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繼文
摘 要:緬甸是中國西南邊疆的重要鄰國,中緬關系的友好穩定對于兩國利益都十分重要。雖然近年緬甸國內民主化進程使得中緬關系出現了一些波折,一些中資項目受到影響,但是中緬關系整體依然穩定,經濟合作整體依然前景光明。中國未來在對緬加強合作方面,需要適當加強公共外交和民生外交。
關鍵詞:中緬關系;公共外交;經濟合作
緬甸是中國的一個重要鄰國,兩國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中緬關系也一直受到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兩國關系的友好,中緬關系還被形容為“胞波情誼”。近年隨著緬甸國內的民主化進程,中緬關系出現一定波動,因此有必要對中緬未來的合作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一、導論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其鄰國包括泰國、老撾、中國、孟加拉國和印度。緬甸瀕臨安達曼海,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同時緬甸國內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儲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以及多種金屬礦藏。緬甸擁有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緬族占絕大多數,約為68%。截止2014年,緬甸總人口達到5344萬人。
雖然緬甸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是緬甸仍然屬于中低收入國家,2014年國家GDP總量為643.3億美元,遠低于其鄰國泰國的4048億美元。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十分復雜。十九世紀緬甸被英國殖民者占領,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二戰結束后,緬甸從英聯邦中獨立,建立緬甸聯邦。但是由于執政者在處理全國經濟上的失敗,使得政權最終被推翻。1988年國防部長蘇貌接管國家政權,成立了“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后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由于此次政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緬甸實施了長達數十年的經濟制裁。長年的制裁使得緬甸的經濟長期得不到有效的快速發展。2010年11月,緬甸根據新憲法舉行了首次全國議會大選,雖然受到西方國家對其透明性的質疑,但卻不失為邁向民主的重要一步。2015年緬甸舉行首次公開競爭的全國性民主選舉,此次選舉中,由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議會中的886席,取得壓倒性勝利。而在今年3月,緬甸議會的總統選舉中,民盟黨員吳廷覺被選舉為總統,成為幾十年來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伴隨著緬甸國內民主化進程的推進,西方國家也開始逐漸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一些外國企業開始向緬甸進行投資。
二、中緬經濟合作
中緬關系可以說源遠流長,而且總體保持了友好的關系。新中國建立后,雖然中緬曾經由于緬共的問題出現矛盾,但之后兩國政府一直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效地化解了分歧。而當緬甸面對西方的國際制裁時,中國應緬甸政府的要求,對緬甸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支援。也正是因為如此,中緬關系被譽為“胞波情誼”。同時中國還在緬甸積極援建了大量基礎設施,包括水電站、學校、醫院等,為改善緬甸人民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隨著緬甸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改善,中緬經貿合作受到部分影響。而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國在緬甸的投資項目受到暫停或者調查。密松水電站項目是中緬合作項目中一個投資數目十分巨大的工程,如果該水電站能夠建設運行,將極大地改善緬甸“電荒”的局面。但是在2011年9月,緬甸總統吳登盛突然單方面以國內民意為由,宣布暫停該項目的建設,給中國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不僅是密松水電站項目,包括萊比塘銅礦項目、中緬油氣管道項目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此次中緬關系波動的影響。
但如果僅僅以這些項目作為中緬關系已經全面改變則是完全不正確的。中緬兩國的政治精英都認識到,作為鄰國,中緬關系的穩定友好對于兩國的國家利益都是十分積極有力的。因此2015年6月緬甸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昂山素季訪問中國,并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中緬關系及未來發展問題進行了交流。可以說,中緬兩國都在積極調整如何建立面向未來的雙邊關系。
三、相關建議
筆者認為中國可以結合目前仍然具有的優勢進行政策調整,從而維護中緬關系的穩定發展。
