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代學徒制”正處于大力探索與研究時期。以“廠中校”為教學平臺,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本載體,以多方主體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為主線,進一步推進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據有關實踐證明,“廠中校”這一模式能夠讓校企雙方展開深度的密切合作。基于此,對這一工作模式進行探討和研究,這對于培養專業人才具有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共建;“廠中校”建設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144
目前,“校企雙主體”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我國社會各界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一模式也就讓學生扮演學習者的身份進入到企業中進行學習,觀察企業生產過程,了解企業各崗位的工作程序,了解現代企業的發展趨勢,針對性地完善自身的不足。同時,還需要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員工共同對學生進行授課,充分利用企業產品展開專項技能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和發展,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1構建“廠中校”,研究“校企雙主體”培養人才工作模式
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有的技能能夠在學校里學到,而有的技能需要利用企業資源才能學到。材料工程系材料類專業將“廠中校”視為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讓學生們在企業內與校內實習和學習交替展開,從而保障實習質量。“校企雙主體”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于大二學期的學生進入到企業內展開兩個月的實習。這兩個月內的實習與日常的頂崗實習不同,應在協調好多方主體關系的前提下,讓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進入到企業實習。其具體實習任務是觀察企業生產過程,掌握企業各崗位的工作流程,幫助企業各工作人員完成相應的工作,了解各企業對員工的實際需要,由企業優秀工作者對實習者進行授課,并利用各企業產品展開專項技能訓練,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提高,以此來加強實習者的職業素養。
2實施“廠中校”機制的建立
在建設基地時,以“內容校企定、考核校企評、基地校企共享”等模式實施。①資源校企出:企業應提供基地場地和生產性設備,學校負責提供教學設備和其他設備。②實習內容校企定:在實訓內容中包含職業素質訓練、職業道德、必要的理論教學等。教學與實訓內容應該由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商議,以此來滿足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③師資校企出:學校負責派出理論教師、實踐教師,來完成相應的教學輔助工作;企業應選派職業道德素養與職業技能較強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④考核校企評:在評價實訓成績中,以企業與學校雙方一起完成,企業點評占總成績的65%,而學校點評占35%。對于企業而言,積極參與到校企培養人才方案中,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自身發展而選拔出相應的人才,因此企業在聘用學生中也會結合學生的建議。⑤基地校企共享:實踐基地既需要承擔起實習生在“工學交替”時期內企業實訓任務,也可以作為企業員工閑暇時間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基地。學校可結合自身實際發展情況,派遣專業教師進入企業實踐基地實習,進一步豐富自身文化知識,拓展自身學術視野,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同時,企業內的教師也能進入到學校內學習,這對于提高企業員工的學歷層次和知識技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建設“廠中校”的基本原則
學校與企業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合作,利益平衡是關鍵。在國家現有制度體系中,并未規定出企業支持職業院校辦學在政策上有優惠,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并沒有利益可獲得,那么企業很難與學校進行合作。因此,在建設“廠中校”中,應以雙方共贏為基本原則。學校在確定合作企業時,首先應考慮企業是否能夠為人才培養提供場所。其次企業應具有規模,在整個行業內有影響力,從長遠角度上而言,學校與企業有必要采用合作的方式培訓實習者,這樣在學生畢業后將實習表現優秀的學生留在公司中,同時公司應多設置一些崗位與職業院校學生專業相符,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結合材料類專業培養人才方向來講,企業應從生產工藝、技術管理流程和產品質檢等一系列過程,對學生進行培養,這樣校企雙方才有共同的培養目標,企業也能運用培訓的方法儲備起更多的人才,方便日后使用。另外,對于職業院校來講,如果能夠主動承擔起對員工短期培訓的任務,讓企業員工在學校內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專業技能,讓他們切實體驗到大學的氣氛,進一步提高員工的綜合素養,這對于校企雙方合作也有很大的好處。基于此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在培養人才和認識企業文化中已經有了共同的信念。通過合作的一家規模大、覆蓋范圍廣的企業,自成立以來,始終都很注重對員工進行培訓,在建立及發展過程始終與材料工程系進行合作,共同強化員工對產品結構和性能的了解,在近年來也在籌備建設培訓基地。企業與學校達成一致的看法,共同建立“廠中校”,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使企業與學校實現雙贏。
4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安排
為了更加深入的進行合作,材料工程系選派了幾名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與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人員組成工作小組,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并開發相應的教學課程。在企業中展開整個授課過程,實習者可以在企業中吃,也能夠在企業中住,除了需要在實訓室教授的專業課外,學生應進入企業生產現場進行實習,在企業濃厚的氣氛下,讓學生切實了解企業的整個生產過程,在企業文化的影響下,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在安排學生進入企業中,學生應到企業一線崗位上進行實習,至少要負責兩項工作任務。在其他時間內應該在“廠中校”內實習。企業代表性的生產工藝及原理也應在“廠中校”認識和學習。企業應選取高素養、高水平的技術人員為實習者講課,實習者全面了解和接觸企業生產產品,并接受有較強實踐經驗人員的指導,然后在將自身所學的技能和知識在實踐中應用。
5“廠中校”建設的優點和不足
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校企聯合辦學培養人才模式的優勢與不足如下:
優點:從企業發展上而言,減低培訓成本,針對性培養自身發展所需的員工,可以優選選擇優秀的學生,儲備更多的人才。企業現有員工可以到材料工程系接受繼續學習,以此來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學歷水平,從而解決了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很多難題;從學校層面上來講,不知不覺中提升了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專業教學與行業企業發展更加符合;教師在企業實訓中,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在實習中,能夠將自身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認識到自身所需知識的不足,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學習;在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等方面上針對性的加強。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不足:政府并未發揮其主體作用,在校企合作中,沒有制定出支持和鼓勵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好多公司當前正處于需要大量人才的時期,因此很愿意與職業院校進行合作。但如果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人才需求也勢必會減緩,與學校合作的力度也會將降低。但綜合來講,“廠中校”這一模式在于實習者住宿、吃飯等都在企業中,將有大部分的時間在實訓授課之外,學生需要進入到生產現場,掌握企業生產的環節和程序,以此來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
總而言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這一模式徹底突破了傳統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從教室內學習搬入到企業生產車間內學習,讓學生在實習中實踐所學的理論知識。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培養人才計劃,因地制宜地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在企業實習過程中,由企業專業的人員管理學生,為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但這一模式在具體實施中,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等各主體的力量,才能確保這一模式成功運行,并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
[2]劉桂林,童云飛,巢新冬集團化辦學條件下“廠中校”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5).
[3]徐麗香,蘭小海,朱勇萍共建“廠中校”,探索“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基金課題]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2015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就業創業專項)課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中“廠中校”對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研究”(項目編號:JYCY201510)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孟慶紅(1969—),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工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