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張宇
摘 要: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小額保險費用低,是大多數中低收入者的最佳選擇方式,通過參保為生活提供保障,已成為一種新型保險項目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又因其在具有商業性的基礎上同時兼具了社會公益性,已被政府列為了一項關鍵的扶貧措施。在支持“三農”的發展,使農村貧困家庭擺脫困境上,農村小額信貸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首先深入分析指出了小額信貸所面臨的風險,其次,通a過借鑒國際信貸經驗,并與當前的信貸模式相比較,提出了將小額信貸結合小額保險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同時在文中對這一全新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解析,提出了其相結合的重要性,并在如何使二者同步發展的問題上,給出了自身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小額保險;農村小額信貸
一、防控研究相關內容概括
1.普惠金融的內涵。普惠金融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信貸業務是由意大利的修道士開展起來的,以抑制高利貸利率,成為對普惠金融最早的探索。
普惠型金融體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或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 for Development)這一發展概念,由聯合國和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正式提出。其內涵主要是擴大金融體系及金融服務,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全方位有效的金融服務,將所有人都納入經濟經濟增長軌道,讓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貧困和低收入人群)都能擁有享受合適金融服務的機會,通過金融形式改善經濟狀況,平等地分享社會經濟增長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這也是普惠金融的出發點、立足點及最終檢驗標準。
2005年,聯合國專家組起草了《建設普惠金融體系》藍皮書,全球普惠金融啟動大會在日內瓦舉行,該會議對普惠金融體系的描述是:“每一個發展中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立法和規章制度來保保障金融體系,應建立一個持續的、穩定的、長期為人們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的金融體系。
在中國,普惠金融的經營范圍主要是為城鄉貧困人口提供的優質的金融服務,為城鄉低收入人群提供資金支持、通過吸納社會就微小企業為需要的地區提供金融服務。為推動普惠金融體系在中國的建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特于2007年為中國政府提供了一個名為“中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的項目,主要有兩個內容即制定中國普惠金融體系戰略和建立普惠金融投資。
2.小額信貸與小額保險模式的基本特征
(1)期權組合性質。“小額信貸+小額保險”這種模式在家庭中廣為應運,這種雙驅模式可以實現農民的效益最大化,最優的證券投資組合形式有利于規避風險,加強資金的安全。農民使用現貨多頭的模式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框子里,分析農民的收入與支出情況,當今是金融風險加大,小額貸款保險,就提供了安全需要,也就成為賣權多頭的模式。小額信貸與農民的收益其實是成正比的,如果小額保險社會價值縮水,不用擔心,農民也有一定的保障,通過保費可以減少價值的貶值狀況。農民的生活中,農業生產往往會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突發性事件的人身傷亡的例子出現,這就要求保險單位評定受損的狀況,來確定支付保費用,當出現農民的損失的情況時,保險公司的賠償經費就和抵消了農民的損失,最后,有利于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生產穩定,促進農業的發展。
