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教師工作倦怠問卷和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對387名高職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屬中低程度;不同性別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狀況上沒有顯著的差異;在工作倦怠的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層面,未婚高職教師均顯著高于已婚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的個人成就感降低層面,已婚高職教師顯著高于未婚高職教師;高職教師人際關系與工作倦怠顯著相關,人際關系越不好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程度越高,人際關系越好個人成就感越高。因此,要從教師和學校兩個層面努力降低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感,提升其個人成就感。
[關鍵詞]工作倦怠 人際關系 高職教師
[作者簡介]張慧英(1978- ),女,河南衛輝人,河南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宮火良(1976- ),男,河南孟州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河南 開封 475004)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3-0069-03
工作倦怠是指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現象,常常出現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情緒耗竭被認為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標。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種情緒資源耗盡的感覺,常伴隨著挫折、緊張。人格解體代表了工作倦怠的人際情境維度,指個體傾向于以冷漠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個人成就感降低代表了工作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指個體傾向于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感覺無助并且自尊心下降。由于工作倦怠嚴重影響員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等,因此受到了眾多領域研究者的關注。
人際關系是指某一特定的群體內,人們在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心理關系。張晨等人的研究表明,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關系密切。甘雄等人的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狀況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馬紅霞等人的研究表明,人際關系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隨著職業技術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探討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對于維護與促進高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提升其工作績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擬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現狀以及人際關系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的方法選取開封、周口三所高職院校的教師450名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450份,收回有效問卷387份。其中,男性108人,女性279人;已婚290人,未婚97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Maslach教師工作倦怠問卷(MBI-
ES)測量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水平。該問卷包括3個分量表,共22個項目。其中,情緒耗竭9個項目,人格解體5個項目,個人成就感降低8個項目。全部采用4點記分法,其中1表示“從未如此”,4表示“經常如此”。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得分越高,個人成就感降低得分越低,則表示個體的工作倦怠感越嚴重。
人際關系狀況測量采用的是由鄭日昌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共28道題,四個維度:人際交談困擾、交際與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和與異性交往困擾。每道題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分數越高說明其受到的人際關系困擾越嚴重。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高職教師工作倦怠的現狀
首先對所得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高職教師在個人成就感降低方面的平均得分為42.17,情緒耗竭方面的平均得分為20.23,缺乏人性方面的平均得分為8.48。根據以往研究提出的工作倦怠水平劃分標準,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的情緒耗竭層面處于中等程度,人格解體處于低程度,而在個人成就感降低層面則呈現高程度的狀況。由此可以得知,高職教師工作倦怠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低的程度,并且在個人成就感降低層面上的平均得分遠高于情緒耗竭層面和人格解體層面。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倦怠程度并不嚴重,其原因可能在于近些年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而且本研究的對象所在城市平均消費水平不高,所以生活壓力相對較小。但是,從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出,高職教師的個人成就感相對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可能與他們所處的學校環境有關系。作為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相比普通高校而言入學成績要差一些,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面臨畢業時,較少選擇繼續深造,他們在就業時與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相比競爭力也會弱一些。作為教師,其成就感的重要來源就是學生的成就。這可能是高職院校教師個人成就感較低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以獨立樣本t檢驗了解不同性別和婚姻狀況的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三個維度上的差異,結果顯示不同性別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三個維度上的差異均未達到統計顯著水平,t值分別為-0.53(情緒耗竭維度)、-0.18(人格解體維度)和0.50(個人成就感降低)。換言之,高職院校的男教師與女教師在工作倦怠水平上不存在明顯差異,這可能與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一方面,在調查的高職院校教師中,屬于獨生子女的教師占有相當的比重,無論男教師還是女教師都承擔著相似的家庭責任;另一方面,教師職業并不像建筑工人、船員等職業那樣存在明顯的性別傾向,無論男性或者女性均可較好地勝任教師崗位。同時,現代社會人們的性別角色觀念正在逐漸改變,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日益受到挑戰,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均需要通過工作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并且承擔自己的家庭責任。
不同婚姻狀況的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三個維度上的得分差異均達到了統計顯著水平。在情緒耗竭維度上,t=-2.38,p<0.05;在人格解體維度上,t=-2.48,p<0.05;在個人成就感降低維度上,t=2.38,p<0.05。也就是說,未婚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水平明顯高于已婚高職教師。其原因可能是已婚高職教師有家人的慰藉與支持,可以從婚姻中得到情緒的調適,降低工作的倦怠與情緒的耗竭,即使工作壓力再大,還可以從家庭得到安慰;未婚者則因無家庭的包袱與負擔,對于工作情感的投入較多,當事情不如預期發展時,沒有另一半來分擔工作壓力、紓解情緒,所以較容易產生倦怠感。
(二)高職教師人際關系與工作倦怠的關系
