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生學習怠惰的情況十分普遍。文章立足學生,以學習動機為切入點,認為知識價值觀認知偏差、自我效能感低下、社會歧視與不公是引發高職生學習怠惰的原因,由此提出應提升高職生知識價值觀水平,從學習動機本源上預防學習怠惰問題;提升高職生自我效能感,從學習動機主觀因素上規避學習怠惰問題;提升社會認同,從學習動機外在因素上抑制學習怠惰問題,提升高職生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高職生 學習動機 學習怠惰
[作者簡介]楊玲玲(1982- ),女,陜西咸陽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播、教育理論。(陜西 咸陽 71200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3-0108-03
學習怠惰是指學生對學習表現出來的一種情緒低迷、不愿作為,甚至伴有一定程度主動避學意識的負面學習狀態,對學習質量能夠產生破壞性影響。高職生學習怠惰的情況十分普遍,立足學生自身,以學習動機為切入點,是尋求解決高職生學習怠惰問題和提升高職生學習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學習動機對高職生學習產生的影響
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并使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以滿足某種學習需要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是推動學習行為的動力①。學習動機作為學習行為發生的動力,對學習效果和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學習動機的弱化和缺失是造成學習怠惰問題出現的本源性因素。
學習動機分為內在學習動機和外在學習動機。內在學習動機如知識價值觀、自我效能感等作為學習動機的核心組成,其偏差或低下是引發學習怠惰問題之根本;外在學習動機如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等作為學習動機的條件性構成,其規范缺失是誘發學習怠惰問題的外部因素。內在、外在學習動機相互交替、轉化,對學生產生或避免學習怠惰問題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學習動機本源性因素:知識價值觀認知偏差引發學習怠惰
知識價值觀根植于人的意識形態,可謂內在學習動機的核心,亦即所有學習動機最終本源之所歸。知識價值觀認知偏差即會從學習動機本源上導致學習怠惰。
知識價值觀是人對知識效用、效用大小的判斷和認識。知識價值觀導向正確但認知籠統或者認知本質性錯誤都將引發學習怠惰。知識價值觀導向正確而認知籠統模糊的高職生,肯定知識對社會、個體產生的價值,但對知識如何對社會和個體產生價值并不完全清楚,對獲取知識價值的有效手段更是茫然不知。由于缺乏對知識產生效用過程和方式的明確理解與認識,也不具備獲取知識價值的有效手段,該類型學生在學習上易搖擺不定,猶疑不決,從而陷入學習怠惰。知識價值觀認知本質性錯誤的高職生,則完全否定知識的價值性和效用,對于學習知識也根本不認同,發生學習怠惰行為是必然的。
(二)學習動機主觀性因素:自我效能感低下導致學習怠惰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學習動機在主觀態度方面的呈現,自我效能感低下導致了高職生學習怠惰情況的發生。
自我效能最早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是指個人為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或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所具備的信心、信念、判斷或主體的自我把握與感受,不是行為或能力本身②。自我效能理論認為,人們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與自身對自我的效能評價密切相關。自我效能感高,投入度就高;自我效能感低,投入度就低。高職生中學階段學習表現大多平庸,高考錄取分數偏低,學習信心基本不足,對自我學習能力和完成學習任務預期常持否定態度,主體的自我把握和感受基本呈負面狀態,自我效能感很低。進入高職院校之后,隨著課業難度的加大,其自我效能感愈發惡化,學習動力匱乏,學習怠惰的狀況隨之出現。
(三)學習動機誘發性因素:社會歧視與不公促成學習怠惰
高職生是高考招生錄取的最后一批大學生,入學分數通常較低,在唯分數的價值標準下,高職生被默認為大學生中的低端生,社會對高職生基本比較輕視,使高職生很難感受到作為大學生的社會榮譽感。而中國社會“學而優則仕”、長期鄙薄“工匠”的文化氛圍,也使得職業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面對未來不受尊重的就業前景,對將成長為職業技術工人的高職生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這也使高職生從一開始就對高職學習缺乏熱情。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高職生求職過程中會比其他大學生遭受到更多的挫折,偏低的社會認同和微弱的社會價值存在感共同作用,加劇了高職生的學習怠惰。
二、以學習動機為切入點改善高職生學習怠惰問題的途徑
(一)提升知識價值觀水平,從學習動機本源上預防學習怠惰問題
提升知識價值觀水平,就是使個體在思想認知上具有正確的知識價值導向、客觀的知識價值評價標準、明確的知識價值獲取途徑,繼而能自覺地學習,避免學習怠惰。為此,我們可從兩個途徑著手:
第一,完善學生的實踐生活。知識價值觀的不正確和不恰當源自不正確或者不恰當的知識實踐。一些負面社會現實和匱乏的實踐生活經驗扭曲、弱化了學生的知識價值觀。因此,有必要引入正向積極的知識實踐環節,幫助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認同知識價值,掌握知識評判標準和獲取途徑,自覺生成高水平的知識價值觀。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在理論學習之外都介入了高層次的實踐教學。其中,德國的“雙元制”尤為突出。該模式下,學生每周有3~4天在企業接受實踐教育,2~3天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大量的企業實踐有效促使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環境和自己動手的實踐過程中對知識價值重新評判、正確估量。同時,實踐環節還加速暴露了學生原有知識體系的欠缺,巨大的不足催動著學生對知識學習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尋求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也被個體納入了同步思索的范疇。如此,知識價值導向、評判標準和獲取途徑都在實踐中被有效認知,實踐生活客觀上提升了學生的知識價值觀水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了學生學習怠惰情況的發生。
