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國大學生就業機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必須改革。用全程化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生教育始末,用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建立全新的就業理念,已經成為現階段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想要全面落實全程化就業指導,高校需要加強建設指導課程,以典型就業案例為榜樣,規范畢業生行為,強化就業指導的服務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全程化就業指導 就業觀
[作者簡介]黃繼平(1981- ),男,江蘇海安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創業教育。(江蘇 南京 21002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3-0059-03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的就業機制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統分統包”,而是向著“自由擇業、雙向選擇”的方向不斷發展。在全民教育的號召下,高校擴招的力度逐年加大,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當下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必須進行改革,朝著“教育+服務”的方向不斷發展,在落實全程化就業指導的同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提升就業指導工作的實效性,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實現就業。
一、全程化就業指導的內涵
全程化就業指導以解讀大學生就業指導內涵為基礎。大學生就業指導是指在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個人特點以及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教育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職業,并能夠以滿足社會需求、尊重自我興趣、匹配未來職業為導向,不斷地提升自我,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因此,就業指導不應只局限于高校畢業生,而是應該科學地貫穿于大學教育始末,貫穿于學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全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就業指導的實效性,才能為學生就業提供有效的服務和幫助。
二、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1.認識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點,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補充與完善,囊括了學生就業、擇業指導,包括了全方位培養、塑造學生的全部內容,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最有效途徑。但是,對現階段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很多高校狹隘地將就業指導工作視為“幫助學生找工作”,只要畢業生在離開學校之后能夠進入某些企業或是從事某種職業,就業指導工作就算是“圓滿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校就業指導的教育功能未能有效發揮。另外,由于現階段尚未有就業指導人員的“工作規范”,很多就業指導人員不重視指導學生,將自身精力完全放在對事務性工作的處理上,沒有意識,更沒有時間調研學生的思想狀況,只是單純憑借自身經驗來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于未能準確把握學生的根本需求,更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所設計出來的教學內容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與學生的就業工作實際情況嚴重脫節,在學生素質培養方面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2.方法簡單,形式單一。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內容僅僅包括介紹就業形勢、解釋就業政策、講解簡單的就業技巧等,學生在接受就業教育之后也僅僅是了解法規政策、職業信息、求職技巧等。由于沒有職業測評、素質拓展等教學環節,市場學、社會學、心理學知識難以發揮效用,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競爭能力難以培養。同時,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都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擇業觀教育,這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在就業后產生較強的職業落差,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另外,很多高校的全程化教育指導流于形式,教育指導工作與其他教育工作一樣以課堂講授的方式開展,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培養,這不僅影響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更導致學生的發展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巨大差異,嚴重影響學生就業。除此之外,就業指導工作“一刀切”現象嚴重,教育者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難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終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3.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缺乏。在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的過程中,職業道德教育應是其中的一個重點。然而,很多就業指導人員故步自封、思想陳舊,只知道向學生傳授知識、理論,卻不懂得變革自身的思想理念,不懂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不懂得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以及敬業精神,進而導致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低下。學生在從校園人轉變成社會人之后缺乏必要的職業道德,進而成為只顧個人利益,無視集體、國家、社會利益的人,當他們進入社會崗位之后,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會產生思想波動,進而出現頻繁跳槽的現象,嚴重影響自身的職業發展。
4.就業指導人員缺乏專業素質。眾所周知,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涉及的領域、知識非常寬泛,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但是,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并非是就業指導專門人員,而是從行政工作中抽調出來的人員。這些人員缺乏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有些人甚至從未接受過就業指導方面的培訓,加之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系統的就業理論知識,因而不具備幫助、輔導學生合理設計、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更難以開展專業性較強的職業測評和職業咨詢。同時,因為無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他們也難以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更難以被分配到探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及實踐方面。這些就業指導人員難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5.環境的作用被忽視。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提升全程化就業指導的質量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但是,受到諸如僵化的思維模式、社會保障制度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一直以來,科學的全程化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難以有效開展。另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家長們懷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景,一心想著大學生就業能夠“光耀門楣”,改善家庭狀況,對子女抱有過高的期望。學生長期處于“高期望”的氛圍下,不僅難以正確定位自己,而且增加了全程化就業指導的難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實效果。
6.就業指導工作目標偏移。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目標及理念發生了動搖和偏移,很多高校都設定了就業目標責任制,并用畢業生就業率來衡量學校辦學水平。在此背景下,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普遍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開拓市場、提高學生就業率等方面,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工作的落實情況大打折扣,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有效提高,社會競爭力差,難以快速有效地轉變為社會人。
