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認識自信人格內涵及其發展的基礎上,分析了留守經歷對大學生所造成的各種影響,然后著力探討了朋輩心理輔導對消除消極影響、促進積極影響的作用,提出了予以特別關注與尊重、通過朋輩心理輔導增強認同感、挖掘其留守經歷中的積極因素、加強與家庭的溝通交流四方面具體措施,為具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自信人格發展提供了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留守經歷大學生 自信人格 朋輩心理輔導
[作者簡介]孫一蘭(1981- ),女,貴州遵義人,欽州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社會心理。(廣西 欽州 535000)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3-0079-04
從年齡上劃分,目前所謂的具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應為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前后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經商而被留在家鄉,僅跟隨父母一方或其他親屬生活的兒童群體。①具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由于其童年生活經歷,其中相當一部分會在心理健康成長及自信人格發展上存在明顯的阻滯與缺陷。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也是兒童最早接觸、且影響深刻的社會小環境②,而父母無疑又是家庭社會環境中的重要因素,父母背井離鄉帶給孩子的心理影響將會一直延續到他們的少年與青年時代,這也是留守經歷對大學生影響至深的根本原因。大學生人格塑造關系到個人的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關系到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加強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出于對輔導效果的追求,運用朋輩心理輔導將成為本文探討大學生心理輔導的主要方式。
一、自信人格的概念內涵及其發展影響
1.自信人格的概念內涵。人格是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自信人格與自信心有關,是自信心理特征的突出與集成。由于自信心是反映一個人能否成功完成某項活動的信心程度和心理特征,是一種積極有效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心理意識和心理狀態,因此一個人的自信人格就是以這些心理意識和心理狀態而組成的穩定結構,并在思想和行動中表現為積極、有效的態度、傾向和選擇,不僅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個體的學習、交往、就業、競爭、創新及成就,也會表現出與他人明顯不同的性格、氣質與能力。自信人格能維持、促進一個人自信心的增強,并以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強大精神動力去促使一個人不斷進取并超越自我。
2.自信人格的發展形成。自信人格的發展需要自信心的構筑與積累,但這一過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及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且源于成功的經驗、良好的外界信息及積極的成敗歸因等。③顯然,從自信人格形成的漸進性和實踐性來看,對一個人正確的教育、引導與成敗歸因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自信人格的形成發展需要最初始的塑造。初始塑造是指孩童時代的信心教育,比如賞識、鼓勵、引導等。初始塑造相當于為孩童人格色彩下一種基調,確定一種方向。其次,自信人格的形成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地修正。修正是對錯誤的訂正,對偏離的扶正,以引導孩童意志朝向最正確的目標點努力。其中“持續不斷”是決定性因素,只有“持續不斷”才能為自信人格塑造奠定牢固基礎。最后,自信人格的形成發展需要經歷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自信人格的形成發展不會、也不應該一帆風順,真正的自信必須經歷風雨,經受挫折,才能堅如磐石。
3.影響自信人格發展的因素。影響自信人格形成、發展的因素很多,除了天生的性格心理特征,后天與外部影響將會非常明顯。個體后天的發展變化取決于很多環境因素,如父母家庭、經濟狀況、社會環境、接觸人群、文化教育及生活遭遇等。對于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而言,父母及家庭氛圍對其影響將是基礎性的,也是關鍵性的。就家庭環境而言,它涉及文化層次、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接觸人群及居家社會大環境等多種因素。父母是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是孩子的保護神,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就使得父母在養育、愛護、保護、守護、教育、鼓勵、撫慰等各方面都將成為影響孩子自信人格塑造的重要因子,并長久持續。
二、留守經歷對大學生自信人格影響的分析
1.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自信人格分析的意義。綜上所述,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其人格現狀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因父母的分離所致,家庭氛圍的變化是主要根源。在當時的情境下,父母的遠離對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影響明顯,但對心理的影響卻有著很深的隱蔽性,而對其人格的影響則會延續更長時間,因而在兒童時代因留守而造成的人格發展影響在大學時代必將顯現出來。④因此,研究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自信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特點就顯得非常必要。一方面,通過分析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自信人格特點可以及時發現其不良品質,預防人格的扭曲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在此基礎上積極培育其良好品質,促進其自信人格的健康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具有良好人格品質的、合格的專業人才。
