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為 王勇 王瑞
摘 要 本文針對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課程體系的問題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符合新時代人才需求的課程培養體系,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建立起多平臺、多層次的教學課程體系。
關鍵詞 石油工程 軟件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49
0 引言
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其目的是從適應石油工業長遠發展的角度,面向飛速發展的21世紀,培養出一批石油工程高級技術人才。面對日益飛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對國內外對于石油資源的高度競爭,我國目前對于石油工程領域的人才需求極其強烈,這就促使各石油院校要加強對于石油工程領域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不斷完善課程體系的改革,加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提高學生的軟件使用技能,滿足國家對于石油類人才的需求。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加強素質教育,改變過往以老師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學校應專門成立“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課程體系改革工作組”,深入研究石油工程專業應開設的軟件教學課程,并結合實際的應用情況,加強學生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
1 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1 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培養體系與社會需求脫節
經過對國內石油領域對于人才需求的調查與研究,目前國內石油領域需要的是軟件操作基礎扎實、全面的能夠獨立設計軟件程序的軟件編寫人員;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熟練使用石油領域專業軟件分析并解決現場問題的現場工程師;懂石油工程的相關理論,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并能有效處理綜合事務的復合型人才。社會對于石油類院校提出了這樣高標準的人才需求,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各石油高校還不能制定有效的軟件教學培養體系。國外已經有很多高校提出了結合時代背景的新人才培養體系,國內各大高校應該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思想,加入符合我國石油工業現狀的創新,不斷深化石油工程專業軟件的教學體系改革,為國家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社會現狀的高素質人才。
1.2 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單一
目前國內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模式還是以傳統的老師課堂傳授為主,這種教學手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將知識灌輸到學生大腦中,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收和理解效果是否理想。傳統的教育注重聽,但是對于現代社會而言,應用傳統的教育手段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動手能力,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能力,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國內高校現在也在嘗試著將理論教學應用于實踐之中,增加學生的動手實驗課程,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石油工程專業教學也在面臨著這樣的轉型。為石油工程專業開設軟件教學課程,是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學手段之一。但是這種教學手段存在一個基本的問題,軟件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同時并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方式中的老師課堂傳授的誤區。學生對于軟件的學習以實驗課堂上老師的講解為主,課堂下對于軟件的研究學習還不夠,這主要是學校和老師向學生灌輸的軟件學習重要性還不夠,學生還不能完全意識到石油工程專業軟件學習的重要性,僅僅是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將老師所傳授的部分知識接受后,沒有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使用相關軟件。
1.3 石油工程專業軟件教學課程相對滯后,層次混亂不清
當今國際石油行業競爭空前激烈,國際石油形式日新月異。由于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許多國家都在研究石油領域新的開采、挖掘、使用等技術,以期石油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基于這種現狀,新的技術,新的概念,新的知識也不斷涌現,原有的一些概念、知識、技術也在不斷翻新,許多之前制定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用于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但是我國石油高校存在的問題是,還不能敏銳地捕捉到國際石油行業的變化,教學體系的改革還不能及時跟上行業變化的腳步,特別是軟件教學領域。眾所周知,計算機軟件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符合信息化時代快速變化的特點,軟件的使用周期明顯縮短,更加便于使用、功能強大的新軟件層出不窮,但是我國石油工程學生使用的軟件大多是問世時間很長的、落后的軟件,同時我國高校缺乏對于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既用不到最先進的軟件,同時還不具備開發新軟件的能力,導致我國石油專業領域學生的軟件應用水平,創新能力不足。
2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多層次教學體系
