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大學生童年期與父母長期分離,與非留守大學生相比自尊水平低,人際關系方面困擾多,社會支持少,依戀回避程度高,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低,更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為促進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應搭建與家庭溝通互動的平臺,借助家庭尤其是母親的力量來提升該群體的自我價值感;通過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咨詢,幫助其在活動體驗中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對留守大學生的成長和改變持積極理念,并通過宣傳教育著力改善其應對策略。
[關鍵詞]留守大學生 心理健康 自我價值 人際交往技巧
[作者簡介]李銳(1985- ),女,河南南陽人,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工處,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與治療。(廣西 桂林 541004)劉萬英(1964- ),女,遼寧沈陽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廣西 南寧 530003)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3-0077-02
改革開放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一個特色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該群體的生存、教育、心理健康狀況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弗洛伊德開始,心理學家就探討了親子互動對個體心理的影響,認為“家庭是性格塑型的工廠”,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性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時間推移,部分曾經的留守兒童已經進入大學,學者們探討了長期親子分離對該群體的情緒、性格、社會性等心理發展方面的影響。研究發現,相對于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留守大學生在自尊水平、人際關系、社會支持、依戀風格、應對方式上存在諸多問題,主觀幸福感更低,表明曾經的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可能產生了消極影響。廣西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中存在較為龐大的留守大學生人群,研究者在廣西某高校隨機調查發現,該群體學生約占調查總人數的35%。本文對農村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促進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借助家庭的力量提升留守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
李曉敏等的調查研究發現,留守大學生自尊水平相對較低。自尊、自我價值感是個人力量的源泉,是個體保持健康人際關系的前提,是個體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礎。自我價值是一種理念、感覺、態度,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兒童的自我價值感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形成的,重要他人對個體的自我價值有重要影響。弗洛伊德就特別重視母子關系,認為兒童與母親的關系是最早、最長的,也是后續所有心靈事物的原型,成年個體與他人的關系質量取決于早期親子互動形成的內部工作模型。此外,心理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同樣認為,家庭生活與家庭中的孩子會成為何種人存在很強的聯系,家庭中如何處理權利、親密、自主、信任、溝通等問題,影響著人們如何在世界上生活的方式。張芳的研究也指出,當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改變了,個人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留守大學生童年時期與父母缺乏互動,與看護人的互動更為頻繁,父母對個體自我的形成可能沒有太大影響力。然而,張繼元的研究表明,雖然由于外出務工而導致在個體成長過程中角色缺失,母親依然影響著個體的自我形成。原因可能在于,人類有擴展自我的動機,通過與他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可以獲得原本屬于他人的資源、視角和身份認同;此外,相對于西方個人主義文化,東方集體主義文化尤其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視個體與周圍人的情感聯系,個體為了適應環境,將有親密關系的人納入自我建構的過程中,形成了依賴性自我。因此,在強調與母親的情感連接、強調母親角色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雖然與母親長期分離,母親依然對留守大學生的自我概念有影響。
既然母親角色影響著個體自我概念的形成,在對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幫扶過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發揮母親的作用,通過新生家長會、家訪、家長通知書等方式及時與學生的母親取得聯系,倡導母親多與學生溝通,從母親的角度鼓勵學生放松心態,投入學習,獲得成就,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此外,高校也應鼓勵學生有心事要和母親溝通,建立家庭對學生的支持系統,而不是一味地報喜不報憂。通過學校與家庭的合作,提升留守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共同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開展團體心理咨詢,通過體驗式學習幫助留守大學生提高人際技巧
王玉花的研究發現,留守大學生人際方面存在的困擾相對較多,個人得到的來自家庭、朋友的支持總體較少;成人依戀風格中的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程度較高;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也相對較低。由此可以推測,留守大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會面臨較多的人際關系問題,尤其是在戀愛關系上。哈佛大學關于幸福感的長達75年的縱向研究發現,讓人們幸福和健康的并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財富、名聲或成就,而是好的關系。具體來說,個體與家人、朋友、社區有越多的社會性聯系,個體的幸福程度越高;高品質、溫暖的關系有助于提升個體的幸福感;與他人好的關系還可以保護個體的大腦,使個體的記憶不會因為年齡增高而衰退??梢姡玫娜穗H關系對留守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朱玲的研究指出,在人的生命全程中,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時,個體總是帶著先前的社會交往經歷和理解社會的獨特模式,即個體在早期生活中與父母互動形成的內部工作模型影響著以后的各種關系。然而,依戀理論的提出者、心理學家鮑爾比依然認為,內部工作模型是動態的系統,可以通過發展人的思考能力、獲得修正經驗進行改變,這也是心理咨詢的理論基礎之一。因此,留守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風格可以通過心理咨詢進行改變。
