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消化系統癌癥患者心理反應及心理因素對癌癥的影響,提出以身心靈整體干預模式對消化系統癌癥患者進行治療,并深入闡明“身心靈”作為一個整體干預在消化系統癌癥患者治療及康復中的必要性。
【關鍵詞】身心靈整體干預;消化系統癌癥;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環境的變化,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原因,導致消化系統癌癥發病率持續上升。發病年齡多在40歲-60歲之間,患病高峰人群在50歲左右。由于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所致,消化系統癌癥患者有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中,消化系統腫瘤排在第二位[1]。
當患者被確診為消化系統癌癥后,出于對腫瘤的恐懼,以及高水平的心理應激,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此外患者還將面臨生理、心理、經濟、家庭、社會、人際等壓力。盡管癌癥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消化系統癌癥患者仍然面臨一系列生理不適,如食欲減低、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大便習慣改變等一系列消化道癥狀;進而引發自卑、孤獨、與家人關系轉惡,頻發各種心理沖突等,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消化系統癌癥作為威脅患者生命的一種疾病,伴隨而來的各種治療,生活方式的突然改變和腫瘤對身體的損害,使患者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2]。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包括常見的焦慮、抑郁,也涵蓋了悲傷、自我價值感降低等;還出現精神與社交方面的功能失調,包括擔心復發與轉移、死亡焦慮、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動、人生無意義感及家庭關系的緊張等[3],這些社會心理方面的困擾反過來又進一步導致病人的生理健康狀況惡化,在癌癥患者中形成一個惡性循環[4]。
1 心理因素與消化系統癌癥的發生
現代研究證明心理因素,如人格特征、情緒狀態以及各種生活壓力事件在消化系統癌癥的發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1980年英國學者Morris、Greer發現癌癥患者有著某些易患癌癥的個性特征。1985年美國學者Temoshok和法國學者Baltrush通過回顧性研究提出C型性格(type C),是癌癥高危性格。岳文浩等調查發現:胃癌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在焦慮、抑郁、憤怒、壓抑等方面得分較高,有C型行為傾向[6]。Sultan等對636例結腸直腸癌患者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情緒支持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很大幫助[7]。美國心理學家Cohen的研究發現,高社會支持的患病個體較少產生抑郁[8]。隨著心理社會腫瘤學的發展,人們對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癥的發生關系有了進一步認識。研究顯示,壓抑的個性特征、不確定感、負面情緒因素以及消極的應對模式等能促進癌癥的發生。
2 消化系統癌癥患者心理狀況的臨床表現
在消化系統癌癥發展過程中,心理因素引發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消化功能和免疫力下降,從而促進腫瘤生長加速,機體功能衰退。臨床調查表明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治療過程中,放療、化療毒副作用大,機體損傷嚴重,容易導致患者痛苦、抑郁、失去治療信心等。而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大多需要進行部分臟器切除,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對患者造成痛苦。如胃癌根治術后及結腸癌手術后患者生活質量是明顯下降的,突出表現在切口疼痛、進食受限、體力減退及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等[9]。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患者面對術后排泄方式的改變,不能很快適應,有的極為抵觸和反感,排便失去控制、臭味、皮膚刺激等窘迫情況使患者感到自卑,擔心親人和朋友嫌棄自己[10]。化療給患者造成創傷,抑郁情況更加嚴重,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國內外研究顯示,焦慮、抑郁、憤怒、壓抑情緒在消化系統癌癥患者表現明顯。王玉丹通過對35例胃癌患者化療3個周期后的抑郁情況調查,發現抑郁發生率為 32.11%[11]。殷英等對130名TACE術后肝癌患者的抑郁情況及與生存質量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TACE術后肝癌患者抑郁發生率為 53.6%,且抑郁程度越嚴重的肝癌患者生活質量越低[12]。研究表明,消化系統癌癥患者所產生痛苦的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預后,使其生活質量降低,并有可能促進腫瘤的復發、轉移、惡化等[13]。
3 身心靈整體干預在消化系統癌癥治療中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心理干預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個體抵抗力,緩解負性情緒和心身癥狀,對癌癥轉歸和預后都起著積極作用。因此,對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后患者除給予及時正確的臨床治療外,心理療法是必不可少的[14]。
