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臺灣大同技術學院和長沙民政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對比兩所職業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方面的差異,提出臺灣職業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的經驗和啟示,包括準確把握行業需求,確定“全人教育”的課程目標;系統設置專業課程模塊,兼顧學生共性需求與個性發展;完善課程內容,強化學生專業價值觀和實踐能力培養;科學合理安排教學進程,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結合專業和課程的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方式。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 課程設置 臺灣
[作者簡介]廖敏(1982- ),女,湖南郴州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社區建設與管理。(湖南 長沙 410004)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臺灣技職院校‘產官學’運作模式的研究與借鑒”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014CZY088)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5-0094-03
21世紀以來,由于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迫切需要,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根據《國家中長期社會工作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培養300萬擁有專業學歷或具有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的高素質社會工作人才。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國高校紛紛設置社會工作專業。據2013年發布的社會工作藍皮書《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2011—2012)》顯示,目前我國已有320多所高校設立了社會工作本科和專科學歷教育,其中266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社會工作本科教育,60所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科教育,每年可培養1萬多名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但是,由于我國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起步較晚,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的問題。例如,社會對專業的認同度不高,第一志愿填報及每年招生的人數很少;專業課程設置缺乏本土化,基本采用了西方國家和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教學缺乏實踐性,基本以理論講授為主,達不到國際上對社會工作實踐時數的要求等。可以說,大陸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和滿足廣大學生迫切的學習需求。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開展得相對較早,尤其在課程設置改革方面,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針對通識課程改革、課程地圖繪制、系科本位課程發展實施了一系列計劃,如2005年起實施的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2007—2010年推行的通識教育中綱計劃,2010年起推動的技專院校建立系科本位課程計劃等。經過多年來不斷的努力和改革,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教學質量、教學規模和社會影響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發展,為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區發展領域輸送了大批優秀的社會工作人才。課程設置作為提升專業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就業競爭力。因此,本文以臺灣大同技術學院和長沙民政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對其課程設置進行比較分析,探討臺灣職業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的經驗和啟示。
一、兩岸職業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比較
(一)課程目標的比較
課程目標是課程整體設計和教學實施的重要指導原則,它從課程的角度界定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要求。課程目標貫穿于課程設置的各個方面,其他要素都要以課程目標為原則,按照課程目標具體化和操作化。
臺灣大同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目標旨在培育具有人文關懷及專業知識與技能,以服務人群為己任的社會福祉服務人才。以各項社會福祉與服務管理相關專業課程為“經”,以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為“緯”,培養學生科技與人文、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社會福祉應用和管理能力。長沙民政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目標則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具備開展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的社工實務能力以及不同人群和領域服務項目的策劃、組織、實施、評估能力的高素質高等技能型、應用型、創新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專門人才。可以看出,兩所院校課程目標都強調知識、能力、素養的綜合培養,但其描述卻稍有差異。前者界定的是一般性的宗旨和原則,其目標為“普遍性目標取向”,強調社會工作人才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而后者的目標界定更加精準具體,是“行為目標取向”,側重專業核心能力和素養的培養。
(二)課程結構的比較
課程結構是課程內容設計的基本框架,它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塊和學分比例。課程結構與課程目標緊密相連,課程結構的優化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也有利于課程內容的設計。