本研究以皮爾遜相關分析探討高職教師人際關系與工作倦怠的相關情形。結果發現,高職教師人際關系與工作倦怠各維度的相關均達到了統計顯著水平,與情緒耗竭的相關系數為0.26,與人格解體的相關系數為0.22,與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相關系數為0.32。這表明高職教師的人際關系與其工作倦怠水平之間關系密切。人際關系越不好,其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就越高;人際關系越好,其個人成就感就越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際關系是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的基石,人際關系越好個體所擁有的社會支持就越多,相反社會支持就越少。社會支持是個體在社會關系中所獲得有益社會資源,也是個體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態系統之一,不同個體的社會支持狀況存在較大的不同。已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在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間起著緩沖器的作用。當個體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時,充分的社會支持能有效地幫助個體獲得資源進行積極應對。個體在面臨困難挫折時,能夠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少,孤立無助的感覺就會越強烈,就越容易表現出情緒耗竭、人格解體的狀況。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屬中低程度,情緒耗竭為中等程度,人格解體為低程度,個人成就感降低為高程度。第二,不同性別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三個分量表上沒有顯著的差異。第三,在工作倦怠的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層面,未婚高職教師顯著高于已婚高職教師;在工作倦怠的個人成就感降低層面,已婚高職教師顯著高于未婚高職教師。第四,高職教師人際關系與工作倦怠的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呈現顯著正相關,即人際關系越不好,情緒耗竭和人格解體程度越高;高職教師人際關系與工作倦怠的個人成就感降低呈現顯著負相關,即人際關系越好,個人成就感越高。針對這些結論,應該從教師層面和學校層面采取不同對策,降低高職教師的工作倦怠感,提升其個人成就感。
(一)教師層面
首先,參加情緒管理課程研習,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本研究發現教師在情緒管理方面能力較低,目前高職校園中各種沖突事件越來越多,如果教師情緒管理不佳,往往會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從而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多參加情緒管理相關課程的研習,學習運用情緒管理的原則與技巧。高職教師如果能善用情緒管理的技巧來進行各種情境下的情緒管理,將可減少與避免沖突發生。情緒管理是個體遇到與個體發展不利的情緒時,積極尋找情緒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決情緒不適的過程,其核心就是如何進行恰當的情緒調節以減少不良的情緒感受。情緒調節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如格羅斯等人把情緒調節分為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兩種,加尼弗斯蒂等人將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分為自我責備、接受、情緒專注、積極幻想、關注計劃、積極重評、轉換視角、災難化和責備他人等九種。這些情緒調節策略都可以作為教師學習的重心,了解每種調節策略的具體做法、每種調節策略的利弊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情緒管理課程學習增強對自身情緒的識別能力,了解不良情緒的信號,在即將走向情緒耗竭時能夠及時發現自身的狀況,并且采用習得的情緒調節策略調整自我,以維護良好的情緒狀態,而自身積極的情緒狀態對同事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也是一種促進。
其次,與學校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相互支持與協助。本研究發現人際關系與工作倦怠相關,即人際關系的好壞會影響教師的工作倦怠程度。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與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與同事的聯系與溝通,相互之間的鼓勵與關懷,增加自己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并且在遇到問題時尋求學校同事的支持與協助,以減輕壓力,擺脫工作倦怠。人際關系是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而人際關系的好壞反映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系的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的程度。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沙利文就認為人格是人際關系的產物。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讓個人更積極地看待自我,塑造良好的人格樣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工作倦怠中的人格解體現象。同樣,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可看作個體擁有的積極的社會資源,有助于個體更好地開展工作,從而獲得工作成就感。
(二)學校層面
首先,學校應多為教師安排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動,以應對工作帶來的辛勞。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的情緒耗竭為中等程度,教師常因教學工作而感到疲憊及倦怠,但又缺乏調劑身心的休閑活動。為了減少教師的情緒耗竭,學校可以多舉辦一些教師之間的休閑活動,不僅可以讓教師得到身心的放松,也可以增進同事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教師的情緒得到紓解,心靈得到慰藉。
其次,學校應該重新審視已有的管理制度,為教師的個人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減輕教師的工作倦怠狀況。周毅剛的研究發現,學校環境各因素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倦怠關系非常密切。因此,高職院校的管理者要重視教師未來的發展,根據教師的工作表現和意愿,確定教師個人的發展需求和發展目標,為其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和自我發展空間。同時,高職院校各級管理人員應為教師創設一個民主合作的寬松校園文化環境,提高教師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度,提升教師的公平感,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動力,增強其責任感和歸屬感。
最后,界定工作職責,培養教師的責任意識。高職院校的各項事務較為繁雜,很多工作需要教師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這樣往往造成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時出現職責不清、任務不明的狀況。如果能夠進一步厘清彼此的工作職責,明確各自的分工,教師就無需耗費時間和精力在一些不屬于自己甚至是看不到成效的工作上。同時,教師的責任意識也特別重要,認真做好屬于自己的分內工作,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具體工作的落實者,沒有教師個人的高度自覺,分內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必然難以得到保證。總之,只有工作內容明確了,教師才不用耗費不必要的精力,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中,也更容易看到工作中取得的進步和成就,從而降低工作倦怠感。
[參考文獻]
[1]徐長江,時勘.工作倦怠:一個不斷擴展的研究領域[J].心理科學進展,2003(6).
[2]李富業,劉繼文.工作倦怠研究現狀[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4).
[3]李全彩.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2(1).
[4]張晨, 班蘭美,李彩娜.人際關系困擾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2).
[5]甘雄,李承宗.大學生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0(4).
[6]馬紅霞,楊紹清,朱小茼,等.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及人際困擾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公關衛生,2011(9).
[7]唐芳貴,彭艷.高校教師職業倦怠與工作滿意度、社會支持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8(8).
[8]劉曉,黃希庭.社會支持及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J].心理研究,2010(1).
[9]宮火良.情緒管理原理與方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10]周毅剛.高校教師工作倦怠與學校環境因素的相關分析[J].心理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