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PS是指把生涯輔導(Guidance)、能力提升(Promotion)和就業服務(Service)三者有機結合,為學生構建起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GPS”就業指導服務模式。文章結合當前的社會需要,根據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為目標,以強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能力為手段,構建高校專業化、系統化、全程化、全員化、常態化的就業創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GPS 就業指導 高校 就業創業 教育體系
[作者簡介]申靜(1980- ),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生處副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張家口 075000)孫智宏(1981- ),男,遼寧沈陽人,河北廣播電視大學黨校辦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莊 050000)劉欣(1980- ),女,河北石家莊人,保定學院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學。(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3-0089-02
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2013年、2014年分別被稱為“最難就業年”和“更難就業年”,2015年高校畢業生達749萬,創歷史新高。如何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解決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尷尬,是擺在社會發展面前最緊迫的課題。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升級的‘雙引擎’之一,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當代大學生具有開放視野,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具創業的激情,特別是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術,應當成為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高校應該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這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提高創業能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保障。美國百森商學院的蒂蒙斯教授提出,學校的創業教育應該不同于社會上的以解決生存問題為目的的就業培訓,更不是一種“企業家速成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教育,應當著眼于為未來的幾代人設定“創業遺傳代碼”,實質上是一種面向“創業革命”開發人力資源的教育創新。本文將生涯輔導(Guidance)、能力提升(Promotion)和就業服務(Service)有效結合,著力構建符合高校實際的專業化就業創業教育體系。
一、落實主官工程,合力促進就業
就業是一項民生工程,事關學生的個人前途和家庭福祉。幫助一個大學生就業,就幫助了一個家庭。高校要堅持實施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實行校長負責制,成立校院兩級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把創業教育放在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通過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來落實就業創業工作,廣泛開拓就業市場,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積極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加大對家庭困難和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幫扶力度,努力實現廣大畢業生的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
1.深入調研,摸清就業創業實情。高校黨政領導班子要下好合力促進就業的一盤棋,成立促進就業創業指導小組,其成員要定期深入系部聯系點,融入師生中間,走訪系部、教研室、實驗室和學生班級、宿舍,走訪部分用人單位和學生家庭,了解現狀,找準問題,明確對策,摸清實情。
2.貼心服務,合力保障就業創業。一是注意及時了解畢業生的思想動態,采取學院領導聯系畢業生、班主任定時定點接待畢業生等措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思想、生活和就業上的困難。二是掌握學生心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就業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引導他們走出擇業心理誤區,排除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三是采取“請進來”舉辦招聘會、“坐下來”舉辦就業創業指導講座、“走進去”了解市場需求、“走出去”幫助學生聯系單位、幫助學生確定創業項目等方式幫助學生找準出口和方向。
3.把好方向,提升就業創業素質。一是抓基礎。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立德樹人、全員育人落到實處。二是抓方向。做好就業創業引導工作,引導學生自主創業,實現以創業促就業,切實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三是抓環境。改善校內就業創業環境,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努力,打好組合拳,推進就業創業工作。四是抓政策。做好政策托底和政策配套工作,各學院、機關部門都要圍繞就業創業工作來形成配套政策,狠抓落實,確保就業創業工作取得實效。
二、調適就業心情,轉變就業理念
1.加強情感交流。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多數學生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尊敬的老師、親密的同學因多年相處,關系融洽,感情默契,彼此能相互關心、理解和信任。通過感情交流,培養克服不良情緒的能力,獲得寬容、理解的機會,促進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大學生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用理智來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科學地對待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2.理性對待挫折。每個人都有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本能心態,大學生也不例外。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學生在擇業時或多或少都會有不良情境的體驗。對于這種由于對現實矛盾不能回避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大學生可采用“轉移”“宣泄”等心理補償的辦法,增強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克服依賴思想。要積極關注就業創業信息,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推銷自己,主動了解市場需求,尋找創業機會。就業是大學生自己的事情,不能過分依賴他人,更不可有惰性。要有健康的競爭意識,樹立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困難的信心。克服情緒障礙的根本在于直面現實,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端正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一個心境開闊、不太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就能保持開朗樂觀的情緒,不會為自己一時的擇業不順而憂郁彷徨。大學生求職擇業、自主創業,要有一個正確的前提目標,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又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大潮,把自己的就業創業與社會改革、經濟發展聯系起來,這樣便能樹立起信心,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堅忍不拔、頑強不屈。
