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核心問題不僅是調整專業、改革課程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目前,不論從教師層面、學校層面,還是從企業層面、政府層面,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都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在引進教師時注重其專業工作經歷,完善制度,轉變觀念,建立獎懲機制。
[關鍵詞]專職教師 雙師型 轉型發展
[作者簡介]朱秋(1962- ),男,吉林長春人,上海商學院宣傳部副部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上海 200235)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5-0047-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國務院專門就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做出了具體部署。教育部也將高考模式劃分為學術型和技能型兩種,并要求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核心問題不僅是調整專業、改革課程體系,更重要的是引導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
一、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辦教育以教師為中心,辦職業教育以雙師型教師為中心,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職業教育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師資隊伍。骨干教師既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實踐教學水平及相應的科研能力,又要具有與專業相關的行業或企業工作經歷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也就是成為雙師型教師。從國外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經驗來看,師資隊伍中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都超過50%。反觀我國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從校門出來(作為學生)又進了校門(成為教師),缺乏具體行業或企業的工作經歷,不具備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基本素養和相應的教學能力。由于高層次應用技術和技能人才在行業或企業中的待遇要高于高校,引進全職雙師型教師較為困難;而引進行業或企業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和技能人才做兼職教師也存在制度上和實際操作上的諸多問題。目前,唯一可行的就是學校通過制度設計、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現有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
近年來,國家不斷重視產教融合,用人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倒逼學校必須加強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的力度。但是,普通本科院校教師資源的短缺現狀和制度操作層面的難處,讓學校感到力不從心。教師企業實踐是豐富企業工作經歷、強化職業技能、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隨著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此項工作的鼓勵和倡導,各高校紛紛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師企業實踐活動,彌補了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的嚴重缺陷。調查顯示,教師企業實踐的內容逐步由過去跟崗實踐的單一模式向更加多元的模式擴展,實踐的方式也逐步由跟、看、學、練向更深層次轉變。然而,總體來說,教師企業實踐在具體操作和實效性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教師層面看,大部分教師雖然認同向雙師型教師轉變,但實際執行起來并不容易。目前,大部分教師逐步認識到向雙師型教師轉變的重要性,但現實中還存在較多制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企業實踐引發的工學矛盾。學校長期存在專業教師緊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專業骨干教師,一周承擔20課時左右,教學任務繁重,因此很難抽身參與企業實踐活動。此外,教師企業實踐還存在兩方面的成本:一是去企業實踐的交通、食宿費用,無形中給教師帶來經濟上的負擔。由于缺乏國家制度保障,學校在處理這些費用時存在諸多限制。二是機會成本。當前教師的主要收入來自課時費,如果降低課時量讓教師去企業實踐,會直接減少教師的收入,對此學校和教師陷入兩難。
從學校層面看,管理簡單粗放,考核評價形式化。雖然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和院校制定了教師企業實踐實施辦法,但總體來說規范教師企業實踐行為的管理制度還不盡完善。學校普遍未能把教師企業實踐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環節加以統籌,尤其是在學校專業和企業崗位的對接方面。同時,大部分學校缺乏長遠規劃,為了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一般選派到企業實踐的教師多半不是骨干課教師。此外,評價考核是目前教師企業實踐工作中最薄弱的環節。據統計,只有不到1/3的學校在考評層面有相關的制度。大多數學校對教師企業實踐的效果沒有任何考評標準和考核要求,只要相關企業出具證明即可;還有一部分學校沒有把教師企業實踐視為教師職務聘任和晉升的重要指標。
從企業層面看,對教師企業實踐并不上心,自主性不高。企業作為盈利主體,必然會以利用最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追求經濟效益為目標,因此對教師企業實踐行為一般會抱有不作為的思想。部分企業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政府的事,對于教師企業實踐活動并不積極,教學組織不縝密,企業指導和管理不夠規范和認真,缺少對流程、企業安全、規范措施的講解和引導。教師基本上是以到企業現場考察、參與企業培訓崗位上的操作演練、接受企業組織的技能培訓為主,真正參與企業產品研發、技術改造的比例很小。另外,一些企業會顧慮到企業商業秘密,關鍵技術和關鍵崗位不會對教師開放,使得教師企業實踐效果難以保障。
從政府層面看,配套政策不健全,管理缺少彈性。推進教師企業實踐不僅要建立管理制度,還要有相關的配套政策。然而,相關配套政策不健全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前政府對學校的編制管理政策缺乏彈性,由于編制的硬性要求,專業教師存在結構性不足,不具備推行教師企業實踐制度的條件,嚴重影響了教師企業實踐的效果。政府層面的相關激勵保障機制不健全,尤其是在激發企業參與方面,迫切需要相關配套制度的協調與配合,使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得以實質性推行。
