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剛
(艾奕康建筑設計(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40)
?
淺談新與舊的對話及建筑的象征性設計
——上海中海航運大廈為例
裴剛
(艾奕康建筑設計(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40)
【摘要】中海航運大廈是在上海董家渡船塢原址上修建,以辦公、會議、餐飲商業功能于一體的綜合辦公樓。文章從設計原則、總體規劃、設計要素等方面對此辦公建筑進行剖析,為今后此類辦公建筑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辦公樓;綜合樓;設計方法
中海航運大廈基地位于上海浦東新區黃浦江沿岸E20單元E-4-1地塊,東至E-4-2地塊,西至規劃一路,南至E-4-3地塊,北至微山路。基地地理位置優越,靠近地鐵4號線塘橋站,從浦西或浦東通過地面交通也都可方便的到達(圖1)。周圍有陸家嘴商圈,世博會商圈及世紀公園商圈。總用地面積9 000.5 m2,容積率4.7。項目建設內容為商業辦公用房。基地內有上海董家渡船塢原址。董家渡船塢,作為20世紀遠東最好船塢,老工業遺產,這一元素必將成為本項目重要的設計要素之一(圖2)。

圖1 基地區位與交通

圖2 基地內船塢舊貌及現狀
1設計原則
(1)標志性。地塊處于浦江邊,周圍視野開闊。建筑看與被看的關系在建筑設計時是第一要素。中海集團深厚的海運文化,如何將其企業文化通過建筑表現出來, 是設計的側重點。
(2)尊重歷史、文脈。這是應有的設計態度,同時也是聰明的設計策略。設計時應考慮將歷史痕跡保留的同時,賦予其新的生命,體現出有特色的船塢文化。
(3)開放的空間,休閑展示。從城市到建筑,從室外到室內,開放空間的系統,為開放的思想提供交流的平臺。
(4)尊重建筑,與景觀環境和諧共生。
2條件分析
根據占地面積及容積率得出,允許建筑面積42 400 m2。商業和辦公的比例常規為15 %∶85 %。其中商業6 400 m2,辦公36 000 m2。機動車350輛,非機動車停放面積1 130 m2。根據基地的退線要求,基地中能放置塔樓的位置選擇不多。主要在北側和東南側部分(圖3)。根據規劃條件分析得出,如裙房不挑空,塔樓標準層面積為2 121 m2,故得出以下結論(圖4)。

圖3 基地退線分析
3總平面
3.1道路設計
基地南側與E-4-3地塊設置共用道路,紅線為中心線,道路寬度為7 m,基地、E-4-3地塊各設置3.5 m寬道路;基地東側與E-4-2地塊設置共用道路,紅線為中心線,道路寬度為7 m,基地設置2 m寬道路,E-4-2地塊設置3 m寬道路。基地四周設置4個機動車出入口;在西側規劃道路
上設置兩個出入口,在北側微山路設置兩各出入口;西南角(7 m寬)和東北角(7.4 m寬)出入口為機動車、消防應急以及人行出入口,西側(5.5 m寬)為臨時車行及人行出入口,西北側(6 m寬)出入口為車行車口。同時在北側微山路中部設置人行車口(12 m寬)(圖5)。
3.2流線設計

圖4 方案布局推演分析

圖5 總平面
基地人行設計:人員通過西南角、西側、東北角的出入口及北側的人行出入口進入基地,出入口與道路、廣場相連,方便人員進出建筑物;建筑物北側及西側設置辦公人員出入口,東面、南面設置商業出入口;滿足基地的人行使用要求。基地車行設計:機動車通過東北角以及西北角設置基地機動車出入口,就近從基地東南角、西北角車庫出入口進入地下車庫;臨時停靠車輛經過東北角出入口進入基地,附近設置兩輛地上臨時停車位以及一輛車出車停車位,完成后通過西南角出入口離開基地,減少對為微山路的交通影響;同時基地內考慮企業的需求,機動車在西側出入口通過基地船塢的端部可以直接到達辦公建筑出入口。
基地內貨物交通:貨車夜間通過基地東北角出入口車行道路就近進入東南角車庫坡道,地下1層就近區域設置裝卸貨區域以及垃圾運輸區域,裝卸操作完成后通過車庫坡道,從基地的東北角出入口離開(圖6)。