2.留守經歷對大學生自信人格的消極影響。第一,自卑內斂心理嚴重。對于每一個兒童來講,其最重要的親情關系就是親子關系,即父母與子女間的相互關系。親子關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也是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影響最為深刻的人際關系。親子關系的突出特征就在于關系的密切,⑤而這種密切關系的缺失則很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對于親情關系的陌生、對于人際關系的冷漠、對于和他人交往的防范與畏懼,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其心理健康的高度危機,并進一步造成后來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和能力下降。自卑,是因為親子關系及家庭人際關系的缺陷,讓他們感覺低人一等;內斂則是這種交往的缺失所導致的心理習慣,自卑內斂是影響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消極應對外界事物。消極是一種心理,也是一種態度,是指一個人面對他人或外界事物而傾向采取的惰性、回避、拒絕甚至反對等心態。因從小和父母的長期分離,留守兒童從家庭內外界得到的支持都會比較少,內部的親屬不可能做到像父母那樣的體貼關愛,外部人員因這些兒童父母的遠離,交往次數和交往程度也和過去有所不同,這就造成留守兒童和外部社會人、事、物的接觸方式、接近程度以及交際心理的差異。他們也因為這種心理上的隔閡和漠然而進一步影響到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消極冷對心態日趨嚴重,以致到了大學時代,這種心理仍然在起作用,并一直籠罩在陰影之中。消極應對心理和自卑內斂心理在邏輯關系上是相向的,它們的綜合作用最終導致了這類大學生自信人格的弱小與缺陷。
第三,遇事容易敏感沖動。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正常情況下并不會有明顯異常的表現,但在遭遇外界變化的情況下,就會表現出與人格發育正常者不一樣的言行舉動;尤其是在遇到外部不公正、不禮貌、欺侮性的對待時,就容易顯露出敏感、偏激、沖動的特征。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的生活過程不僅缺乏某種程度的物質關愛,也極度缺少較大程度的精神關愛,而這種關愛的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彼此雙方的感情交流與心理反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親情相離所導致的交流匱乏就會轉變為對他人的不信任、懷疑甚至抵觸,一旦出現上述所說的不公正、不禮貌、欺侮性現象,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就會表現出明顯的心理敏感性,并將這種不正常的敏感心理迅速轉變為偏激情緒,從而引發沖動行為。根據健康人格的本質特點,自信人格不僅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而且具有積極、有效的心理傾向,從這一點來看,很多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人格自信是相對缺乏的。
3.留守經歷對大學生自信人格的積極影響。第一,有助于形成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帶來的困難、阻礙與挑戰,并通過個體努力而進行獨立解決的能力。適應能力并不僅僅表現為對生活環境變遷、對社會挑戰壓力的外部適應,而且表現為對情感空缺、對心理孤獨的內部適應,在一定程度上說,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還超過前者。由于留守兒童必須面對和父母長期分離的生活方式,很多生活的問題、學習的問題以及和社會其他人員交往的問題都必須自己解決,這都有助于他們現實處事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由于這種“獨立自主”生活方式的磨煉,這些孩子必然在心理、情感和精神等方面尋求一種自立與平衡,形成了獨自處理問題的思維與思考能力。所以,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相比于一般大學生,適應能力、獨立能力較為突出是正常的,也是可以加以培養、利用的一大優勢。
第二,有助于增強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個體遭遇現實挫折時所表現出的心理感應、情緒調適、精神支撐及積極尋求化解策略的能力,這和人們常說的心理穩健、精神堅強、意志堅定等是一致的。受家庭生活的影響,留守兒童需要獨自面對各種現實問題,并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問題的難度往往超出留守兒童的心理預期,更是留守兒童的能力難以達到的。面對失敗,在這些孩子心里肯定會留下許多難言的苦楚與回憶,但也是在這一次次的失敗中,使他們磨礪出較強的容忍性、適應性和耐挫性。這使得他們進入大學生活后,面對新的學習與生活困難時,要比一般同學更能適應變化,更容易接受困難,也更具有忍耐的心理。因此,留守經歷有助于大學生抗挫能力的增強,有利于自信人格的形成。
第三,有助于提高自奮能力。自我奮發能力是個體能自我確立奮斗目標、自我擬定奮斗計劃并堅持完成奮斗過程,以實現奮斗目標的一種能力。自我奮發能力需要以健康心理為基礎,以健全人格為支撐,尤其需要以良好的自信人格為牽引,才能使個體自奮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留守兒童在父母離家打工的日子里,自我處理生活與學習的過程與實踐無形中會加強這種能力的形成,如果再對其心理加以必要的輔導與維護,他們就會擁有比一般兒童強得多的自我支配能力。也正因如此,具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經歷了留守的磨煉之后,在大學期間就會目標更明確,不僅對未來有著合理的預期與希望,而且會通過具體努力而完成目標,改變自己的現狀及未來。
三、針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進行朋輩心理輔導
