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云
【摘 要】民生新聞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加之一些電視媒體過分追求收視率,使得民生新聞走向“后民生時代”。從民生新聞的發展改革中,可以看出民生新聞的發展應當是朝著公共服務與人文關懷的方向,將民生新聞逐漸發展成為公共新聞。筆者認為找準定位、讓觀眾說話、完善輿論監督是實現這一轉變較為基礎的方法。
【關鍵詞】傳媒 民生新聞 公共新聞 定位 人文視角 輿論監督
2002年,《南京零距離》的成功拉開了民生新聞風生水起的大幕,各地民生新聞欄目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營口廣播電視臺的《濱城報道》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一個以消息類新聞為主,以專題類新聞和現場新聞為輔的雜志類的民生新聞欄目,它以“說你我身邊事兒,嘮百姓心頭嗑,做觀眾貼近人”為節目宗旨,致力于成為濱城百姓生活觀念、行為理念、思想意識的引領者。
時至今日,民生新聞自命名以來已發展了十余年,但發展總會遇到瓶頸,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筆者認為:“公共新聞”是民生新聞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它也是基于“民生新聞”的概念而提出的,而且賦予了媒介在社會責任上更多、更新的要求。本文就城市電視臺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發展的必要性,淺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民生”到“公共”,為什么要變
1.歷史背景。2006年,公共新聞這個概念就被引入我國,在百度百科中,公共新聞學又稱為公民新聞學,指從公眾關注的議題入手,針對這些議題的各種看法、方案進行報道,其目的是將某種客觀信息提供給公眾,希望媒體的報道能夠進行社會輿論引導,并且鼓勵公眾參與到對公共事務的討論之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過渡是大勢所趨,是落實“四個全面”、強化法治意識、順應民眾需求的具體體現。
2.時代需要。無論從國內還是國際環境來看,當前媒體所處的生態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公共新聞理念符合“中國夢”與和諧社會的主題,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體現。營口廣播電視臺《濱城報道》的實踐也表明,“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轉型過程中,已經培育出公共新聞的種子,已經開始探索自身在社會公共事務里的作用和角色,并以此為契機加速我國的公共領域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進程。
3.發展需求。當前,很多城市電視臺收視率較高、吸引廣告投資最多的一個拳頭產品就是電視民生新聞。但民生新聞有時會陷入下水道堵塞、鄰里沖突等百姓瑣事,流俗于“三雞”新聞(雞毛蒜皮、雞零狗碎、雞飛狗跳),如果不跳出視野狹隘的窠臼,是無法跟上時代發展腳步的。尤其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技的發展,新媒體開始嶄露頭角,它的出現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不僅如此,一些電視民生節目還濫用話語權,對轟動效應過分追求。在民生事件的媒體報道當中,對其背后的深層原因缺乏關照和挖掘。
二、“民生”如何向“公共”轉變
對于電視媒介來說,社會資訊傳遞這一社會功能是民生新聞的側重點,而挖掘輿論監督、進行社會組織是公共新聞的側重點,這一公共平臺正努力成為大眾表達意見、發出聲音的通道。而民生新聞強調的僅僅局限在“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變,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定位的改變。面對種種矛盾,若想站穩腳跟,電視民生新聞一定要將民生理念、新聞本體以及輿論監督和公眾的參與緊緊地抓牢。不論在內容定位方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要對其采取重新審度和設計,從而使其從民本事件轉為民本內涵。營口廣播電視臺《濱城報道》的定位就充分體現了公共新聞的特質,它致力于為公眾搭建充分表達和交流的平臺,選題以公眾關心、政府關注、有條件解決或有利于達成共識為原則,體現對公眾的尊重和對不同意見的寬容。再以《南方周末》為例,其民生板塊堅持的原則:要勇于揭露和調查有損民眾利益的問題,要積極解釋和答復民眾困惑的內容;要善于討論和化解關乎民眾利益的一些制度執行的難題。只要新聞媒體堅持上述“向上”、“博大”的原則,就能夠培養民眾的社會參與意識,協調個人與政府、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推進社會和諧和民主化進程的道路上取得突破。
2.人文視角。在公共服務的基礎之上,民生新聞依舊應當堅持其人文化的視角,以普通人的目光去報道。2015年,《濱城報道》發起了“黃手環愛心活動”,以免費發放黃手環的方式幫助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的市民。前期在新聞中廣泛宣傳阿爾茨海默病及其危害,并走訪患者家庭,得到了市民的共鳴和反響。隨后,攜手營口愛心志愿者聯盟連續舉辦了三期黃手環發放活動,共發放黃手環1500余個,群眾稱道。
3.讓觀眾說話。大眾是民生新聞的受眾,而公共新聞認為受眾是公眾。這是因為同大眾相比,公眾更具社會內涵。所謂的讓公眾說話,指的是使媒體作為公眾的代言人,而公眾是意見、觀點以及信息表達的主體。營口廣播電視臺《濱城報道》的評論性子欄目《我有話說》,就是立足這樣的指導思想,搭建平臺,讓受眾對社會生活中熱點、重點、興奮點闡述自己的觀點、反映自己的呼聲、表達自己的情感,讓市民的觀點走在理性的軌道上。
在這檔評論性子欄目《我有話說》里,還經常性地就城市建設管理問題和現象進行討論,鼓勵市民參與話題,說想法提建議,最近一年來,通過這個平臺,吸引觀眾就馬路市場、海防大堤燒烤、貼城市牛皮癬小廣告、商家霸占公共停車位、春天燒荒等話題展開討論,編輯人員在后期匯總編輯時,在客觀公正的前提下,對話題進行適當的引導,把握尺度,讓建設營口、愛營口,理解和支持城市建設管理工作成為主流意識和觀點。
4.完善輿論監督。在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轉變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主觀偏向的一部分就是新聞評論。因此,電視新聞媒體應該更為注重自身的理性建設,對社會輿論中的主、支流進行區分。在做好理性傳遞社情民意以及輿論監督的基礎之上,電視民生新聞要對新聞評論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對新聞監督的“理性”以及“建設性”進行強化。比如:營口廣播電視臺《濱城報道》在報道西市區華陽小區物業私設裝修材料售賣點、強買強賣問題后,沒有僅僅局限于問題的披露,而是提出建設性意見,促使營口市物業處出臺規范整改措施和管理辦法,并在全市推廣施行。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電視民生新聞向電視公共新聞發展,是時代需要、大勢所趨。如何讓這一轉變在科學理性的軌道上實現鳳凰涅槃,是電視媒體人的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找準定位、讓觀眾說話、完善輿論監督是實現這一轉變較為基礎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于“公共領域”的構建,更有助于增進公民對公共事物的思考和判斷,進而促進社會正能量的集聚,更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秦中人.打著“民生”旗號的“新聞暴力”[J].青年記者,2005(6);[2]張雪.試論公民意識的培養[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陳立生.電視“民生新聞”的七大待解之謎[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4]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5);[5]《南方傳媒研究》.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