圖6 流線分析
基地內設置部分臨時性機動車停車位共2個,全部位于地上;地下室設置機動車停車位329個,含有7個無障礙車位,同時不含地下1層的兩個卸貨車位,滿足基地內的停車要求。同時建筑物為企業總部所在,多數員工交通形式為乘坐地鐵以及私家車,對于非機動車停車位要求較低,考慮地上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420個。
3.3基地消防
基地南側與東側設置消防車道,消防車道寬度不小于4 m,其轉彎半徑不小于12 m,同時西側及北側借用基地周邊城市道路作為環形消防車道;基地北側沿塔樓長邊設置2塊15 m×15 m消防登高場地,撲救面約47 m大于塔樓1/4周長(約178 m),滿足現行防火規范要求(圖7)。

圖7 消防分析
4建筑單體
本方案地上建筑面積約42 591.27 m2,建筑共18層,地下1~4層為停車場、配套設備用房及企業展示區,建筑塔樓1層主要功能為辦公大堂及配套,2層及以上主要為辦公區及會議區;裙房為大堂及商業區,2、3層為餐飲區,4層為員工餐廳及多功能廳。
在設計過程中重點打造以下建筑空間,提升建筑價值。
(1)在舊船塢中設置室外文化展示,對外開放空間,打造了一個獨有的船塢公園,免費對市民開放。可展示造船工藝及船舶文化,將中海文化及中海精神通過此歷史文化而傳承,市民可在其中感受到百年造船文化。而對船塢的改造則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建筑物使用金屬與玻璃材質構成,力求在視覺上與老船塢形成對比(圖8)。

圖8 干船塢效果圖
(2)帶狀的共享中庭體現共生的建筑哲學,提供交流的空間、溝通的平臺。自由流動的室內空間與富有動感的戶外休閑開放空間相呼應,為辦公及商業人群提供了良好的視覺刺激與愉悅的精神享受(圖9)。

圖9 一層平面圖

圖10 2層平面圖
5平面布局
在設計建議的辦公室劃分模式中可以看到,標準層核心筒及設備用房等服務性房間均設置于中間位置,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線不足的空間,將具有良好景觀和視線的空間留給辦公區。全部辦公空間連續流通,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同時保證了立面設計的通透性(圖10)。結合建筑的未來分隔,標準層考慮多種分隔方式。
在建筑的第18層設置了綠化休息平臺,結合生態技術考慮,給辦公的品質帶來了提升(圖11)。

圖11 18層平面圖
塔樓的主要交通核設計為:在塔樓中心設有一個交通核,安置10部電梯(載重量1 600 kg、1 350 kg,速度為3 m/s),兩部消防電梯,兩部樓梯,兩部VIP電梯;核心筒中設置兩部疏散樓梯;交通核作為辦公樓的主要的垂直交通路徑。此交通核附近配備有廁所、設備用房和管道間,承擔著大樓運行所需的設備、交通、服務的功能。在裙房分別設置4部電梯,考慮客運及貨運;同時平面中分散設置3部疏散樓梯。
6層高設計
地下1層層高5.6 m共有兩個個坡道出入口,地下2~4層為3.9 m。首層層高5.1 m,2~4層層高4.5 m,以商業為主,局部5.1 m。塔樓辦公標準層層高為4.2 m,15~18層考慮視覺效果及室內感受,層高4.5 m。
7立面形象
辦公樓群房以豪華游輪為原型,采用鋁板及玻璃幕墻營造出流動的感受。塔樓部分采用船帆的意向,著重強調豎向線條。建筑立面的處理是建筑外形的關鍵部分,運用生態技術決定工作空間的質量、光線的質量及舒適的程度;根據玻璃、鋁板模數間隔設置,通過面材的合理搭配來體現建筑的特色和風格。明隱結合,虛實相映,充分體現出現建筑的時尚、新穎、美觀的現代風格;同時外觀效果活潑奔放,觀感強烈,藝術效果明顯,無論遠眺或近觀,都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圖12、圖13)。重點把握外圍護系統的功能性設計,充分考慮工程特點,做到“安全、節能、環保、經濟、實用”。

圖12 對岸視覺效果圖

圖13 鳥瞰圖
【文獻標志碼】B
【中圖分類號】TU247
[作者簡介]裴剛(1981~),男,學士,建筑師。
[定稿日期]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