥,同時拌施300g/hm2芐·乙除草劑除草;在分蘗末期至水稻進入幼穗分化期,適施穗肥,可用尿素75.0kg/hm2和氯化鉀112.5~150.0kg/hm2或氮、磷、鉀總含量45%的復合肥150~225kg/hm2撒施,能有效促進成大穗、提高成穗率,對于旺長田塊要嚴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在始穗、齊穗期階段,結合噴施農藥用可用磷酸二氫鉀3 000~3 750g/hm2葉面噴施,以提高結實率與千粒重,并能改善稻米品質。
2.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應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措施,加強健身栽培,提高水稻自身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播種前用咪鮮胺或浸種靈浸種,預防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蟲害;秧苗期用吡蚜酮、啶蟲脒防治稻薊馬和稻飛虱,特別是移栽前要噴施一次農藥,帶藥移栽;大田生長期重點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進入分蘗期以預防為主,每隔10~15d左右防治一次。最關鍵的是預防穗期病害,破口期全面進行一次藥劑防治,可用稻騰、吡蚜酮防治螟蟲和飛虱,春雷霉素、噻呋酰胺、氟環唑等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紋枯病。病蟲害防治用藥總的原則是“低量、多次、預防為主”,盡量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交叉使用,防止病蟲害耐藥性的產生,減少農藥殘留。此外,要參照當地植保部門的病蟲情報,統一綜合用藥,提高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黃一飛,王美琴,曹新國,等.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兩優新90的選育及應用[J].雜交水稻,2015,30(4):15-1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