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即滿足學生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滿足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人本教育觀的客觀要求,并提出了如下路徑: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學體系,以地方文化為切入點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加強情感教育、堅持以人為本,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加強隱性教育的滲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 思想政治 社會實踐
[作者簡介]陳暉陽(1971- ),女,海南儋州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海南政法職業學院科研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湖北 武漢 43007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3-0062-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以現實生活為中心,關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生活體驗、生活實踐。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教學主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生活化,轉變教學理念、深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在學生的生活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理論融入生活實際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認知度。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體現人本性、生活性、發展性、多樣性,既在教書中育人,又在生活管理、環境管理中育人,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1.能夠滿足學生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費爾巴哈認為:生活和幸福本質是一個東西,一切追求都是對幸福的追求。實施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學生獲得幸福。首先,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條件是指導學生豐富精神生活,并使其安靜閑適、身心健康。其次,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催發學生積極向上,這是人獲得幸福的源泉。最后,鼓勵學生追求個人幸福生活,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觀。
2.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做到生活、學習、思想的無縫對接,解決學生生活、學習、思想上的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將課堂上學到的思想政治內容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才能培養出思想道德水平高、思想政治覺悟高的現代社會接班人。
3.能夠滿足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人作為社會個體,其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求,人從不滿足于當下的生活,總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實現個人成長、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大學生也是一個社會個體,充滿朝氣和希望,渴望幸福生活,對個人成長的需求十分旺盛。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向社會、向他人展示自我,保持開放的心態和開闊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反思批評精神,有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培養學生的哲學精神,使其主動追問生活,追求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4.是人本教育觀的客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創造性,必須時時刻刻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而要真正體現出以人為本,還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貼合起來,站在大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傾聽學生的聲音,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豐碩,培養出一大批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教學內容空洞、抽象,教學方法單一,脫離現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得不到完全發揮。在此,應積極推行生活化教學,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模式,創新評價機制等。
1.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學體系。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緊密結合教育實際,構建生活化教學體系,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讓其體現出生命形態和生活氣息,讓生活成為一本活教科書。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學體系(見下圖)。
第一,確立生涯規劃,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任何一個學生的生涯規劃,都要建立在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能力、文化知識、職業傾向等進行客觀分析與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幫助學生確定最佳職業奮斗目標及計劃安排。確立學生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學生盡早明確奮斗目標,結合實際情況,制訂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同時,還可運用學期總結來對學生的目標做出階段性診斷評價,不斷修正目標。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生活適應性的指導,使學生主動審視已有的學習經驗,并確立新學習方案,增強自學、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學習適應能力,挖掘學生潛能。
第二,創設情境,提升學生素質。情境教學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最佳方式,能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真實的生活經驗,提高道德修養。在這里,教師可引導學生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敘述生活中的事情,描繪情景、勾畫人物,使學生在頭腦中呈現出真實的生活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再現生活情境,在視覺、聽覺的刺激下感受真實的生活情境;還可以用豐富的教學活動方式和課堂組織形式,將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人生。
第三,開展課外研究,提高學生研究能力。開展課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可以通過專題調研、學生課題組織與答辯、校內外專題調研等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社會、了解生活、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激活學生多元化思維,培養自主研究能力。
第四,教學中融入校園文化,激發情感共鳴。校園文化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助于激發情感共鳴。教師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弘揚先進文化,熏陶學生性情;依托學科競賽、創新基地建設等,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道德;依托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和感恩實踐、法制教育活動等,培養學生的榮辱觀;依托各種文化節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誠信意識、遵紀守法意識等。
第五,依托校外實踐基地,磨煉學生的意志。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校外實踐活動,如專業實習、社會調研、勤工儉學等活動,學生走進社會,親自體驗社會生產生活,參與公益服務事業,積極奉獻社會,使學生明晰自己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磨煉人生意志。
2.以地方文化為切入點,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地方文化具有現實生活性和滲透生成性的特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合理應用有助于實施生活化教學。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可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話語。地方特色文化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大量教育資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強,要在生活實踐中展現出生命力。如開展地方文化講座、地方文化案例研討活動、成立地方文化興趣小組、開展地方文化實地調研等。再次,地方文化從微觀視角來敘述現實生活,具有可感知、可實踐的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地方文化將有助于改變傳統教育過于宏觀、過于空洞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促進師生之間順暢交流。地方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要和諧共生,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3.加強情感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發展學生,引用生動真實的生活實例,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解釋和說明。正確對待、鼓勵學生討論和爭鳴,給學生創造自由言論平臺,引導學生心態向積極樂觀方面發展。另外,當代大學生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較強,故而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教師要注重感情的投入,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教師用飽滿的精神和愉悅的心情開展教學活動,將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形成熱情學習的氛圍。教師通過愛護學生、信任學生、理解學生,給予學生正能量,拉近師生距離;通過親和溫暖的方式,讓學生在身心愉悅中接受指導,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開展情商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倫理道德、理想信念等,利用學生社團、紀念日、志愿者服務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情商教育活動,增強教育的活力與感染力,讓學生在愉悅的心理狀態和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
4.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生活化。高校采用的思想政治教材是由具有權威性的教育部統編的教材,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不拘泥于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煉教材內容,整合教學內容,以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為原則,將真實的生活世界引入思想政治課堂。如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使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接受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展現出真實的生活情境,因材施教,將學生關注的熱點時政、國計民生等融入課堂,開發學生思維,豐富思想政治教學內容。
5.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加強隱性教育的滲透。隱性教育就是指教育內容、目標不顯露,采用間接、迂回、滲透的方法進行教學活動,讓受教育者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其他學科教學、校內實踐活動、校園環境建設、教職工的言行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實現生活化教學。
6.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在大部分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主要還是通過筆試的方式進行。學校在課程結束后進行閉卷考試,而試卷的內容則多是教材和課堂上講解到的。在這種評價模式下,學生往往在考前抱佛腳,臨時死記硬背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學生雖然得了較高的分數,但并沒有吸收知識,更不懂得知識的靈活運用。對此,必須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促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首先,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在新評價體系中,不僅要評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還要評價教師對傳授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的個性、人格、思想道德素質、思想政治覺悟等。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評價,重視家庭和社會背景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產生影響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訂針對性教學計劃,實現因材施教。其次,評價方法的多元化。隱性、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多種元素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種評價方法無法客觀、全面地評價出教育效果,需要將多種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最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新評價體系中,既包括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還包括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評價、教師教學活動評價等,如評價教師上課的受歡迎程度、學校相關部門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情況等。對此,要將廣大學生納入到評價主體中來,使其進行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作出評價。
三、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人們的思想也出現易變性、多元化等特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卻仍然延續傳統教學內容和方法,無法緊密跟隨時代前進步伐,無法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故而必須實施生活化教學,把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及需求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為大學生指引前進的方向。通過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積極性、能動性,讓學生愉悅地學習和生活,在愉悅學習中接受教師傳授的思想政治內容,深化思想道德修養,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尚斌.論幸福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3(1).
[2]葛艷麗.論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4).
[3]孔慶來,除文成.試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視野下的教育觀[J].社科縱橫,2009(3).
[4]李玉環,李玉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活化課堂探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3(5).
[5]唐國戰.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涵、價值與特點[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6]唐松林,張曙光,許燁,等.思想沙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形式的創新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4).
[7]萬美容,廖宇婧.對話:增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模式選擇[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8]王艷.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學體系之構建[J].黑河學刊,2012(6).
[9]肖宇亮.淺談如何實施高校學生愉悅化生活化管理[J].前沿,2013(5).
[10]趙東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OL].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2016-07-20].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
res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