團體心理咨詢在改善人際交往、促進自我覺察方面具有優勢。與個體咨詢一對一進行不同,團體心理咨詢是一對多,即一個心理咨詢師、多個來訪者,心理咨詢師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團體心理活動來達到特定的咨詢目的,讓來訪者在活動中獲得感悟,屬于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際關系,來訪者在團體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在改進留守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促進自我覺察、提升幸福感的問題上,可以采用團體心理咨詢的方法。鑒于留守大學生經歷的特殊性及大學階段戀愛的特點,高校在開展留守大學生的團體心理咨詢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提高自尊與自信、學習人際交往技巧、建立理性戀愛觀、學會應對失戀等主題的活動。同時,團體心理咨詢的主體活動設計要注意趣味性與意義性的結合,以提高留守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樹立積極理念,通過心理宣傳教育改善留守大學生的應對策略
王玉花的研究表明,留守大學生更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雖然大多數研究先入為主地以消極視角看待留守大學生,認為留守經歷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也有少數研究者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該群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應對措施。溫義媛、羅滌等的研究表示,適應良好的留守大學生,存在接受現狀、成就動機強、目標明確、意志堅強、積極樂觀、善于學習、情緒調控能力強等多項積極的心理品質。此外,徐禮平的研究認為,留守經歷是缺失也是財富,遠期的留守經歷缺乏對大學生當下問題的解釋力,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內部保護性因素,并加強對家庭、學校教育等外部保護性因素的扶持。此外,對人持有積極理念的心理咨詢師維吉尼亞·薩提亞也認為,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心理治療的焦點應該在改善一個人的應對方式上,而不是僅僅解決他的問題;改變總是可能的,即使沒有外在的改變,也會有內在的改變;感受是自己的,人們可以學會改變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人們具備應對成長所需的所有資源,心理咨詢和治療是啟動這些資源幫助人們改變的工具。積極心理學給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方向和理念。
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出發,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提高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應該從樹立對該群體的積極理念出發,認識到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諸多缺失,留守大學生依然有健康成長的潛能,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其成長潛能的發展。其次,要通過宣傳教育改善留守大學生的應對方式,讓其認識到成長中的問題都是為了提醒個體轉變成更好的人,可以放下對過往的芥蒂,使其不再僅僅與父母的角色進行溝通,正視父母現實中的角色,從而體諒為人父母的不易,在感情上與父母親近起來,進而采取更為理性、有效的應對方式,承擔起改善自身的責任。最后,對于能夠與父母有良好互動的留守大學生,教育者要激發學生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鼓勵其與他人積極溝通,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成就,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總之,留守大學生作為我國經濟大背景下的特殊群體,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地給予關注,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使該群體提升自我價值感,學習人際交往技巧,改善應對問題的策略,以幫助留守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曉敏,高文斌,羅靜,等.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成人依戀狀況及其與心理行為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6).
[2]王玉花.兒童期留守經歷、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4).
[3]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成人依戀、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0(116).
[4]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成人依戀和人際敏感的研究與干預[D/OL].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2015-12-17].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5](美)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麗,葉東梅,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6]張芳.薩提亞溝通模式在改善婚姻質量中的運用[D/OL].上海:復旦大學,2013[2015-12-1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7]張繼元.留守經歷對個體自我概念的影響[D/OL].重慶:西南大學,2013[2015-12-1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8]溫義媛.“留守經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質性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4).
[9]羅滌,李穎.高校留守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8).
[10]徐禮平,王平.有 “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分析[J].新余高專學報, 2009(1).
[11](加)約翰·貝曼.薩提亞轉化式系統治療[M].鐘谷蘭,宮一棟,衛麗莉,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