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應該注重其實踐性與科學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開展德育“顯性+隱性”課程建設、建立“互聯網+”大數據的行為養成與考核管理體系、構建職業實踐活動體系、提升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文化校園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開展育人工作,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大數據;德育實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28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培養“愛祖國、愛勞動、愛學習”“ 德藝雙馨 ”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建立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育人模式。確立“ 品格+知識+技能+才藝 ”的人才培養具體目標,以懂得做人、操守廉律、技能精卓、一專多藝作為學生的培養尺度,從校園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實際出發,從實踐育人工作機制、課程內容、職業實踐、信息管理、工作隊伍、行為養成與考核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開展育人工作,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1開展“為人民服務工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與志愿服務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言行、作風,切實引導我院學生將為人民服務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自身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11全方面貫徹為人民服務思想
從人才培養方案到教案、課堂、學生活動等多方面開展為人民服務思想教育,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共增設為人民服務思想專題教育內容。編制好多媒體教學課件,其中包括PPT課件、案例庫、視頻庫等。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從聽、說、看、讀、寫、察六條路徑開展為人民服務思想專題教學。打造學生系列品牌活動,使為人民服務思想進學生活動。實行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采取社團化運作模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使為人民服務精神內涵在廣大學生參加各項實踐活動中,“入耳”“入腦”“入心”“入行”,實現以活動教育人、以活動鼓舞人、以活動引導人,打造校園公益服務品牌項目。
12召開專題研討會,積極申報科研項目,弘揚為人民服務精神
召開師生為人民服務精神專題研討會,弘揚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弘揚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弘揚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開展“弘揚為人民服務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題征文比賽活動。組織申報為人民服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圍繞“高職學生如何將所學專業技能知識與為人民服務實踐活動相結合”展開研究。
2建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學生德育“顯性+隱形”課程體系
21建立“崗證課一體”的德育顯性課程
建立思政課、就業指導課、“力道”課、德育課、學生工作實踐學分、勞動實踐課程學分于一體的德育顯性課程體系。對于未達到學分的學生輔導員要進行預警提醒,納入學分的畢業資格審查范圍之內。其中勞動實踐學分中的學生參與宿舍區域的勞動實踐納入社區管理“自我服務”的基本內容,由社區管理服務中心考核實踐效果,按志愿服務活動進行獎懲處理,不需要重復登記和審核學時、學分。
22建立融“指導、實踐、養成”一體的德育隱形課程
德育隱形課程包括養成體系課程與實踐體系課程兩個方面,其中養成體系課程為誠信銀行管理、學業預警管理、學生創新項目等。實踐體系則包括大學生事務服務中心、大學生新聞中心、大學生督導中心、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心、大學生形象指導中心等。通過融合指導、實踐、養成的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提升,幫助學生在知、情、意、行諸方面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互聯網+”大數據,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行為養成與考核管理體系
31構建一個可視、可控、可持續改進的開放系統
全程記錄學生在校信息,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學校員工、學生家長、用工單位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育人資源;多點采集學生信息,形成信息終端(輔導員),全員參與,工作責任主體明確的格局。收集來自專業教師、輔導員、學工處、保衛處、后勤集團、宿管中心、學生社團、實踐企業等多個評價主體的信息,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信息,發現學生的問題,能更有針對性地、更細致地開展工作,幫助學生順利成長。
