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可持續發展的產生背景、發展概況、在新世紀面臨的種種挑戰都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自上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可持續發展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不斷改善、創新的過程,其意義對當今社會的發展舉足輕重。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生態文明
一、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二戰結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經濟飛速發展。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人口的持續增長、資源嚴重不足、生存環境污染、生態發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1962年美國卡遜《寂靜的春天》的發表,闡述了自工業革命以來所發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將環境污染這一嚴肅問題擺在人類面前,震驚了全球。隨后,20世紀70年代發表的《增長的極限》認為防止世界大系統崩潰則必須放慢經濟增長及停止人口膨脹。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并在大會上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明確指出環境問題主要是發展不足的問題,一些欠發達國家投入與產出的不平衡導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對環境都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不僅發達國家要對環境資源問題負責,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要重視對環境的保護。這也是聯合國組織首次認識到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人們已經意識到發展與環境協調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的制定明確提出應該把資源保護和人類發展統一起來考慮,既要發展又保護的思想備受關注。該大綱還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將其與“持續增長”,“持續利用”加以區分。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布倫特萊發布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在傳統的發展方式上尋求創新與突破,力求報告指出我們需要一個能維持人類進步的新道路。這意味著發展模式不只是局部地區的短暫發展, 而是在全球持續性的發展。1990年,聯合國組織起草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重要文件《21世紀議程》,這是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問題由理論層面轉向實踐方面。1992年里約會議結束后,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達到了空前的活躍。
二、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界定
范柏乃(1998)中提到關于可持續發展定義的幾種說法,發展和保證人類的生存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維持經濟與環境生態之間的動態平衡是其本質,發展的公平性是其核心,并旨在維護后代人的利益。另外,可持續發展是超越經濟形態的非經濟概念,即促進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必須建立有利于全球持續發展的社會、政治、經濟、技術新體系。趙士洞(1996)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從生態環境、經濟形勢、技術革新、世代倫理、空間維度、自然資源等方面進行闡述。劉傳祥(1996)中提到可持續發展要使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協調一致,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們應該由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長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穩增長的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由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轉向節約型生活方式轉變。李龍熙(2005)則把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的概括為以下幾方面:共同發展、持續發展、協調發展、高效發展、多維發展。共同發展即是全球各地區的均衡發展。持續發展就是就是保證人類生存的持續性的發展。協調發展是不同產業、區域以及社會與環境、生態、資源之間的協調發展。高效發展即要進行效率高的生產。多維生產則強調不同領域之間協同發展。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認知》(2008)認為可持續發展不見要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度,還必須衡量發展的協調度,即效率與公平的平衡,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市場自身發展導向的平衡、發展與環境的平衡以及代際利益分配的平衡。這些都要在可持續發展中體現出來。另外,牛文元認為可持續發展反映“動力、質量、公平”的有機統一。其中動力表征為:發展潛力、發展速度、發展能力;質量表征為自然進化、文明程度、生活質量及理性需求(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公平表征為共同富裕程度及城鄉貧富差距。
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
李龍熙(2005)中提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有基礎理論與核心理論。基礎理論包括經濟學理論(它分為增長極限理論和知識經濟理論)、人口承載理論、人地系統理論和生態學理論等方面。需要指明的是增長極限理論是說經濟增長已經超過了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要放緩經濟發展的速度。知識經濟理論倡導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要充分利用更多的科學技術等非物質資源。核心理論有以下四種,即資源永續利用理論、發展外部性理論、代際公平分配理論和三種生產理論。三種生產理論是指人的生產、物質生產及環境生產。牛文元在(2008)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兩條基本主線: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該理論強調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何中華(2000)中詳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實踐上的難題、本體論上的難題、認識上的難題和倫理上的難題。其中實踐上的難題表現為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工業化與市場化的發展必然會危及資源環境的平衡。市場化誘發了人們貪婪的動機,從而導致可持續發展實踐中的困難。本體論認為可持續發展要求沒有代價的發展,即當代人的發展至少不能危害后代的福利,但這樣的發展對于我們發展中國家幾乎是無法做到的,任何發展都會帶來資源的減少和環境的破壞,人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可能減少這種破壞。認識論預示著人們必須能充分預見現在的發展對未來的影響和后果。倫理難題是說“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反映了可持續發展的道德視野和倫理立場。優先占用資源的人必然對危及后利用資源的人。經濟學難題是說從經濟學來看,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是由發展的外部性造成的,它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盲區”。牛文元(2008)提到人口三大高峰(人口總量高峰、就業總量高峰、老齡人口總量高峰)、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城市化戰略實施的困難、縮小區域貧富差距及三農問題等一系列挑戰。這些都是可持續發展過程面臨的難題。
五、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及進展
牛文元(2008)提到了可持續發展的七大戰略。第一,全球經濟的理性增長,即經濟的健康增長。第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產業結構合理、資源消耗低、對生態環境破壞度降低、知識含量與非物質文化不斷提高、總體社會效益好。第三,要不斷滿足以人為本的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五個層次,人們只有在滿足自身的勝利需求后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帶動其他發展。第四,合理控制人口數量增長,在此基礎上提高人口素質。第五,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維護。第六,把更多的科學技術引入生產,不斷突破發展瓶頸。第七,切實確保發展與環境的平衡,要二者協調發展。
齊曄,蔡琴(2010)提到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進展:地球系統觀、生態文明思想和低碳經濟。首先,地球系統觀表明人們開始科學的對地球的整體而不是局部研究其結構、功能和變化。其次,生態文明思想是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轉變。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這一觀點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得以提出,表明了中國對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生態文明背景下,發展著重以人為本,注重發展的質而非量,同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最后,2003年在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未來: 創建低碳經濟》中最早提出低碳經濟這一概念。低碳是指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控制碳的排放量,但這并不意味著禁止碳排放。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能源的利用必然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人們可以利用更多的非物質資源,開發新能源來代替傳統資源的利用。在中國乃至全球,低碳發展都是建設新經濟的必然要求。不僅要實現經濟增長,更要實現綠色經濟增長,而后才能提高全人類的福祉。
參考文獻:
[1]趙士洞,王禮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J].自然資源學報,1996(7).
[2]劉傳祥,李琦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報,1996(6).
[3]范柏乃,鄧峰等.可持續發展理論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1998(3).
[4]何中華.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幾個難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0(1).
[5]李龍熙.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詮釋和解析[J].行政與法,2005(1).
[6]羅守貴,曾尊固.可持續發展研究述評[J].南京大學學報,2002(2).
[7]羅慧,胡彥華等.可持續發展理論綜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4(1).
[8]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認知[J].地理科學進展,2008(5).
[9]齊曄,蔡琴.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三項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4).
[10]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4).
[11]朱海兵,張僑等.中國可持續發展理論概述[J].商業時代,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