經過對于目前石油行業現狀和市場需求的調研,我國高校應明確石油工程人才的培養目標。將學生培養成具有扎實的軟件操作基礎、全面的獨立設計軟件程序的軟件編寫人員;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熟練使用石油領域專業軟件分析并解決現場問題的現場工程師;懂石油工程的相關理論,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并能有效處理綜合事務的復合型人才。在新的培養目標中,一是強調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和創新意識,二是強調培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根據對于石油工程專業人才社會需求的分析,我國石油類高校應加強石油工程類學生的軟件學習和編寫能力,完善石油工程專業軟件的課程設計,更加全面和系統地建立軟件教學模式,將石油工程專業軟件的培養方向定位在:軟件開發方向,軟件熟練使用方向和軟件測試方向。當然這三個方向是不同層面上人才的培養。石油類軟件開發方向的人才,既要能熟練使用既有的石油類相關軟件,同時要能夠評估軟件的各項性能指標,指出軟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來能夠改進的地方。石油類軟件測試方向的人才,要能夠熟練使用各類石油類相關軟件,在熟練使用石油類軟件的基礎上,合理、科學地評估軟件的各項性能指標,以期對軟件進行改進。石油類軟件使用方向的人才,要能夠將軟件的使用和學習應用到實際的工程問題中去,利用科學的分析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同時,對于三類人才的培養,都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只有掌握了石油方面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應用各種軟件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明確了這三種培養方向后,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能夠做到目標明確,層次清晰。
3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3.1 構建實踐環節多層次體系
在對相關知識點學習和剖析的過程中,我國石油類高校還要加強構建實踐的教學體系。將學生對于石油類軟件的學習分為對于基礎技能、綜合技能、應用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學習。
3.1.1 對于基礎技能的學習
石油工程專業的課程知識體系要覆蓋本專業軟件工程體系與核心內容,在不斷加強石油類科目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對于軟件工程體系的學習,對于軟件多使用的編寫語言,如C語言等要掌握基本的語法規則和編寫要求,具有程序化的思維,熟悉相關軟件的開發環境,能夠驗證相關的實踐技術知識點。
3.1.2 對于綜合技能的學習
以學生所學習的石油工程基礎理論知識為基礎,以當前的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為工具,結合軟件工程,質量工程,過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實踐,使學生掌握當前先進的軟件工程方法和技術,具備獨立開發石油類應用軟件的能力。
3.1.3 對于應用技能的學習
要求學生以開發團隊的形式,獨立完成一個軟件項目的開發。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開拓創新的能力。建立支持小組開發的軟件開發支撐環境,讓學生從“實踐可視化”軟件工程的角度學習和運用軟件工程的思想和現代技術解決軟件開發問題。
3.1.4 對于職業技能的學習
要求學生深入企業或單位,運用所掌握的理論與實踐能力,運用當前較為先進的軟件開發支撐環境,運用軟件開發先進技術,能夠以團隊方式建立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測試合格的應用軟件系統。
3.2 構建實訓環節多層次體系
本著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端人才,讓學生能夠“早知道,早認識,早上手,早熟悉,早應用”,我國石油類高校應該將教學計劃與實訓環節緊密結合,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3.2.1 基礎技能實訓階段
將一些石油專業的入門軟件作為實習內容,讓學生早早地意識到軟件應用之于石油行業的重要性,并讓學生具備一些初級的軟件操作技能,能夠簡單地應用軟件完成一些基礎的應用實例。
3.2.2 認識實訓階段
讓學生了解到有關于軟件應用系統開發的基礎知識,了解軟件的開發環境,軟件中數據庫的建立等。
3.2.3 課程實訓階段
具體開設軟件學習、使用、開發的相關課程,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石油工程專業軟件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大腦里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夠熟練地將理論所學應用到實際中。
4 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構建系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廣大師生共同努力,積極思考,勇于實踐,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教師應該將工程應用中的實踐經驗和相關案例融入到教學體系中去,使學生能夠更加貼近實際,同時可以將軟件開發中的失敗案例向學生講述,以起到警示學生的作用,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不會犯類似的錯誤,避免重復性犯錯造成的損失。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下,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國內外的動向,掌握前沿信息,了解最新技術,拓寬自己的視野。
5 結束語
加強石油工程專業軟件的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本專業的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責任心和敬業意識,還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石油行業的最新動態,分析市場需求,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時代在發展,需求在變化,行業在進步,墨守陳規只會讓我們更加落后,只有不斷的開拓進取,不斷地完善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夠使我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在石油領域做出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張光明,汪崎生.石油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2] 李漢勇,陳家慶,戴靜君.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
[3] 馮其紅,胡偉,戰永平.石油工程專業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
[4] 文華,李銘,劉義坤.非石油工程專業石油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及效果[J].科技咨詢,2014.
[5] 柳建新,付美龍.石油工程專業“油田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及實踐效果分析[J].化學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