32利用“誠信銀行”積分對學生進行量化的行為養成與考核
(1)學生行為養成管理平臺。將“CRP管理系統”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要求從學生一入校就為每個學生建立各項教育管理規范,并將學生在校的所有表現、取得成績詳細地記錄在信息平臺,給予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全過程、全方位的關照,促進學生形成受用一生的良好素質,為學生提供可以終身受益的財富。
(2)學生“誠信銀行”積分平臺。利用“誠信銀行”積分,將內化的德育教育用量化的德育實踐活動來表現,“誠信銀行”具體設置項目分為加分項目與減分項目,比如學生不文明行為、遲到曠課等為減分項目,學生在校參加各項活動及獲獎等為加分項,要求每名學生每年誠信銀行積分不低于600分,三年不低于1800分才能畢業,實現德育的知行合一,培育德技雙馨的現代職業人。
33利用“CRP大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與管理
通過CRP建立并利用的“大數據”,在學校時空范圍內覆蓋全體學生和貫穿學生三年,通過組合、比照能表達學生狀態特征的數據,為學生制定和實施個性化的管理方案。
(1)利用“大數據”解析學生個性。“CRP”系統中的學生個人信息及學生電子信息檔案,解析學生個性,如在學生電子信息檔案中有學生生活月志,誠信積分情況,生涯規劃管理,參加校內外實踐情況,獲取資格證書情況,學習、生活建議,圖書館資源利用情況、學生消費信息、就業去向等欄目,老師通過查看學生電子信息檔案能夠解析學生個性,為更充分地了解學生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打下基礎。
(2)通過“大數據”制定和實施個性化的管理方案。通過系統中的學生工作實時數據平臺中的數據,管理者們能夠看到學院學生情況監控內容:①學業情況管理:如成績有不合格學生比例、工作實踐學分未達標準學生比例、頂崗實習評價不合格學生比例、參加創新項目學生比例、畢業設計優秀與不合格學生比例。②行為養成管理:曠課、請假、早退、遲到、晚歸學生比例、受表彰、受處分學生比例等。③成長成才服務:勤工助學、參加社團比例等。④工作記錄:預注冊與未注冊人數、貸款逾期與即將到期人數等。⑤突發事件:輔導員、宿管員、特勤員報送突發事件數等。通過以上數據,管理者能夠制訂和實施個性化的管理方案。
通過學生工作分析報告,可以針對具體問題設計具體方案,比如管理者在系統中針對“寢室熄燈情況”設置“學生月志問卷調查分析”,通過你晚上通常什么時候睡覺,熬夜的主要原因等問題設置,便于了解學生晚歸晚睡及早上遲到等情況原因,為實施關燈斷電斷網等措施提供數據基礎。
4依托“大數據”實現對學生個性化的人文關懷
在“CRP”學生信息系統中包括:我的資料、我的學習、我的誠信銀行、滿意不滿意、合理化建議、學生事務申請、督導日志、博客、我要入黨、學生榮譽維護、畢業紀念冊等欄目,由學生自己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填寫,輔導員通過查看學生電子信息實現對學生個性化的人文關懷,比如學生在“我要入黨”欄目上傳了個人的入黨情況,輔導員能夠及時地了解該學生近期的思想動態及下一步計劃,便于管理者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人文關懷。
5以校園生活為主線,構建職業實踐活動體系
51基于校園生活實景設計實踐情境,建設好大學生工作實踐型社團
職業實踐型社團是大學生社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志向等因素自發組織的具有很強職業導向性的學生社團,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穩定學生專業思想、提升學生職業素養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學院基于校園生活實景,設計生活(道德)實踐情境,暑期社會實踐社團、兼職社團、大學生藝術團、勤工助學社團等。要求每個學生從進校起,至少參加一個大學生工作實踐社團,在三年的學習期限內,必須完成不低于7個工作實踐學分。
52將大學生勞動實踐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實行勞動實踐課程
采用校內勞動實踐課程學分制,學生參與校內勞動實踐的學時、學分均應按要求上傳到學生實踐管理系統,由輔導員進行審查。對于未按時、按量參加校內勞動實踐的學生,輔導員要進行預警提醒,納入實踐學分的畢業資格審查范圍之內。學生參與宿舍區域的勞動實踐納入社區管理“自我服務”的基本內容,由社區管理服務中心考核實踐效果,按志愿服務活動進行獎懲處理,不需要重復登記和審核學時、學分。對于未達到學分的學生輔導員要進行預警提醒,納入學分的畢業資格審查范圍之內。
6依托企業文化,提升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文化校園
將企業文化創造性地運用于教學、實訓等環節,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與職業人文素質。通過校企合作等渠道,開展豐富的職業實踐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激發學生職業興趣,引導學生精研專業技能,最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能夠積極主動地就業、創業。挖掘本土地名和人文故事,舉辦“家鄉美”征文比賽和主題演講,引導學生感受身邊文化;主動引導融入校園文化特色活動;將本土文化教育資源引入課程建設;豐富校園文化內容,提升校園文化的區域適應能力。搭建先進裝備制造行業、新能源行業文化教育的有效平臺,讓學生盡早了解行業,自然融入現代行業文化的環境氛圍中去,完成從“學校學生”到“行業員工”角色的平穩過渡。
參考文獻:
鐘沖以提升職業素養為導向的德育工作新思考和實踐[J].求知導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