臺灣大同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結構包括:通識必修20學分,通識選修 10學分,專業必修 60學分,專業選修23學分,實習及實習專題管理15學分,總學分共計128學分。長沙民政學院的課程結構則包括:公共基礎29學分,公共選修 7學分,專業必修 55學分,專業選修13學分,專業拓展 8學分,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10學分,總學分為132學分。可以看出,兩所院校課程模塊的劃分極為相似,都具有科學合理性,但其差異也非常明顯:一是兩所院校雖然畢業總學分數相差無幾,但學制有所不同。前者是四年制,而后者是三年制。二是前者通識模塊的比例略低于后者。前者通識模塊共計30學分,占總學分的23.4%;后者公共課共計36學分,占總學分的27.2%。三是前者專業選模塊和實習實踐的比例明顯高于后者。前者專業選修課有23學分,占總學分的18%,后者專業選修課學分只有 13學分,占總學分的9.8%;前者實習及實習專題管理有15學分,占總學分的11.7%,后者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只有10學分,占總學分的7.6%。因此,相對于長沙民政學院,臺灣大同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的課程設置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也更注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
(三)課程內容的比較
課程內容是課程設置的核心要素,是課程結構的內在組成部分。課程內容依據課程目標進行選定,體現課程目標的原則和要求。課程內容的選擇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
臺灣大同技術學院通識課程主要有語文類、服務學習類、歷史思維類、法治類、管理類、文學與藝術類、社會與文化類、生命教育類、哲學與宗教類、科學與科技類與跨領域類;長沙民政學院公共課程主要有人文類、思想政治類、藝術類和工具類。兩所院校通識與公共課程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不同的是前者涉及領域更為廣泛,其中服務學習類和生命教育類通識課程發展成熟,而后者則以思政和工具類課程為特色。臺灣大同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分為兩個方向,即社會福祉服務方向和機構服務與管理方向,兩個方向共同的課程有“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小區工作”“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基礎護理”“社會工作研究法”“社會統計學”“社會心理學”“助人技巧”“方案設計與評估”“非營利組織會計”“老人學”“福利實習”等。此外,社會福祉服務方向還開設了面向不同人群和領域的社工實務課程,而機構服務與管理方向則側重于老年人產業的服務與管理。長沙民政學院專業課程也分為兩個方向,即社會工作管理方向與社會工作服務方向,兩個方向都開設了“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自我認識與溝通技巧”“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政策與法規”等課程。不同的是社會工作管理方向開設了“社區建設管理”“社會工作行政”等課程,而社會工作服務方向則開設了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不同人群的實務課程。經過仔細對比發現,臺灣大同技術學院開設的專業課程有以下特點:一是為了應對臺灣的老齡化危機,專門開設了機構服務與管理方向;二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開設了一些跨領域課程,如“老人學”“非營利組織會計”等課程。
(四)課程實施的比較
課程實施是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課程實施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指導下進行;另一方面,只有通過課程實施,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才能真正得到檢驗。
臺灣大同技術學院與長沙民政學院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實施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師資方面,前者包括專任教師7名,其中副教授2名,助理教授5名,其學歷均為博士,另外還有2名兼任教師和2名業師協同教學;后者則只有專任教師5名,其中副教授3名,講師2名,博士學歷的只有1人,兼任教師有2名。因此,臺灣大同技術學院師資隊伍的整體學歷較高,且師資構成更加多元。二是教學方法方面,前者一般是40人以內的小班化教學,多采用體驗式、參與式教學,注重學生思考能力和實務能力的培養;后者一般是50人左右班級教學,多采用講授、案例分析和ISAS教學等方法,注重學生價值理念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是交流合作方面,前者學生可以跨校選課,且與日本院校和業界交流頻繁;后者還未實現跨校選課,與大陸高職院校有一定的交流合作。兩所院校課程實施方面各有特點,特別值得大陸職業院校學習借鑒的,一是業師協同教學,即邀請業界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進入課堂,與專任教師共同教學。業師通過對學生的專題指導,使學生了解行業最新的方法和技巧,以強化學生實務能力的培養。二是體驗式教學設計,將體驗式教學引入專業教學課堂,不僅有利于知識的講授、思維的引導和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還可以很好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實現學以致用。
(五)課程評價的比較
課程評價是課程設置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起到的是反饋改進的作用。課程評價是運用一定的方法考量學生在學業方面實現預期課程目標的程度,也是判斷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的有效標準。
兩所院校課程評價方式多元,都有平時作業、社會實踐、口頭匯報、技能考核、期中考試、期末考核等。兩所院校都注重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前者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平時學習實踐過程的體驗,減少了考試對學生的壓力;后者也強調過程考核的重要性,降低了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比例。值得借鑒的是前者的課程評價更加具體化。例如,前者學生實習成績的評價非常具體、明確,具體細化為五個方面:一是評比學生的出勤記錄,考查學生在機構的出勤狀況、報告上交情況;二是評比學生的實習態度,考查學生專業形象是否得體,對機構實習工作的參與和配合程度;三是評比人際關系,考查學生與其他實習生、機構工作人員及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協調狀況;四是評比工作方法,主要考查個案輔導、小組工作、資源整合等專業表現;五是評比實習功課,主要考查學生實習周志、實習報告等。因此,課程評價在明確評價方式的基礎上,應進一步設計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使課程評價更加具體化、規范化。
二、臺灣職業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的經驗及啟示
