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針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存在的困境,結合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依據,應該全方位、多層次定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宏觀層面,將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中觀層面,“離農”為主,“留農”為輔;微觀層面,以人為本,四種目標各司其職。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農村職業教育 困境 培養目標
[作者簡介]徐曄(1989- ),女,山東淄博人,天津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農村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原理。(天津 30035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3-0015-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我國現在正處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承擔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農村職業教育對于實現新型城鎮化意義重大。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人才的質量、層次、類型需求都有了很大改變,而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難以適應新型城鎮化對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有待于深入分析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存在的困境,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明確今后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困境
(一)實踐困境
1.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普通化”,將農村職業教育理解為“升學教育”。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類型,應該以培養人的技術技能為主要目標。然而,在具體實踐中,許多農村職業學校培養目標定位存在“普通化”的傾向,有些地區將職業學校辦成了“高考補習班”,將農村職業教育理解為“升學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普通化”,削弱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性和職業性,使人才培養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難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阻礙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2.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城市化”,將農村職業教育理解為“就業教育”。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很大一部分農村職業學校將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從“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轉向“為城市輸送人才”的就業服務。例如,許多農村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方面,不顧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和自身辦學條件,一味模仿城市職業學校專業設置,還有一部分職業學校停辦涉農專業,依靠學生在城市的就業率吸引生源,將農村職業教育理解為“就業教育”。忽視對于人的素質的培養、情感的陶冶,難以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變,不符合新型城鎮化對于實現人的城鎮化的要求。
農村職業教育在具體實踐中,其培養目標定位過分注重升學率和就業率,不顧新型城鎮化進程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需求,單純追求“離農”取向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不利于農村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實現。
(二)理論困境
1.“離農”取向培養目標定位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所謂“離農”取向,是指面向城市的農村職業教育。一方面,“離農”取向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有其合理性,在新型城鎮化的今天,通過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受教育者素質,培養他們的技術技能,從而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有助于新型城鎮化的實現。另一方面,這種“離農”取向的培養目標定位也有其局限性,大量人才涌向城市,導致農村留守人員不斷減少,且存在文化素質偏低、現代農業技能缺失的問題,難以滿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滯緩農村發展的步伐,制約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2.“向農”取向培養目標定位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所謂“向農”是指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將農村職業教育定位于服務農村,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實現農業現代化,培養適應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人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但是,不可否認,“向農”取向的培養目標定位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新型城鎮化的今天,農村本身存在資源不足、經濟發展落后等多方面問題,需要以城帶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如果農村職業教育只追求為農村服務,難以滿足我國新型城鎮化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相悖。
不管是“離農”取向的培養目標定位,還是“向農”取向的培養目標取向,都有其合理性。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和城市的關聯更加密切,采用二元割裂的思維模式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進行定位,顯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依據
新型城鎮化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新的挑戰,以往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采取二元思維模式,就農村談農村職業教育,把農村職業教育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割裂開來,導致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混亂,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需要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多方面的依據。
(一)教育學依據:農村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
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具有雙重屬性:本質屬性,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屬性,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這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方向和最終歸宿,也要兼顧農村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農村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滿足農村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同時,也要滿足新型城鎮化對人才的需求,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基于此,應將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滿足農村受教育者接受非農業技能培訓的需求,滿足農村受教育者接受農業技能培訓的需求,滿足農村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需求,滿足農村受教育者終身學習的需求。
(二)心理學依據:農村職業教育滿足農村受教育者改變自身生存狀態的需求
我國現在正處于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農村人口仍占很大比重,農民的生存狀態與城市居民的生存狀態有很大差距。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受教育者渴望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成為農村受教育者改變自己生存狀態的一種途徑和手段。農村職業教育在定位培養目標時,要依據農村受教者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定位于培養農民的技術技能,給予農民改變自身生存狀態的資本,即定位于新市民、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另一方面,在有可能的條件下與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普通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縱向對接,確保農村受教育者有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可能。
(三)社會學依據:農村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受教育者實現職業流動、享有公平發展的權利
長期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且農民占有的資源遠遠少于城市居民。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受教育者渴望自己的職業實現由農民向其他崗位工人的轉變,實現由農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轉變,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權利,這就需要通過農村職業教育來實現。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在進行培養目標定位時要考慮到農村受教育者進行職業流動的需求,提供二、三產業所需的知識技能,使農村受教育者掌握進行職業流動的資本;另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定位時要考慮到人類公平發展的需求,農村受教育者享有與城市受教育者公平發展的機會,要盡可能地滿足農村受教育者多元化的需求。
(四)政治學依據: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將農村和城市看成一個整體,把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整合起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這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一方面,通過農村職業教育,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建立農村發展的內生機制;另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通過技術技能培訓,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變,以城帶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立農村發展的外生機制。農村長期以來資源不足,與城市發展水平相差較大,因此農村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養目標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定位時要統籌兼顧農村和城市的發展,重點定位于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變,還要兼顧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升級的需求。
