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培訓將農業人口負擔轉為人力資源,是城鎮化中人口轉型的重要手段。目前培訓政策呈現出短期應急性、補貼覆蓋面有限、缺少人文關懷等不足,需要堅守農民工職業培訓長效發展的理念。首先應保證職業培訓體系的可持續性,包括健全職業培訓層次、完善培訓工種、增強技能鑒定證書效力等方面,構建完整的職業培訓體系,以及嘗試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其次應在職業培訓中體現人文關懷意識,增設人文類課程,提供心理疏導和反饋,使農民工更易于融入城市文化。
[關鍵詞]農民工 職業培訓 長效發展 理念
[作者簡介]吳旗(1959- ),男,江蘇蘇州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督導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俞亞珍(1964- ),女,江蘇江陰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江蘇 常州 2136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社會治理視閾下提升江蘇職業教育區域服務能力的研究”(項目編號:2014SJB500,項目主持人:孫杏林)和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重點立項課題“常州高職園區校際協同教育督導機制的研究”(課題編號:CDGZ2014022,課題主持人:吳旗)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5-0106-03
一、農民工現象的背景分析
農民工現象近年來在我國社會較為突出,有學者統計已有超過1/3的農業人口轉移到非農產業。大量原本務農人員如今涌入城鎮,一方面為城鎮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為城鎮建設添磚加瓦;另一方面大量人口的增加也考驗著城鎮的容納能力,對城鎮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政府已經將城鎮化作為未來長期發展目標,農業人口轉型分流到其他產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農業人口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目前沿海部分工業區出現的“用工荒”,緩解人口紅利銳減對工業產生的壓力,合理利用富余農業人口資源,將其轉變為城市人力資源是一舉多得的良策。
“農民工”這一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稱呼,但究竟哪些群體才可以被稱為農民工?有學者認為農民工是指到城市打工的農民,是對身份的界定;有的認為農民工指的是那些在城市中從事工業活動但保留農民身份的人,強調現在所從事的職業,但稱呼具有歧視和貶義;不否認詞語本身具有不周延和不合理的色彩,但目前還未有更適合的詞語代替。本文對其界定予以廣泛的解釋:通指未接受高等教育在城鎮工作的原本是農業戶籍的外來人員。
二、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困境
將數以億計的農業人口轉變為技術工人,既是機遇更是挑戰,然而涉及的培訓機構、培訓經費、培訓效果等均是步履維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統計報告數據,2013年全國技工學校3064所,江蘇134所,占4.37%;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100萬人次,江蘇99.4萬人次,占9.04%;全國職業技能鑒定1492萬人次,江蘇124.03萬人次,占8.31%。2013年全國技工學校2998所,江蘇132所,占4.4%;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704萬人次,江蘇95.77萬人次,占13.6%;全國職業技能鑒定1658萬人次,江蘇127. 3萬人次,占7.68%。可見,江蘇省職業技能數量上占有較高的比例,培訓能力走在全國前列。通過分析江蘇省發展較快的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的培訓政策,對了解全國職業培訓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據三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公布的政策法規資料顯示:三市均有農民工專項培訓計劃且有農民工培訓補貼,但培訓方案都沒有人文類課程,培訓重點產業有所不同,分別為:電子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設備,鐵路、交通、建設、電力,機械制造、紡織、化工、冶金和電子設備。上述三市在農民工職業培訓方面給予較大投入,每年財政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都有專項經費預算,但仍存在不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職業培訓的短期性、應急性。三市雖然都有針對農民工的專項培訓,但從培訓計劃所傾向的產業可以看出,主要是針對本市緊缺工種,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重點產業;由于技術工結構性短缺導致部分工種人員稀缺,政府對這類工種給予政策傾斜也是合理的,但政府政策應急色彩過于濃厚,為急于解決眼前問題而將農民工勞動力全部引向某些產業,沒有考慮到各個產業間勞動力的平衡和農民工自身的發展訴求。同時,政府培訓計劃以短期為主,主要為實現培訓上崗和初級技能鑒定,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對一線工人的需求,但缺少后期的引導和培訓,大量農民工缺少自我提升的途徑。