(一)準確把握行業需求,確定“全人教育”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確定要正確處理好德育與智育、理論與實踐、學習與健康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養成三者之間的關系。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目標要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全人教育”理念貫穿于課程設置的始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具備符合職業崗位任職要求應具備的社會工作實務能力的同時,又具有愛崗敬業、踏實肯干、謙虛好學、易于溝通、團結協作等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還具備良好的愛心助人、尊重案主、同理心等專業品質。
(二)系統設置專業課程模塊,兼顧學生共性需求與個性發展
課程模塊的設置應以能力為主線系統設置,不同的模塊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以適應不同專業發展方向的教學需要。目前,大陸職業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模塊存在專業基礎課時偏多、專業方向課程缺乏或邊界不清、專業實踐環節比例不夠等問題。因此,在課程結構設置方面,一是專業基礎課總學分應控制在一定的學分數內,建議整合“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等課程,適當壓縮課時,選用優秀教師擔任課程教學,保證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技能及職業基本素養,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專業課應該設置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專業方向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如家庭社會工作模塊、學校社會工作模塊、企業社會工作模塊等。每個模塊至少要有4門以上課程及1門以上的獨立實訓課程,這些課程在應對就業崗位群的指向和核心能力方面都有明顯區別,以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
(三)完善課程內容,強化學生專業價值觀和實踐能力培養
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內容的設計要主動爭取行業組織和用人單位的參與,共同開發和設計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的特色課程,如“方案設計與評估”“實務專題”“非營利組織會計”“生命教育”“職業倫理”“服務學習”“勞作教育”“社會工作與法律專題”“老人健康照顧”等課程,強化學生專業價值觀和職業遷移能力的培養。同時,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系統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增加義工服務、專業見習、專業基礎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專業階段性實習等性質的實踐課程,合理安排實踐課程教學進度,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漸進式實踐教學體系。此外,根據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標準,設置“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社會工作實務”等課證融合專業課程。
(四)科學合理安排教學進程,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
社會工作專業可根據專業課程的特點,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方法類課程和“專業見習”“專業基礎實訓”“專業綜合實訓”等實踐類課程的教學進程設計上,集中或分段安排專業課,選用串行式、并行式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所謂串行式、并行式教學方式,是將一個學期分為幾個教學時間段,不同的課程按照其難易程度分別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教師有集中的時間安排實訓和參訪,也讓師生雙方有足夠的時間邊教、邊學、邊做,避免教學環節拖沓、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等問題,有利于理論與實踐交叉設置的“三明治”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五)結合專業和課程的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方式
社會工作專業應根據不同課程、不同課程模塊、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采用方案設計、技能測試、調研報告、課程論文等不同的考核方式。如“方案設計與評估”“實務專題”等建議采用方案設計的方式考核;“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等建議采用技能測試的方式考核;“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社區工作”等建議采用調查報告的方式考核。考核內容應包括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綜合考核,評價方式應包括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機構點評等,構建“評價方式與評價主體多元、過程性考核與總結性考核并重”的課程評價方式,促進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總之,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應符合行業發展需求,通過解構就業崗位(群)所具備的知識點、能力點和素質點來選取教學內容,按照高職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教育能力本位導向,以能力模塊來重構課程。設置數量充足的專業課程,滿足學生在大學學習中對專業及專業方向的選擇,并在教學運行中對教學方法、師資配置、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安排,增強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選取、教學過程組織與實施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付義朝.構建新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教育報,2008(11).
[2]王建梁,梅麗芳.臺灣本科層次技職教育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啟示[J].職教通訊,2013(16).
[3]馬兵.臺灣與大陸大學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4]費梅蘋.關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課程設置模式的思考[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3).
[5]廖敏.臺灣技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啟示[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