生理與心理是息息相關,癌癥患者的某些不良情緒出現也是由于身體狀況所改,而改善身體狀態可在短時間內將負性情緒調整過來。因此在身體干預中,加入身體鍛煉的內容如太極拳、六字訣、穴位按摩、冥想放松是必要的。這些身體鍛煉活動在調節身體機能的同時可以釋放負性情緒,進而調節免疫能力,增強患者康復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消化系統癌癥往帶來全身消化,吸收功能的損害,導致身體消瘦若強行給予高能物質補給,機體不但不能吸收,僅而增加了消化系統負擔,若給人清淡,易消化飲食,則有助于機體康復。
患病過程可能導致病人出現憤怒、恐懼、傷痛或其它的負性情緒也會令病人與家人,朋友和他人關系轉變,若能加以靈性的轉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借助靈性轉化幫助病人接納腫瘤為生命的一部分,與癌癥和平相處,少一些恐懼,多一些平靜和坦然。在經歷中體驗人生的意義,重構生命意義和目標,無論生命長短,均能體驗豐富人生,建立和諧人際關系。這些平和的靈性改變,能減少病人的負性情緒、心理癥狀,改善家庭和社會的緊張關系,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中國傳統哲學的忍受苦難,寬恕觀念,強調對痛苦的接納的忍受是保持對疾病積極態度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給以寬恕釋放他們對疾病的憤怒,實現內心平和,而這是其它形式的治療很難達到的。
“身心靈”三個字的含義分別為:“身”指軀體;“心”指心理,主要包括情緒和社會關系;“靈”主要指精神或人生哲學。“身心靈”作為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會相互作用與轉化[15]。身心靈整體干預模式,將西方心理治療技術和東方哲學相融合,在干預中將經常被忽視但卻是現代治療必需的靈性因素納入考慮中(Chan,Ho&Chow,2001)。此模式認為身體狀況(身)、情緒和社會關系(心)與人生價值和哲學(靈)是相互關聯的。根據身心靈整體干預模式,癌癥作為對個體身體健康的一種嚴重威脅,破壞了我們身體、情緒和精神健康的協調。這種破壞不僅局限于生理水平和情緒健康,最終還會威脅和破壞我們的精神信念、價值觀和生活意義。因此對癌癥患者,除及時正確的臨床治療外,通過飲食調整、身體鍛煉、情緒調節及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念的重構,促使患者接觸各種成長和轉變。尤其是鼓勵他們積極地面對癌癥,認識身體健康和情緒以及精神健康的互動關系,學會健康的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身體機能、人格特征、情緒狀態、人生哲學以及各種生活壓力事件對消化系統癌癥的發生、發展有顯著影響。心理干預能提高機體免疫調節功能,增強癌癥患者的抵抗力,提高其生活品質。因此,將西方心理治療技術和東方哲學相融合的身心靈整體干預模式,能加強癌癥患者身體機能,改善其不良情緒和人格特質,重構積極的人生哲學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郝婕,陳萬青.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M].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
[2]曾隆桂,何子平,黃華遇.心理干預對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24):1673-8225.
[3]王軍霞.消化系統癌癥患者心理困擾影響因素及干預效果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4.
[4]Zabora J, Brintzenhofe Szoc K, Curbow B,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Psychooncology,2001,10(1):19-28.
[5]姜玉華,李貞,程玉峰,等.心理因素與癌癥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2(1):93-94.
[6]岳文浩,何慕陶,黃麗,等.現代行為醫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l994:56.
[7]Sultan S, Fisher DA,Voils CI, et a1. Impact of functional support on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Cancer,2004,101(12):27-37.
[8]Dunn J, Ng SK, Holland J, et al. Trajectorie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fter colorectal cancer[J].Psycho-Oncology,2013,22(8):1759-1765.
[9]馮啟紅,杜艷英,李敏.老年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J].中國綜合臨床,2007(1):84-85.
[10]陳靜.結腸癌手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2):7097-7097.
[11]王玉丹.胃癌患者化療期間抑郁狀態與生活質量的關系[J].臨床誤診誤治,2010(04):392-393.
[12]殷英,溫瑞娟,萬麗紅.肝癌患者TACE術后的抑郁與生活質量的調查及相關性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4(08):1077-1078.
[13]Jacobsen PB, Jim HS.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dult Cancer Patients: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J].CA Cancer J Clin,2008, 58(4):214-230.
[14]白桂春,馮啟紅.老年期惡性腫瘤姑息治療38例心理分析與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3,28(8):959-963.
[15]宋守華,聶德民.身心靈概念及療法在大陸流行的原因解讀[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8):959-963.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