二是職業培訓補貼覆蓋面過于狹窄。三市對農民工均有職業培訓補貼,且每年補貼預算可觀:蘇州對數控技術等十個工種的技師補貼1400元、高級技師補貼1800元;無錫高級技師800元/人、技師600元/人進行補貼,5項緊缺工種補貼費用更高;常州對于緊缺工種技師每人補貼600元、高級技師每人補貼1000元的培訓費用。通過三市的補貼政策不難看出,政府補貼明顯傾向于技師和高級技師等高技術人才,一般勞動者如果想獲得補貼通常需要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政府策略的制定是出于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對于已經具有高級工的人員而言,政府的補貼僅僅具有一定的象征價值,對人員是否參與培訓向更高級別技能沖刺并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政府設定學歷門檻的初衷是為使有限的財政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學歷偏低往往是農民工群體的普遍現象,相當大的一部分群體被排除在可享受補貼的范圍之外。
三是職業培訓缺少人文關懷。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可以選擇留在城市。農民工即便有了一技之長是否就可以留在城市?未必。從衣著、飲食到生活習慣,似乎都和城市的形象有些“格格不入”,歧視對于城市農民工而言已經演化為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農民工原有的生活環境和城市有較大差異,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拋棄,出現與城市文明不和諧的現象也是情理之中,但絕不能忽視這類現象的負面影響。歧視現象的背后其實是兩種文化的差異,而文化本身并無優劣之分,城市的文化和習慣并非全然積極向上,甚至農民工還鄙視部分城市人的吝嗇和自私。由于文化隔閡的存在,即使農民工具備在城市生活的物質條件,但精神層面的缺失也會將其排斥在城市之外。
職業培訓是期望給農民工一技之長,使其可以立足于城市,但缺少人文關懷,沒有文化的認同感,農民工仍然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中。文化的融合需要多方的努力,在職業培訓的同時給予城市人文精神的培養,更有利于農民工對城市的了解,為今后定居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長效發展理念
(一)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的可持續性
1.構建完整的職業培訓體系。政府推進城鎮化將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業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需要經歷漫長的周期。不能將農民工職業培訓作為簡單的應急措施,而應當作為長期的發展目標。這就需要對職業培訓體系進行多元化構建。一是職業培訓層次的健全。職業培訓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農民工職業培訓也不例外。許多地區雖然有針對不同層級的培訓,但也存在層次之間銜接不當、高層次培訓覆蓋面太窄等現象,而且沿海部分地區由于技術工結構性短缺嚴重導致個別工種出現“用工荒”,尤其是技師、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因而,單一的培訓無法滿足目前社會的需求,需要構建多層次培訓體系來解決難題。嘗試構建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的多層次職業培訓體系,細化不同層次間的溝通環節,使農民工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逐步邁向高技能人才的目標。構建過程中可以由政府引導,高等職業院校為核心力量,逐步形成以高職院校為主、民間培訓機構輔助并行的培訓格局。二是職業培訓工種的完善。此前調研三市對農民工職業培訓傾向于本市重點產業和緊缺工種,農民工參與培訓可選擇工種有限,可考慮逐年增加可培訓工種類別,以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一方面出于尊重農民工的興趣愛好,可從事更加喜愛的行業;另一方面可平衡城市的勞動力資源,避免政府引導過度,造成資源過剩而出現浪費。三是增強技能鑒定證書的效力。職業培訓與技能鑒定密不可分。目前由于培訓主體多樣,各培訓主體的鑒定證書并不統一,即便政府內部針對同一行業也設有多種職業證書,證書的重疊直接影響證書的效力,使得企業對證書的認可度大打折扣。政府應更加妥善管理各類技能鑒定證書,合并頒發證書主體,增強技能鑒定證書的含金量。
2.技能與學歷教育相銜接。農民工整體學歷水平偏低,通常為初高中學歷,參加高層次培訓時由于缺乏基礎性知識而顯得力不從心,這已成為農民工深度拓展自身技能水平的主要障礙。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中,銜接學歷教育可為農民工參加更高層次技能培訓奠定更好的基礎,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學歷教育是農民工自身發展的訴求。農民工背井離鄉甚至不遠萬里來到陌生的城市,忍受寂寞和孤獨,在痛苦中慢慢改變原有的習慣,為了實現夢想,可以不辭辛勞忍饑挨餓,盡其所能去做一切。他們迫切渴望有一種途徑可以改變命運,而真正可以改變他們命運的就是知識,事實上也可以聽到他們取得成功的消息。給予眾多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將會是農民工群體極為渴望的。二是學歷教育有助于農民工向高技能人才方向發展。