(2)信任資本。信任資本是社會資本的核心。(費玉娥,劉志英,2009)通過對盧曼的研究發現,定義信任可以是,保持人際關系信任的前提下,實現制度保障信任兩種方式。人際信關系主要是以情親、友情、家庭、地緣位置之間的相互關系。制度保障信任通過社會的約束、政府法律的制定,以及法規的實施等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因此,建立“小額信貸+小額保險”雙驅模式,通過社會中的信用評級制度的建立與監督,在一定程度上人際關系信任對社會的發展是影響不大的,現實社會制度保障成為了重要的維持人際關系的舉措。其實,社會中提倡的信任資本的改革與完善在一定程度也就是信用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二、小額信貸與小額保險業務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全國各地金融機構也不斷引進技術加強金融創新,其中探索出了許多關于“農業險+小額信貸”的銀保合作的發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化解了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金融風險負擔過重的局面,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推動了銀行、金融保險公司以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共同發展,形成了農戶經濟的保障、放貸機構的信譽條件、保險公司擔保的三位一體的發展方式。
1.小額貸款保險為農戶的抗風險能力提供了保障。一般來說,使用小額信貸的農戶大多數都是低收入群體,他們希望通過貸款獲得資金通過種植、養殖經營促進地區發展,達到脫貧致富。但是,在風險防范能力方面較弱,如果不幸遭遇意外傷亡以及出現了自然災害,他們無力承擔風險,就喪失了還貸能力。這時,保險公司推出的業務就可以保障農戶的人身安全、財產風險,也就加強了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小額信貸與小額保險相互合作,給農戶帶來了機遇,其中提供低資費、多方位的保險服務,迎合了貸款難的問題,也降低放貸機構潛在的風險,拓寬了放貸渠道,以降低農貸的成本。
2.額信貸保險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使放貸機構轉移風險。對于還貸來說,農戶的低收入對系統風險非常的敏感,如遇到地震和疾病等重大災害性事故。預期收入降低給農戶生活方面造成了影響,最后還貸能力不足,導致金融機構也會面臨資金缺失的風險。針對這些客觀因素帶來的貸款損失只有通過保險才會的到緩解。農戶能夠用于抵押的東西是有限的,農村信貸機構更愿意實行無抵押貸款對已投保的農戶實行優惠政策。可見,農業保險是惠民利民的,通過加強貸款人的預期收益的方式,吸引農民變為實際借款人,這既可以提高自身規模的發展,有了更多的貸款資源,實現農業的信貸市場發展繁榮。
3.小額貸款保險使得保險公司能夠有資金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增加公司的保費收入。從保險公司本身來看,小額信貸保的險賠付率相對較低,這是典型的效益型險種,保險公司通過小額貸款保險開拓農業保險新局面,增加保費收入。
4.農業保險有減低風險的功能。首先,農業保險主要的業務就是是降低農戶的風險收益,加強保險公司承擔責任的能力,使得農民收益會更加安全有效,保障農民的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快速轉型與發展;其次,農業保險成為了中介,農戶的貸款更加安全,農民可以提高信用等級,獲得更高的貸款,有利于促進農業的發展與改革。
5.小額信貸降低了農民的成本,增加了保險在農民心中的可信度,隨著保險業的不斷發展,政府也提供農民的生產保險,所以,農村中的分支網點保險行業較多,加強保險業的營銷渠道拓寬,加大了農民的保護力度,降低保險業的銷售成本最終通過國家的補貼較低了保險費率。其次,吧貸款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前提下,進一步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村“小額保險+小額信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因素分析
1.監管不到位,機構存在缺失問題不能發揮扶貧基金效果。銀行與保險公司都屬于金融企業,但是他們的監管機構不同,這讓部分業務開展受到制約,造成監管不到位。比如農信社等保險機構利用農民的知識水平低,建立的保險業只是自己融資的渠道,不合法律的原則,不具有辦理《保險兼業代理資格證》的資格,被銀行監管機構視為違規,這樣的問題普遍存在。
2.普惠金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下,農村投資回報率低,成本與收入不成正比,農村小額信貸失衡。隨著行業競爭不斷加劇,經營小額信貸保險業務受到發展中的挑戰,手續費繁雜以及費用高,在相關部門的監管的要求下,報下公司加強內部的信息網絡化建設、培育人才與高科技管理方式來提高競爭力,無形中給公司在改革過程中經營成本就會變大,造成了負債。企業實現經濟目標就是提高效益,然而高經營成本占據了資金的流動與公司擴張的限制,嚴重制約了保險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發展,由于公司運營不足,這給小額信貸保險來來了壓力與挑戰。