第二,聘請優秀校友現身說法,放大榜樣的作用。榜樣對他者的思想行為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優秀校友是在校生學習的榜樣,聘請優秀校友現身說法,講述關于知識價值觀、知識評價標準、獲取知識價值途徑的積極認知,對觸動在校生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形成高水平的知識價值觀有積極的輔助作用。目前,包括哈佛在內的諸多世界名校每年都會舉辦多場名人、校友演講活動以引導學生認知,可見,優秀校友的現身說法對觸動學生知識價值觀、改善學習怠惰情況確實有所幫助。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從學習動機主觀因素上規避學習怠惰問題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主觀判斷和認知的結果,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響著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自我效能感即是從學習動機的主觀因素上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怠惰情況。自我效能感高低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個體的直接學習經驗。高職生大多自我效能感偏低就是因為學習失敗體驗過多,進而引發了學習怠惰。因此,提升高職生自我效能感、改善學習怠惰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建立更多的學習成功體驗。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愿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想要幫助學生建立更多的學習成功體驗,提升自我效能感,避免學習怠惰,則必須合理設置課程體系,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首先,合理設置課程體系。目前,我國職業院校課程體系設置基本都是教育部導向下各院校自行開發。但遺憾的是,以單一院校為建構主體所設立的課程體系往往創新不足、匠氣濃厚,既不能有效滿足學生需求,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許多學生難以專注學習,學習成效普遍低下,自我效能感極低,學習怠惰現象常見。而許多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其課程體系的開發、審核和評價由工商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參與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實施。這種多主體參與的課程開發委員會有效降低了單一主體建設的偏頗,最大限度確保了所設課程對學生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激發并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樂學、愿學,學生學業成績通常良好,自我效能感普遍較高,學習怠惰現象少發。有鑒于此,我國職業教育也應盡早擺脫學校單一主體設置課程體系的現狀,成立多主體的課程開發委員會,研發更具吸引力的課程體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減少學習怠惰情況。
其次,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水平,妥善利用目標教學法。知識的積累是階梯式的,跳躍式發展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比較艱辛的。高職生大多底子薄、基礎差,吸收現有知識尚有一定困難,學業成績往往不理想,自我效能感偏低。因此,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的設置,既要充分考慮教學任務,也要切實結合學生實際水平,讓學生漸次收獲新知,并能由此不斷產生成就感和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避免學習怠惰。
(三)提升社會認同,從學習動機外在因素上抑制學習怠惰問題
要提升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同,首先需提升社會對高職生的未來職業——技術工人的身份認同,使學生對學習前景有期待、有激情,從而愿意積極學習。舉世聞名的制造業強國德國就十分尊重技工,技工在德國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高級技工和工程師不但被社會各方禮遇,而且還是社會榮譽的象征。德國家庭中孩子選擇做技術工人,家長也絕不會覺得蒙羞,甚至還會鼓勵孩子接受職業教育。而在經濟收入上,作為藍領工人的技工的薪資并不比白領少。2012年,德國藍領工人的收入在全球排名第六,每小時報酬達43.76美元,比本國很多白領的收入還要豐厚。技術工人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豐厚的經濟報酬,使得德國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若我國能形成這種氛圍,也必將有效推動高職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提升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同,還需進行分軌并重的社會教育體制改革,對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實行不同的準入機制,但兩類教育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如此,高職生和本科生就只是不同學習傾向的學生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并不是分數論下優劣學生的分流,高職生的社會地位也將得到新的認同。而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高職生對自我社會價值的評定也必定水漲船高,學習怠惰問題自然會弱化。2011年和2013年分別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和《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學[2013]3號) 兩份文件中所透露出的,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及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所必將進行的變革,使我們有理由充分相信,推動高等職業學習熱情的高等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分軌并重局面的到來指日可待。
[注釋]
①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5.
②王堯.部隊院校學員學習效能感、學習動機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OL].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2009-09-02].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47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