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艷
摘 要:高中生物新課改的推進,需要構建“主體參與”課堂文化,實施“主體參與、分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其先決條件是編寫好與之相適應的生物導學案。導學案的實質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生物導學案的設計模式不應盲目崇新,應有規范的要求和評定標準。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生物;導學案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26
1.現狀分析
目前的生物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是認識到導學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以改變傳統的以教定學教學模式。但究竟如何合理設計導學案及有效使用導學案,如何進行評定等,存在意識不清等問題。
(1)設計隨意 。第一,設計模式較為單一。很多生物導學案往往是“用文概述教材內容”或“填空等習題拓展集”兩種單一形式,沒用體現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脫離了“導”和“學”的本質。第二,設計理念錯誤。許多導學案往往是從網上下載,粗制濫造;或者是根據教學經驗和教材內容編寫,忽略了學生實際學情的特殊性需要,其實質仍舊是傳統的教學模式理念。
(2)使用隨意。第一,使用模式化,很多生物導學案的應用大都有固定的流程——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后練習。有固定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但生物教材的每個章節內容側重點不同,導學流程不應該固定不變。為教材內容量身打造的導學案,才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第二,使用效率低。老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完全脫離導學案的應用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即可,造成導學案只是一種總結和擺設,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只是一種表面形式。
(3)評價制度隨意。評價是針對學生整堂課的學習效果進行的規范把關,是查漏補缺的有效方法。現實教學中往往輕描淡寫地走場評價,片面地強調某方面缺失等,沒能客觀評定其實際效果。長期以往,生物導學案沒得到及時更正和補充,缺乏實際應用價值。
2.設計的規范要求
(1)實用性。以考綱和教學大綱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需求為設計分析的起點[1],規劃學習范圍,引導學生自學,指導學習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等,體現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
(2)主體性。導學案的設計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3)探究性。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過程,能讓學生思維更為活躍,視角更為開闊,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為透徹,記憶更為深刻。導學案的設計要充分應用探究性學習環節,層次設問,逐步深化,不能照搬書本。
(4)創新性。教師可在實用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基本情況出發,靈活創新改編,突破重難點。如將課本中的“技能訓練”改編成一道知識訓練題,鞏固已學知識。
3.設計模式的重建
基于教材特點,生物導學案主要分為新課導學案和復習課導學案。其設計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1)學習目標。參照生物考綱和課程教學標準,最好用“能記住” “會運用” “解決……問題”等明確字眼標出學習目標。
(2)知識梳理。在把握教材內容重點的基礎上,將重要的知識點變成相應的填空題,為學習新知識作鋪墊。
(3)學習過程。該過程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技能,包括讀書、獨立思考、分組探究交流、自主操作、自主練習等,教師做好引導和適當糾正的工作,盡量為學生創設自主互助學習的機會,增強人人參與的意識,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得以學習和提高。
(4)學習小結。該部分是對整堂課重難點的再次簡要回顧。可設置成學生的口述總結,或者畫概念圖總結。
(5)達標測試。用不同深度的習題層次展現,可適量拓展。題目可來源于配套練習的提煉和改編,突破學生易混淆、易錯的知識點,強化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中生物導學案的設計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抓住主心骨,適量調整模塊時間比例,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整堂課知識,就是好的高中生物導學案設計模式。
參考文獻:
[1]邵鳳蘭.高中英語閱讀課學案的設計與編寫[J].課程·教材·教法, 2001,(5):50-52
[2]余宏亮,靳玉樂.教學自由的意義危機及其消解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3,(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