(五)經濟學依據:農村職業教育通過人才培養實現促進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的功能
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類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最為密切。第一,農村職業教育培養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第二,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村涌現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將這部分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市轉移,有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以城帶鄉發展的新格局,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因此,將農村職業教育定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時代發展使然,是經濟發展的需求。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進行定位要緊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目標,以工業化為動力,兼顧農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結合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依據,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進行多層次、多元化定位。
(一)宏觀層面:將農村、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統籌定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決定了需要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統籌定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基于傳統的二元思維模式,人們往往傾向于將農村和城市割裂開來,難以實現城鄉資源的整合和互動。在此模式影響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在新型城鎮化的今天,這種思想已經不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也不適用于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在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進行定位時,必須結合新型城鎮化的需要,不能僅僅定位于服務農村或者服務城市。農村和城市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城市的發展需要農村提供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農村的發展需要城市提供技術、資源、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這兩者是在互動中不斷發展、相互促進的。因此,定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時,要統籌兼顧農村和城市的發展需求。
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的提出,指出了農村發展的新方向,即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同時也指出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思路,即將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統籌定位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一部分,既要服務于農村,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服務;又要服務于城市,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變,以城帶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終為實現城鄉一體化服務。因此,要將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統籌定位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這是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指導思想。
(二)中觀層面:“離農”為主,“留農”為輔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農村受教育者渴望改變自身生存狀態、實現職業流動和實現社會公平的需求,決定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離農”為主,“留農”為輔。
關于農村職業教育“離農”“留農”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事實上,在新型城鎮化的今天,“離農”的培養目標與“留農”的培養目標定位并不是相互沖突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實際上都是“為農”教育,這個“農”是大農,指向新農村建設。“離農”是為了更好地“為農”,大量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有利于提高農村生產力。同時,也正是因為“離農”教育,農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職業流動和改變自身的生活狀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離農”取向的培養目標又有了新的含義。這里所說的“離農”,不僅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還包括實現“農民”向“市民”轉變,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有市民待遇。“留農”人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人才,直接關系到新農村的建設,因此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應該統籌兼顧。但是,必須認識到,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政策的不斷調整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不同,這兩種培養目標應有主次之分。在當前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目標實現階段,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城鎮化戰略的實現手段和路徑,在目前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農村、急需轉移的情況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都應該兼顧“離農”人才和“留農”人才。將農村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離農”為主,“留農”為輔,有助于實現新型城鎮化,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是明智的、科學的選擇。
(三)微觀層面:以人為本,四種目標各司其職
農村職業教育最終落腳到人的培養上,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定位是人的城鎮化,我們必須認識到,新型城鎮化之所以“新”,就是因為走的是一條全民發展的道路。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定位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促進“新市民、新型農民、留守非農民、社區民眾”的成長和發展,實現多元化的培養。
1.新市民: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群體。對于這部分群體要實現其由“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新型城鎮化對這部分群體提出了全方位要求:一方面,要對其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其素質,培養其技術技能,確保其具有在城市就業、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進行技術培訓的同時,還要促進這部分群體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轉變,全方位融入城市生活,真正實現由“農民”向“市民”的轉變。因此,新市民應該具備以下素質:較高的專業技術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較高的職業道德;全面適應新生活的能力。
2.新型職業農民:服務于農業現代化的群體。新型城鎮化對農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過農村職業教育使農民職業化、專業化,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有所區別,要通過農村職業教育實現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服務現代農業的從業人員,主要包括生產經營性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這部分群體需要具備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現代化的農業營銷、管理能力,現代化的農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3.留守非農民:服務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群體。對于留在農村的這部分農民,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對其開展二、三產業技能培訓,為農村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服務。這部分群體需要具備服務于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技術、技能和較高的職業道德。
4.社區民眾。有學習需求的農村民眾。從發展來看,農村職業教育必須滿足農村社區民眾終身學習與發展以及生活的需要,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及時為他們提供“時時”“處處”都能接受的各類教育,滿足農村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需求,滿足農村居民轉崗、轉業的需求,滿足農村民眾對農業知識和非農業知識的需求,提高農村民眾的素質,樹立其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厲以寧.中國必須走中國國情的城鎮化[EB/OL].(2013-
12-16)[2016-04-18].http://money.163.com/13/1216/10/9G789ML30
02550IS.html.
[2]馬建福.社會轉型與中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的選擇[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3]譚璐.新型城鎮化視閾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困境破解[J].職教論壇,2014(13).
[4]黃育云,于炳成,陳文寬,等.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村現代化互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