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國慶,陳小兵,胡文忠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神經外科,河南開封 475000
?
腦膠質瘤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臨床應用分析
段國慶,陳小兵,胡文忠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神經外科,河南開封475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腦膠質瘤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選取該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膠質瘤患者7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給予對照組常規開顱腫瘤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取膠質瘤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所有患者通過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2年存活率為88.6%,復發率為14.3%,對照組患者的2年存活率為71.4%,復發率為40.0%,觀察組的存活率與復發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的ADL評分以及神經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使用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治療膠質瘤,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其操作簡便,創傷較小,費用較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腦膠質瘤;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臨床應用
膠質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發生與化學、物理學以及遺傳學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腦膠質瘤會導致顱內壓上升,從而會導致腦組織受到壓迫,最終影響到中樞神經,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較大的危害[1]。針對膠質瘤的治療,需要盡早診斷,盡早治療。常規的開顱腫瘤切除術在治療的過程中,其效果欠佳,死亡率和復發率較高。隨著微創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研究表明,針對膠質瘤患者,采取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2]。為研究分析腦膠質瘤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該研究通過對該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0例膠質瘤患者進行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膠質瘤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段為32~72歲,平均年齡為(49.36±3.57)歲。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段為35~70歲,平均年齡為(51.24±1.26)歲。所有患者均常規CT和MRI檢查,均確診為腦膠質瘤,患者的病變部位主要有頂葉、額葉、小腦以及基底節等。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開顱腫瘤切除術治療,對患者的腫瘤以及周邊病變組織進行切除,盡量的保存正常腦組織和神經,腫瘤切除后常規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給予觀察采取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治療,主要使用的CT-腦立體定向儀,行頭顱掃描或者增強掃描,計算手術靶點三維坐標值,并確定好手術進行的程序。患者行局部麻醉以及基礎麻醉,并根據計算得出的坐標值安裝定向儀和導向系統。將導向針作為輔助工具,并根據確定好的手術開顱點以及手術進行的軌跡進行開顱處理。另外,在手術顯微鏡下將病灶切除,止血后縫合硬腦膜、頭皮。如果進行腦室穿刺分流手術、定向活檢以及腫瘤囊腔液排空手術等,只需要進行常規的顱腦鉆孔將穿刺插入即可,不需要開顱處理,給患者帶來的損傷較小。術后對患者隨訪2年,觀察患者的存活率以及復發率等指標情況。
1.3觀察指標
隨訪2年,觀察兩組患者存活率和復發率情況,并對患者進行ADL以及神經功能評估。其中ADL評估采取的是ADL量表[3],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好。神經功能評估主要采取的是CCS量表[4-5],得分越高的表示神經損傷越大。
1.4統計方法
采用IBM SPSS 19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應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百分數表示。
2.1兩組患者治療后存活率、復發率比較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存活率及復發率可知,觀察組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存活率、復發率比較結果[n(%)]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及ADL評分結果
觀察組的ADL評分以及神經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DL評分和神經功能評分的對比情況[分,(±s)]

表2 兩組患者ADL評分和神經功能評分的對比情況[分,(±s)]
組別ADL評分 神經功能評分對照組(n=35)觀察組(n=35) t P 78.36±3.57 52.14±1.23 1.645 0.017 38.26±3.24 30.21±1.12 1.708 0.032
腦膠質瘤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主要是將計算機掃描影像技術和立體定向技術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使得顱內病變部位影像更加清楚和明確,并能夠更加精確的反映出病灶和腦內組織的結構關系。從而可以向醫務人員提供準確可靠的病變情況,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的選擇手術的開顱點。另外,微創手術能夠有效的減輕對患者深部腦組織以及神經的創傷,從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手術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6]。
該研究通過對該院收治的70例腦膠質瘤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通過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的2年存活率為88.6%,復發率為14.3%,對照組患者的2年存活率為71.4%,復發率為40.0%,觀察組的存活率和復發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另外,觀察組的ADL評分以及神經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使用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治療腦膠質瘤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通過實驗回顧分析可知,采用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具有診斷性和治療性的特點,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手術特點,兩種手術也可以同時進行。立體定向活檢手術是一種能夠明確顱內占位性病變的病例診斷的可靠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開顱檢查,能夠為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有利的依據。尤其是針對腦深部以及功能區病變,在術前診斷不夠明確的,治療方案難以確定的情況,可以使用立體定向活檢來完成一系列的檢查和診斷[7]。
在進行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的時候,還需要注意手術操作事項。由于腦組織富含血管組織,同時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為了有效的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需要注意手術操作的手法。首先,在手術之前需要檢查肝功能和出凝血的時
間,針對肝功能嚴重異常的或者血液凝固障礙的情況,應視為該項手術的禁忌證。其次,在安裝定向儀框架的時候,四根頭釘需要固定在枕骨、額骨的板障位置,以便確保定向儀的穩定性。同時,還需要盡量的維持左右平衡,并且需要和CT機設定的基準線平行,以便有效的確保CT定位的靶點更加準確[8]。
綜上所述,通過使用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治療膠質瘤,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其操作簡便,創傷較小,費用較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鄭虎林,白正忠,高建忠,等.腦膠質瘤135例微創顯微手術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9):127-128.
[2]胡凡,顧曄,謝濤,等.導航引導下內鏡擴大經鼻蝶竇入路切除鞍上區和第三腦室內顱咽管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1,27(13):247-252.
[3]易琛浩.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4):29-30.
[4]梁秦龍,馮海波,趙華,等.腔鏡輔助下小切口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切除術體會[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10):164-165.
[5]韓富.后顱窩腫瘤的微創手術治療技巧[J].廣東醫學學報, 2011,32(11):367-368.
[6]黃禮明,朱飚,盧剛,等.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腦膜瘤的研究[J].浙江醫學學報,2012,34(15):317-319.
[7]史承勇.顯微外科治療丘腦腫瘤3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3):77-78.
[8]成友軍,郭旭東,王金偉.腦腫瘤立體定向靶向微創手術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4,33(20):73-75.
病理研究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tereotactic Targe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Glioma
DUAN Guo-qing, CHEN Xiao-bing, HU Wen-zho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enan University Huaihe Hospital, Kaifeng, Henan Province, 475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ereotactic targe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glioma.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brain gliom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tumor resection by craniotom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stereotactic targe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2-year survival rate(88.6% vs 71.4%) and lower recurrence rate(14.3% vs 40.0%)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In addition, the ADL scores and nerve function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in glioma, stereotactic targe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s easy to operate with minimal invasion, low cost, good effect and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Brain glioma; Stereotactic targe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linical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15-10-17)
[作者簡介]段國慶(1970.9-),男,河南開封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腦腫瘤,腦血管疾病。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02.038
[中圖分類號]R73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6)01(b)-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