二、引導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的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轉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其中,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引導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師幾乎都是理論課教師,很少有參加過企業實踐的教師。如果這些專職教師不轉型,學校轉型就是一句空話。從國外的經驗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教授幾乎都是實踐家。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授的法定聘任條件要求有5年以上的職業實踐經歷。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把學校發展的核心定位在教師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上,要求教師每年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到企業學習或海外深造。
教師企業實踐既是一種基本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制度,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和復雜的社會活動。其中,既存在觀念問題,又有制度問題;既有統籌規劃問題,又有監督管理問題;既有時間問題,又有經費問題;既有主觀意愿問題,又有客觀條件問題。因此,必須多方聯動,積極探索推進教師企業實踐的舉措。借鑒國內外應用技術型院校在雙師型教師培養中的成功經驗,引導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學校要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加強頂層設計,明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目標,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劃或制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強師德建設,落實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職務聘用等方面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同時,給予學校一定比例的兼職教師聘用自主權。學校可以結合專業建設、課程和教學改革實際,自主聘用一定數量的兼職教師,由學校按規定確定兼職教師的薪酬水平并核撥經費。
第二,教師準入注重專業工作經歷。新進專業教師優先考慮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對于獲得過國家、省市職業技能競賽獎勵的,可直接聘用為實習指導教師。建立教師終身實踐培訓制度,每隔一段時間,專業教師都要進行相應技能的培訓。新任教師前三年的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6個月,專業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每兩年到企業頂崗實踐不少于2個月。
第三,要完善制度,為實踐“成效化”提供保障。要建立教師隊伍培養培訓合作交流機制,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搭建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優秀人才相互交流平臺,定期聘用企業優秀人才擔任教師,鼓勵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充電,形成人才與學校、企業互利共贏的“旋轉門”制度。要建立選派制度,確定去企業實踐的人選和選擇專業對口的企業是選派制度的關鍵,根據專業需求、教師自愿的原則,優先考慮學校重點建設專業的相關教師,同時兼顧差異,在選擇企業時,盡可能選擇與學校專業對口的企業。要建立教師去企業實踐的相關制度,加強日常管理,從制度、機制層面規范教師企業實踐行為,確保教師企業實踐的順利開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要建立評價考核制度,開展多方評價,注重教師企業實踐的過程質量監控,確保預期目標的實現,考核部門要對實踐過程進行不定期抽查,重視過程管理。
第四,要轉變觀念,為實踐“自覺化”提供原動力。教師對企業實踐的正確認識,是教師企業實踐的原動力。企業實踐的價值在于教師要在實踐中運用自身的力量認識和解決教育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因此,教師到企業實踐應遵循針對性、前瞻性、實踐性和主動性原則。在設計指定實踐方案和計劃時,應當考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和路徑選擇,遵循不同職業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的規律,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遞進式企業實踐模式,從而實現教師企業實踐的“自覺性”,形成自我驅動、良性運作的動力機制。
第五,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獎懲激勵機制。學校要將教師企業實踐工作納入績效評估考核體系,作為崗位聘任、職稱評定、評獎評優的重要指標和依據,充分調動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熱情與積極性。學校必須落實教師企業實踐經費及企業實踐過程中的相關待遇,設立教師企業實踐專項經費,保障企業實踐的教師待遇不低于校內教學的教師待遇,并且給予交通和食宿補助。此外,對于實踐期間表現出色的教師,學校應當根據其在企業的工作量和貢獻的大小給予一定獎勵。政府層面也要推動配套制度改革,建立教師企業實踐激勵機制,解決因編制問題而造成的專業教師短缺問題,確保教師企業實踐的廣度和深度;應出臺保障教師企業實踐的規定性政策與促進性政策,激發企業接收教師企業實踐的積極性,給予接受教師實踐的企業相應的經濟補償及稅收優惠政策,從機制上保障教師企業實踐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周麗華.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鍛煉管理的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5(9).
[2]朱厚望.高職學院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6).
[3]王偉麟.“校、企、政”三方聯動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師資建設路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8).
[4]李越恒,賀克.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5(23).
[5]蔡建平.瑞士職業教育應用型師資培養的特點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5(25).
[6]尹江海.國外高職“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經驗[J].教育與職業,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