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凌云
[摘 要]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所以以往的教學方法已很難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了,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一些影響課堂氣氛的問題,進而提出活躍初中歷史課堂氣氛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活躍課堂氣氛;策略探究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初中學生較之于小學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與教師之間更能進行語言、思想、情感的溝通。更需要課堂的活躍性和幽默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們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到底怎樣活躍歷史課堂氣氛?怎樣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在教學實踐中,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當今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進程中,初中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內容,更新教學觀念,構建輕松愉快氛圍,讓學生快樂學習成長!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筆者在教學的實踐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學手段多元化,把史講活,增強歷史趣味
我們的教師要還原歷史生動、鮮活的本來面目,把史講活。使學生真正熱愛歷史、熱衷于對歷史的鉆研學習。只有真正熱愛歷史,活躍的課堂氛圍才能形成。
1.通過時事來對歷史知識進行解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一些時事熱點來對歷史知識進行強化總結,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比如在解釋“三民主義”時,許多學生可能對“三民主義”的意義都不太理解,那么教師可通過當前我國嚴重的物價上漲問題進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對黨“提高民生”的思想進行解釋。這樣一來,學生對此知識點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
2.歷史課堂教學手段形象化
在平時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歷史的影像資料,又或者講授一些有趣的歷史趣味。通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來增強學生對某個歷史特定階段的印象,以此來更好地輔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并使其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形象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能以多種方式刺激學生大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增強記憶。多媒體教學能使聲音和圖象結合,影視和文字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
3.故事化代替填壓式教學
用講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壓式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將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這樣,既能引學生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使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記憶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講述三大戰役時,我將三大戰役的兵力部署、戰場范圍、戰場規模以及毛澤東“運籌帷幄,決戰千里”的戰場指揮藝術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來,讓同學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識要點。
二、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創設問題情境
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的觀念,鼓勵學生提出疑問一切創造始于“問題”。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在知識層面上止步,而是應當大膽地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們提出問題,樹立問題意識的理念,并讓課堂教學成為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思維實驗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之中,創設自由、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主動的問題探討課堂,讓學生以問題的發現者、提出者、解決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師生之間能夠達成一種和諧、互動的交流方式。
三、多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歷史教學
不管是新課程標準理念還是新史學理論,都要求教師的歷史教學要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因此教師一定要將歷史知識生活化。比如在講授《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問家里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解他們年輕時的生活狀況,再與自己的生活狀況對比。這樣學生不僅能對我國人民的過去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還可以讓他們明白當前幸福生活的可貴,激發他們珍惜現在、好好學習,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的雄心壯志。不難發現,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四、歷史學科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由于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日益緊密,以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充分將之與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在所有學科中,語文是與歷史聯系最緊密的。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語文知識來進行歷史知識地講解。比如在談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時,可通過《范進中舉》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來說明古代人們對科舉的重視程度,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認識。這樣,不但會使得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變得趣味橫生,還可以提高了教學效果;其次,教師在講授其他國家的發展歷史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學起來興趣不大,這時如果教師適當地運用一些英語知識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講授英國的崛起歷史時,會提到英國的議會制度建立以及《權利法案》的提出,這些內容學生不但學習興趣不高,而且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兩個單詞來說明“權力”和“權利”的區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權利法案》的意義;最后,歷史教學還與地理、數學、政治等各個學科都有聯系。在講授1929年“經濟危機”時,通過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不同點的分析,來幫助學生理解其產生的原因;在講授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時,可讓學生知道“青銅”本來不是青色,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出土時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出銅銹才變為青灰色的,因此稱為“青銅”。總之,只要教師們用心去探索,史學新理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就會更加廣泛。史學研究的進行使得其產生了各種新理論,歷史將不再只關注“名人大事”,而是更多地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時歷史研究將更加依賴于其他學科。
孔子說:“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要讓學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須創新,靈活且有情趣。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主要多利用時事、聯系生活實際、將歷史與其它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將這些史學新理論運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