首先是外交思路的調整。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一直秉持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積極和世界各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不干涉內政一方面表達了中國對于他國主權和政府的尊重,一方面也是當時保護自身主權和內部事務不受外國干涉意愿的表達。這條原則在當時甚至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使中國在外交上獲得了大量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國家利益開始向海外擴展,龐大的海外利益已經成為中國未來必須保護的目標。那么如何對這些海外利益進行保護就無法避免地要涉及到不干涉原則。此次中緬關系波動同樣涉及到如何保護在緬國家利益的問題,比如中國在緬甸投入巨資的密松水電站被緬方單方面叫停,涉及到中國印度洋能源戰略的油氣管道受到被關停的風險。如果繼續不干涉內政原則,那么保護海外利益就十分困難,保護的手段十分有限。但是目前中國正處于崛起的階段,如果貿然放棄不干涉內政原則,很有可能使得“中國威脅論”在周邊國家進一步強化。因此如何調整外交思路,成為中國目前崛起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而緬甸則成為中國調整周邊外交思路進而實踐的最佳試驗場。未來中國有必要加強自身與緬甸各方勢力的接觸,只有全面充分了解其國內局勢,才能提高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力。
其次是中國在海外開展項目時,必須要推動相應的公共外交,要和當地民眾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建立有效的矛盾協調機制,及時解決沖突糾紛。另外由于中國目前很多項目是位于發展中國家,而在這些國家中往往存在法制建設不完善,政府部門腐敗嚴重等問題,此次在緬甸的油氣管道項目中,就存在當地政府克扣中方發放的土地補償款,使得工程項目受到抗議沖擊的情況。因此中國政府一方面要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利益,同時也需要利用自身的政治影響積極推動這些國家的某些行政改革進程,如果以土地征收為例,那么中國應該與當事國政府協商組成某種臨時性雙邊政府組織來監督某些工程進程的實施,響應中資企業的正當要求,保證合作項目能夠公平、公開、透明地運行,也有利于維護中國自身在外開發建設的形象。
最后中國需要加強邊疆地區與周圍國家的經濟聯系,優化雙邊產業結構,實現貿易共贏,同時中國的投資項目也需要更多的惠及當地普通民眾,不能簡單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作為唯一衡量指標。由于緬甸國內制造業技術落后,因此在中緬之間的貿易中,緬甸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天然氣,農業產品和工業原材料,而進口的則主要為燃料,機械設備,零配件,五金產品和消費品等。這種商品結構使得中緬之間長期存在貿易不平衡現象,2013/14財年,緬甸逆差為11.94億美元,12/13財年為4.81億美元,11/12財年為5.73億美元。長期的貿易逆差不利于兩國貿易的長期合作,因此有必要加大對緬甸的投資。但是中國在緬甸的投資又因為政治等因素受到沖擊,,所以目前中國方面對于選擇的投資項目要有所選擇,對于那些能讓當地民眾得到切身利益的項目可以優先選擇,而對于中國的一些戰略項目,則應該加強對這些項目的民生投入,通過讓普通民眾從項目中得到利益,從而實現項目的持續運行。以中緬油氣管道為例,按照中緬油氣管道的規劃,中國通過管道可將從中東購買的原油直接輸送到中國的西南省份,從而避免經過馬六甲海峽。而且在運送原油的同時,管道還可以把緬甸開采的天然氣輸送到中國,解決中國西南地區的能源短缺困境,同時云南還將建設大型煉油廠,強化當地的工業能力。雖然這同時也給緬甸政府提供了巨額的財政來源,但是普通民眾并不能直接從其中得到實惠,相反由于管道建設還要承擔相應的拆遷損失。如果由于腐敗行為使得補償費用得不到妥善解決,那么油氣管道項目必然無法長久安全運行。所以中國目前應該適當利用部分輸送的油氣,改善當地民眾的能源短缺狀況,使其改變對中國的負面印象。而作為與緬甸接壤的云南省也應該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一方面仿照當年日本的“雁型模式”,在緬甸相關領域投資,這樣既可以利用其廉價的勞動力,又可以促進當地就業;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利用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組織這一平臺,加強地區政治經濟合作,消除緬甸民眾先前對中國的戒心。
參考文獻:
[1]盧光盛,李晨陽,金珍.中國對緬甸的投資與援助:基于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J].南亞研究,2014(1).
[2]李天星.西南通道:中緬管道承載厚望[J].中國石油企業,2012(9).
[3]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緬甸)2014版[J].中國商務部,2014.
[4]SUN YUN.Chinas Strategic Misjudgement on Myanmar.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12.
[5]Toshihiro KUDO.The Impact of United States Sanctions on the Myanmar Garment Industry.The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JETRO,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