7.全程化、全員化就業指導局面還未形成。全程化就業指導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職業規劃,自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擇業觀,但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學生在大學有限的時間內形成明確的自我定位,找準就業目標,并做好充足的準備與努力,這樣才能夠在就業的時候及時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高校的全程化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始終圍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正確指導學生就業來開展。但是,現階段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只針對畢業生開展,“就業指導貫穿大學教育始末”成為一句空話。由于缺乏系統性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個人的理想以及社會需求難以在學生頭腦中有機結合,學生無法正確定位自身,更無法正確定位擇業期望。另外,就業指導工作應是一項全員化的工作,然而現階段很多高校卻沒有全員參與的機制,教育指導工作難以調動全校的力量,所能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有限。
三、在全程化就業指導中貫徹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大力建設就業指導課程,全面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就業指導課程應包括兩門課程,即“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就業技巧指導課”,這兩門課程必須成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基礎并取得高校、教師、學生的重視。其次,職業生涯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興趣、技能等,進而實現自我認知,但自我認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加之興趣、能力、個性等本就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應建立科學的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測評自己的興趣、能力、個性等,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和客觀的自我觀念,也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繼而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發展目標。最后,職業生涯規劃課以及就業技巧指導課具備極強的實踐性,因此教育者除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教育時間外,還應有意識地拓寬教學渠道,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并實現逐步提高教學效果的終極目標。例如,可以開展職業測評、模擬面試等活動,幫助學生感知“職業生涯”;還可以開展走訪校友等活動,幫助學生感性認識未來職業,了解社會需求。這不僅有益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更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反省,促使學生逐步進行自我完善。
2.以典型就業案例為榜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功能。學生就業并不意味就業指導工作的結束,高校應有意識地強化跟蹤調查活動的力度,及時反饋學生的就業工作情況,在檢驗就業指導工作質量的同時,挖掘典型就業案例,并以之為榜樣,為后續的就業指導工作開展提供依據。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能夠幫助高校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崗位適應程度以及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進而能夠科學合理地調整學校的教學以及管理工作。利用學生就業調查工作,樹立典型就業案例,將先進人物的事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例,用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政治覺悟以及道德修養。為了保證典型就業案例的選擇質量,高校應深入調查研究學生的就業,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選擇先進校友典型,利用校內一切可利用的宣傳途徑,講述校友的先進事跡,積極引導學生發展。如果客觀條件允許,高校還應該積極組織學生與先進人物正面接觸,開展諸如校友返校座談等活動,讓大學生與成功人士交流,領略他們的高尚情操,進而更好地鞭笞自己,約束自己,使自己也能夠向著成功人士的方向不斷努力發展。
3.規范畢業生行為,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畢業生離校前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高校應該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思想的實際情況,將個別教育和普遍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開展健康、活潑、有趣的畢業生行為規范教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離校氛圍,保證畢業生離校工作的順利進行。例如,可以在學生畢業之前開展“就業形勢政策”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消除踏入社會的恐懼與迷茫,引導學生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可能遭遇的挑戰和機遇;可以開展“感恩母校”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對母校、教師、同學的懷念之情,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合作、關懷,進而在工作之后也能夠與領導、同事、朋友等融洽相處。
4.強化就業指導的服務性,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全程化就業指導的核心是教育的服務性,因此全程化教育指導工作的理念應該是幫助學生滿意地離開就業指導中心,離開高校,順利地進入社會,實現從校園人向社會人的科學過渡。所以,高校全程化就業指導應凸顯自身的服務性質,要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學生提供便利。建立學生就業網站是現階段高校落實全程化就業指導工作的一個比較好的措施,能夠使“三方”受益。學生利用就業網站可以更好地查詢自身感興趣的用人單位的資料;用人單位利用高校的學生就業網站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利用就業網站可以更好地了解就業動態,及時調整教育方向。當然,除了建立學生就業網站以外,高校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及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解決困難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更有助于形成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強大凝聚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學校、來自教育者的關心與關愛,進而對學校產生較強的歸屬感。總之,高校就業指導人員應利用一切機會為學生以及用人單位提供良好的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成才觀,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不僅關系著大學生個人以及家庭,更對社會、國家、經濟等的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高校必須站在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擇業觀、成才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值得注意的是,全程化就業指導的落實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系統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需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以國家、社會的需求確立自己的擇業觀,統一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艷杰.問題與對策: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效[D/OL].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2[2016-02-10].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2]陳蕊.高等農業院校學生就業指導中出現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3).
[3]魏珊.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3(23).
[4]冉思絲.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OL].西南大學,2013[2016-02-10].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5]于世明,何明駿,王勇,等.對農業院校研究生全程化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并軌模式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3(11).
[6]劉紅艷,陳陽,姚樂.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實現途徑[J].學園,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