1.朋輩心理輔導的內涵特征。由于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心理特征及人格形成上存在諸多問題,加強對這部分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就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在各種心理輔導方式中,朋輩心理輔導將是一種十分適宜和有效的模式。朋輩心理輔導中的“朋輩”是這種輔導方式的關鍵,也是這種輔導方式的顯著特征。“朋輩”就是朋友和同輩之意,朋友除了具有一定的交往關系和信賴基礎,一般也多是同輩關系;而同輩之間未必相識,但年齡大抵相同會使彼此雙方都存在類似的生活方式、相似的價值追求以及共同的問題關注。因而,朋輩心理輔導就是年齡相當者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或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的一種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心理輔導模式。⑥總體來講,朋輩心理輔導對于輔導者與被輔導者來說,因生長的時代背景和成長經歷存在共同之處,而更容易產生心理的共鳴。在大學校園內,針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的朋輩心理輔導具備很多優勢,如輔導人員的廣泛性、輔導活動的互動性、輔導關系的親情性及輔導結果的有效性等,都使得這種輔導模式將超越單一的高校輔導員輔導模式,能為塑造大學生的自信人格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徑。
2.朋輩心理輔導的積極作用。通過上文分析,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所受到的消極影響主要還是來自家庭親情環境的殘缺,造成這些大學生的心理癥結及人格缺陷。但是,留守經歷所產生的影響也有積極的一面,要想發揮其積極一面的影響與作用,就必須通過正確、有效的心理輔導過程。朋輩心理輔導的積極作用就在于,這種輔導是基于朋友或同輩間的類似生活方式、相似價值觀念及共同心理取向而進行的。首先,朋輩心理輔導有益于建立起被輔導者所需要的心理環境與心理氛圍。人本主義認為,朋輩心理輔導的成功并非依賴輔導者技巧的高低,而是依賴輔導者的態度,即能否給被輔導者以真情、尊重和準確共情,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氛圍。很多學生需要心理幫助時都會選擇朋友或同學傾訴,就是這種原因。其次,朋輩心理輔導過程有益于為被輔導者提供類同群體的示范與影響,以供被輔導者模仿學習。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心理的成長需要同伴群體的正確影響,而輔導者恰恰能夠為被輔導者提供這樣的示范性正確影響,從而使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心理取向及人格塑造上向其他正常同學學習。最后,朋輩心理輔導因具有友誼性或親情性、主動性或自發性、廣泛性或互動性,也就有了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擬的有效性。
3.朋輩心理輔導的具體實施。總體來講,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有著一般同學所沒有的敏感、脆弱、自卑與消極心理,也有著一般同學沒有的適應性、抗挫力及自強心。一方面,他們需要他人的理解與尊重;另一方面,他們更需要自我認識與自尊,然后形成自信心。認識到這一點,高校及相關教育人員就必須在心理教育過程中通過克服其心理缺點、發揚其心理優勢,來實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人格自信。具體措施有:
第一,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應予以特別關注與尊重,以培養其“自我尊重”心理。作為具有留守經歷的這部分大學生,他們最缺少的也是他們最需要的,因和父母的長期分離,他們最缺少的就是親友關愛和社會尊重,而這些學校、老師和同學是可以給予的。因此,學校應對他們予以特別的關注與關愛,應為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建立專門檔案,以盡可能多地了解并記錄其家庭狀況、人際關系、個人心理及個體發展等情況,為心理教育做好鋪墊工作。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一旦得到學校的關愛與尊重,其自尊心也就會得到正常發展。
第二,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應通過朋輩心理輔導增強認同感,以培養其“自我理解”心理。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不僅需要他人的尊重,更需要他人的理解,最能理解他們的人群就是朋輩關系群體。理解的基礎是無障礙溝通和傾情交流,這也正是朋輩心理輔導的優勢所在。朋輩心理輔導更易于營造出互相理解的氛圍,在朋輩們的尊重與理解面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也會深化自我理解,其敏感、脆弱、自卑及消極等心理癥狀就會冰釋消融。
第三,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應挖掘其留守經歷中的積極因素,以自我價值認定增強自信心。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自信人格形成的障礙就在于他們過于妄自菲薄,對于自身的特長,尤其是留守經歷本身所蘊含的積極因素反而認識不足。學校應在心理教育中充分運用朋輩心理輔導的特點,來挖掘留守經歷大學生自身的潛在優勢,并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在留守生活中適應困難、戰勝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是人生奮進的寶貴財富,是他們形成自信人格的基礎和資本。
第四,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應通過和家庭的溝通交流來認識留守生活的另一面,以激勵他們自我奮進、增強信心。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對于父母遠離自己的生活記憶可能是痛苦的,對于父母外出打工的行為也可能并不理解甚至是埋怨的。而隨著年齡、閱歷及學識的增長,他們就會完全理解并體會父母謀生的艱辛。學校應認識到并利用這一點,幫助學生和其家庭溝通交流,以激勵他們提高信心、自我奮進,以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和社會,以此來塑造其良好的自信人格,為未來人生發展提供堅強的品質支撐。
[注釋]
①④吳朵朵,張佩云.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優化探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5):338,339.
②陳孜,盧溪,何驄,等.早期留守經歷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7):1112.
③劉毓嵐.論自信心的發展及影響因素[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1):65.
⑤程旭慧.有留守經歷大學生人格發展問題探析[J].社科縱橫,2015(11):64.
⑥任寧.朋輩心理輔導及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