鑒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積累越來越多,資本的相對價格不斷下降,所需生產技術日趨復雜,對工人的職業素質要求不斷增高。農民工僅僅具備初級技能水平遠遠不夠,在未來的發展中仍會被淘汰,但高技能的獲取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學歷偏低的農民工即便參與高技能人才培訓也往往力不從心,難以到達考核要求。因此,建議在初級職業培訓中銜接學歷教育,為其今后邁向更高層次發展做好鋪墊。三是可嘗試銜接的學歷教育形式。根據農民工的工作條件,選擇工作空余時間提升自己學歷水平的可能性較大,較為適合的有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三種教育模式都已經發展成熟,農民工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重點在于學歷教育的課程與職業培訓是否可以恰當銜接,農民工參與學歷教育不僅為了個人興趣愛好,而是為了更好的提升技能,學歷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傾向于技能的培養和提升才能符合農民工職業發展的需求。
(二)農民工職業培訓的人文關懷
1.具有人文關懷意識。農民工初入城市伴隨而來的是困惑和迷茫,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其有太多陌生感,通過時間了解和融入城市生活將會是一個漫長的周期。職業培訓是農民工接觸到的相對正規的教育方式,在傳授技能的同時,讓其從正面了解城市,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有助于其更快了解城市文化,更好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將職業培訓作為農民工了解城市文化的渠道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城市中也并非都是陽光向上的,也有陰暗墮落的一面,謝建社通過對廣東GGF監獄3230名獲罪人員調查發現, 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單純的農民工如果不慎誤入歧途,沾染不良習慣和嗜好,不僅毀滅了自己的美好夢想,也給城市的安定和諧帶來負面影響。在職業培訓中讓其認知城市文化的同時,也要使其學會認清和遠離負面文化,提早預防。
2.提供文化溝通的渠道。一是職業培訓增添人文類課程。在職業培訓的課程安排中加入人文知識的課程,傳授積極向上的人文知識,陶冶情操。在課程中讓農民工了解城市的文化,了解各種人文景觀、歷史發展概況、風俗人情,這有助于提升農民工的文化素養,逐漸增強社會交往能力,與他人暢通溝通交流,慢慢形成一種歸屬感,將自己融為城市的一分子。開設勵志講座,鼓舞農民工對自己今后的生活充滿信心,將成功者的案例作為榜樣,激勵其奮發圖強,勇于拼搏,引導其走向光明未來。增設禮儀和社會交往課程,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文明禮儀,讓農民工學會在新的環境中如何與人交往,養成好的文明禮儀,走出去參與城市生活,感受城市的溫暖和陽光,自發融入城市,可從根源上解除其與城市之間的隔閡。加入企業管理課程,為其今后參與企業的管理提供幫助。大多數農民工雖然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但并不能否認其也具有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在職業培訓中傳授管理知識,可為其今后長期發展奠定基礎。二是職業培訓提供心理疏導和反饋。城市中農民工大都在社會底層拼搏,與原來的農村生活似乎漸行漸遠,而與城市生活卻又格格不入,終日漂泊無處落腳,富士康事件折射出農民工的心理素質問題,如不妥善對待必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關心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對農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給予疏導,助其調整、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也是職業培訓的現實目標。在培訓課程中,可開設心理類課程幫助農民工明晰自我需求,面對困難和挫折采取的正確的解決途徑,提供農民工心理咨詢平臺,暢通農民工利益訴求的通道,及時了解反饋的信息,詳細準確地了解農民工需求,更好地開展職業培訓。
政府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中肩負主導、把握方向的責任,建議通過健全職業培訓層次、完善培訓工種、增強技能鑒定證書效力等,構建完整的職業培訓體系,嘗試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另外,在職業培訓中體現人文關懷意識,增設人文類課程,提供心理疏導和反饋,使農民工更易于融入城市文化,從而實現職業培訓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詩達.對城市“民工荒”現象的幾點思考[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4(4).
[2]詹玲.農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J].北方經濟,2008(17).
[3]賀漢魂,皮修平.農民工概念的辯證思考[J].求實2006(5).
[4]羅兆祥,羅帥.我國農民工的群體特征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7).
[5]謝建社.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抗壓能力亟待增強[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