3.農村保險宣傳力度不夠群眾保險意識不強。小額信貸保險業務不成熟,農民群眾對小額信貸保險認了解,尤其對小額信貸保險的內容、條款、保障制度認識不足。對于農村銀行金融機構中的信貸員來說也是其保險的推銷員,推銷員在對業務認知存在不足,不能充分解釋有關小額信貸保險業務的理念,最終使得小額信貸保險產品的推廣受到阻礙和宣傳扭曲,對小額信貸保險產品的宣傳和銷售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四、降低風險的防范措施及對策
1.政府加強法律法規完善與發展。政府是保險業務中的管理者與監管者,完善該行業的法律建設,出臺相應的法規因地制宜的促進保險業務發展。來監督小額信貸內部存在的組織人員與管理制度的完善、促進經營制度合理有效,制定管理中的收費標準以及明確政府與保險公司的職責,實現權利與義務的發展,對銀監會與保監會等具有經濟行為的部門實行嚴格的規范制度,并確保經營者的法律地位。與此同時,還要加快研究如何促進小額信貸和小額保險的監管,加大二者的溝通渠道,同規范同進步,以此來防止信貸機構侵占貸款用戶自身的利益。
2.注重農村營銷渠道建設。農村小額保險營銷渠道的宗旨應從服務農民、惠及農民為出發點。我國的發展格局是,農村人口眾多,小額保險單筆業務保費收入少,現今的農村小額保險主要是依賴保險公司自身的營銷渠道,顯然這居住分散,不利于集中化發展。這將會對保險公司成本增加,對發放小額保險的參保方式必須是多種多樣的,這樣嚴重制約了農村小額保險跨區域、多層次的發展。因此,建立一個以網絡化、信息化為一體的網絡覆蓋全面,才能讓更多的農民受益享受國的政策。
3.加強保險意識,建立正確的信貸觀與保險觀。首先,在高層方面,可通過各種新聞媒體作為宣傳媒介;在基層方面,可通過“深入基層”活動,通過發放小禮品增加農民的注意力,粘貼墻上廣告讓農民了解進行公開的宣傳,面對面的交談。用這些形式來增強村民的保險意識,使村民深層次認識小額信貸保險內在的意義,積極促進村民參與、購買信貸保險,進而將小額信貸推廣到千家萬戶。
另外,使理財產品的設計更加簡單易懂,使貸款的村民能夠理解其含義。對于各相關金融機構而言,應對銷售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定期的進行考核,并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以此來督促銷售人員的辦事效率。
同時,為加大宣傳力度,信貸機構應充分重用當地的信貸員,利用其對當地熟悉的優勢來宣傳小額貸款,促進小額保險的營銷力度。
五、總結
我國農村小額貸款的基本特點有額度小、周期短、還款頻率高、擔保人以及相對應的服務。小額信貸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為大量貧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務;二是能夠確保小額信貸機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由于我國農村發展落后,思想禁錮,保險行業發展很不完善,并且在扶持信貸等政策要程序繁瑣、開具的證明多。所以,農村小額信貸業務仍具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對于小額信貸原是本著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貧困農戶提供金融服務,這一深層次的原因再加上其本身所具備的基本制度,可得出它屬于在金融方面的創新。但是,由于小額貸款主要是由國家扶持,自身缺乏市場化,并不能形成系統的金融體系,在金融產品開發上過于單一,這使得小額貸款更趨向于行政行為。根據我國目前現狀來說,我國小額信貸在發展上忽略了金融服務,過度的將扶貧功效與操作方法作為發展的重點。下一步,我國應在注重扶貧發展的同時,必要的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點目標,提高服務質量,使小額貸款在新農村建設上發揮更好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健,申曙光.國外小額保險的理論及實踐分析[J].南方金融,2007,(7).
[2]徐淑芳.國外小額保險經營模式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南方經濟,2008,(6).
[3]肖明遷,解小燕.我國開展小額保險的探討[J].海南金融,2008,(11).
[4]劉如海,張宏坤.發展小額保險的國際經驗及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08,(6).
[5]林杰.保險與農業信貸供求的“帕累托改進”[J].福建金融,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