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芳
摘 要:初中英語教師是整個教師隊伍中的一部分,他們除了應具備所有教師必須具備的一般素質外,還需要具備英語教師特有的一些素質。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教師,英語課程改革的執行者也是教師,教師只有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內容、目標和方向,從加深專業知識的角度出發,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在教學中始終貫徹課程改革的精神,最終才能培養出與時俱進的高級人才。因此,提高英語教師的素質已勢在必行。
關鍵詞:課程改革;英語教學;素質;教學方法
在廣大農村中小學,盡管英語教學已受到普遍重視,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左右下,英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成績高低,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規劃,忽視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現象都無疑一有悖于語言教學規律,結果是教師把-門活生生的語言實踐課,上成了枯燥乏味,毫無生機的呆板課。學生學了幾年英語,到頭來耳聽不懂,口不能言,兩極分化嚴重,語言運用能力極差,導致了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外語教學出現了嚴重危機。
1 課程改革對初中英語教師的素質要求
實施課程改革,必須綜合教師的綜合素質,必須以前瞻性教育新理念來規范中小學教師,以推進教育改革的進程。
1.1 規范的職業道德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無不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素質的提高,道德觀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熏陶他的教師的素質形象。
1.2 開放的育人觀念
1.2.1 新人才觀。即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只有促進人人成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1.2.2 大教育觀。即與大生產、大科學相適應的教育觀。
1.2.3 人本觀。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發展,發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求知。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是素質教育的本質所在。
1.3 廣博的知識儲備
本體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師具有的特定的專業知識,只有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水準,教師才有可能進行教學。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條件性知識主要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教學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也就是教師經驗的積累。
1.4 扎實的執教能力
表達能力,主要有口頭表達、書面表達、形體表達和符號圖表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包括實驗、測繪、制圖以及專業的操作技能等。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實驗室、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使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合理的運用于教學。教育能力,包括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集體教育的能力。
1.5 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是素質教育對教師突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規范職業道德的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養;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 如何在課程改革下提高英語教師素質,體現和滲透素質教育
2.1 深刻領會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
時代在發展,英語教學也在不斷的發展。教學中,教師開展的所有教學活動都要為新的教學目標服務,教師要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規律、有目的教學活動,努力爭取達到所要求教學目標,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優秀的英語人才。
2.2 良好的職業道德
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其勞動成果不是反映在教師個體,而是通過對學生的評價來體現。學生又是一群特殊的教學對象,他們有著活躍的思維、強烈的求知欲和激情的夢想,要把他們培養成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高級人才,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耐心。對英語教師來說,更是一項艱巨的挑戰。教師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學生遇到任何困難時,才能夠幫助學生排憂解難。雖然在教學的道路中,會有困難和挫折,會有淘氣的學生,但只要我們堅持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信念,就一定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新世紀需要的人才。
2.3 深厚的專業素養
為什么一名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授課效果比一名其它專業畢業的學生更受歡迎,原因就是他們受過系統而全面的師范教育,他們知道如何系統和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方法吸取知識。因為教學和科研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只有積極地參與教改,對教材和教法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選擇優秀且合適的理論在教學中不斷的實踐,再把優秀的教學成果轉化成科研,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才會不斷前進,甚至超越前人的教學。
總之,教師不但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正如韓愈所說“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實施新課程是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敢于創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儲存、應用信息的能力,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研究新課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有推陳出新的資本,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朱仁寶,王榮德.21世紀教師素質修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101-102.
[2]李麗生.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36.
[3]黃汗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法與途徑[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68.
[4]王來喜.初中英語課程與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