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就業率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我國社會、高校、大學生家長及大學生本人的關注焦點。本文在深入分析影響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各種因素的基礎上,從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就業工作,設立專門的就業機構,開展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教育,建立完善的就業平臺網站等方面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2
1.大學生就業難的影響因素
(1)高校對學生就業的影響。目前不少高校辦學指導思想過于偏重學術性,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對于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這直接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脫節。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學校的就業指導僅限于就業主管部門和學院的輔導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缺乏系統性思考,開展的就業指導活動缺乏系統性,不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2)社會意識領域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仍青睞于工資待遇與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的國有或者是企事業單位,而不大樂于到基層和民營企業就職;在就業地域上過度關注條件較好的大城市,對于不穩定的工作、條件艱苦的偏遠地區,部分家長寧愿讓孩子等著,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其就業。這樣就會產生大學生就業觀念與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1]
(3)高校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更加趨于理性、務實,他們不只是看重求職者的學習成績和專業技能,而且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就業“軟實力”。受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大學生所學專業單一,實踐經驗不足,自主學習能力差,團隊合作意識弱,創新性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這使得其在擇業過程中競爭力弱,持續就業能力和發展后勁欠缺。[2]
2.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應對策略
(1)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就業工作。高校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建立全員就業指導工作機制。學校領導、全體師生要充分認識到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重要意義,轉變以往狹隘的就業指導與服務觀念,正確理解和把握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內涵,把就業指導與服務納入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中。
(2)設立專業就業機構,推進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各高校要統籌規劃,科學設立就業指導服務機構:一是市場發展部。主要負責聯絡用人單位,拓展市場,分析市場需求信息等。二是信息技術部。主要負責建立動態的學生資源庫、職業和職位信息庫,及時進行信息發布等。三是綜合事務部。主要負責畢業鑒定與畢業生登記表的填寫審核,“報到證”的發放、管理及派送,畢業生檔案轉送及畢業生各類事務管理等工作。高校要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指導教師隊伍。
(3)開展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教育。高校應致力于從學生入學時就為學生提供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建立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就業指導體系。新生入學時就向大家介紹畢業之后可能會從事的職業以及相應的工作內容,并邀請一些職業指導師、行業內的成功人士來校開展講座。大學二年級進行基本能力培養,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積累社會經驗,為將來的就業拓寬渠道。大學三年級開展職業指導,為學生開設就業指導課,講解簡歷和求職信的寫法,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要鼓勵學生考研并就報名、初試、復試等環節提供指導,且與學生分享歷年考研成功學生的信息。大學四年級開展就業指導。大四時可以通過開展專家講座和模擬招聘等活動,強化學生的就業技巧;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家庭困難學生、考公務員和選調生及事業單位的學生、應征入伍的學生、自主創業的學生和“三支一扶”的學生開展政策宣講和提供長期指導。
(4)建立完善的就業平臺網站。高校就業指導部門需要調整工作思路,研究大學生的特點,把握青年大學生的特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技術了解青年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努力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大背景下,找到契合當代青年特征和需求的新的就業指導模式。高校可以以手機為載體,加強校園無線WiFi、就業指導微博、微信平臺、手機就業應用軟件等信息化載體的建設,確保高校可將國家及省市政府出臺的有關就業政策,就業信息、各用人單位及相關機構的招聘會等資訊及時發送給畢業生,使畢業生能夠實時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就業信息。
參考文獻:
[1]劉奕琳.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7).
[2]陸廣峰.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 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