三、建好師資隊伍,加強就業指導
1.盤活資源,培養高素質就業創業指導隊伍。一是構建校內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第一,從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各院系中選聘一些致力于就業創業教育工作的骨干,作為校內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教師。他們既熟悉學校現狀,又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設定正確的就業期望值,尋找合適的創業機會,指導學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第二,從各院系選聘相關專業的部分教師作為任課教師,如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從事就業創業教育課程的講授及理論研究。二是聘用校外就業創業指導專家隊伍。第一,聘任曾經在企事業單位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驗豐富的專家作為校外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定期舉辦創業者風云論壇、創業沙龍、就業大家談等教育實踐活動,邀請一些政府官員、知名企業家、優秀校友為學生開設講座。他們是在一定社會背景和歷史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教師精英,能根據就業創業各環節的實操給學生以啟迪和指導。第二,建立一支由經濟管理學專家、工程技術性專家、政府經濟部門專家、創業成功者、風險投資家等相關行業的人員組成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他們可以開展專業性很強的專題教育,如創業心理、創業規劃、創業法律知識、就業技巧、求職禮儀等,幫助大學生在就業創業的道路上獲得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2.加強輔導,完善職業指導課程體系。一是實施課程化的專業指導。開設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編寫《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教材,其中要重點突出大學生創業教育方面的內容,保證創業教育進課堂。二是實施專家化的指導。邀請杰出校友、知名企業家、著名學者來校做創業報告,宣傳國家創業政策,鼓勵大學生積極開展創業。三是實施經常化的指導。定期舉辦就業指導咨詢會,分析就業形勢,講解就業政策,指導擇業方法和技巧,幫助畢業生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解決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心理、權益保護等問題,形成日常咨詢與職業指導相結合的模式。
四、搭建就業舞臺,抓好就業載體
1.就業創業教育課程載體。一是以課程建設為重點,完善知識結構。首先,將就業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融入完整的專業教育,作為必修課或者公共必選課在全體學生中開設,實現就業創業教育的全員化、常態化。其次,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變單一的就業指導教育為全程化的職業指導教育。大一:新生入學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大二:基本職業能力培養,院校特色教育,創業基礎教育;大三:創業模擬實戰,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最后,就業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在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為大學生開設法律、經濟管理、工商、稅務、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選修課,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二是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創業意識。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應該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針對全體大學生開展的創業基礎知識教育,如創業精神、創業機會、創業者素質、價值觀等,其目的是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業式”思維模式,使畢業生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獨立生存與發展的本領。第二是針對具備創業潛力和創業素質、擁有創業夢想的學生進行關于創業知識、創業技能、企業運營、產品營銷等專業化的創業實戰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做好創業準備。
2.大學生創業孵化園載體。創業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性和啟發性,各高校應當設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在課堂教學、創業競賽、商業模擬以外開展真刀實槍的創業。第一,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參照公司運營的模式,由在校生廣泛參與公司的生產經營,通過學生自主進行市場調研、產品研發、團隊組建、市場營銷、風險管理等得到全過程的訓練,從而增強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競爭的能力。第二,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創業觀念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會學生理性地看待創業活動,調整創業心理,合理確定創業目標,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全新成長觀的形成,培養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業精神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意識。
3.企業就業創業實踐基地載體。企業與高校要積極探索合作的新機制,深入推進訂單式培養、企業制學院、產學研項目孵化等校企合作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協議,作為學校生產性實訓基地,開展工學交替實訓教學,安排教師鍛煉、學生頂崗實習等。高校要積極推進與企業的合作,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踐基地,謀求基地型教學實踐資源,在企業開展“企業+基地+項目”的管理模式,依托生產車間、研發基地、實踐基地等就業創業平臺,開展技術咨詢、產品研發、人才培訓、創業項目實踐轉化等服務,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打造“有溫度”“有資源”的創新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美)伯頓·克拉克.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J].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包奕峰,沈菁.淺析高校創業園在促進大學生創業中的作用[J].創業園地,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