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文化與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是加強文藝工作者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現實需要,也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的要求,更是培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需求??赏ㄟ^地方文化資源進入課堂和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出課堂兩個途徑進行融合,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學習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地方文化 藝術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孫利霞(1977- ),女,內蒙古包頭人,四川音樂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近現代史。(四川 成都 61050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3-0065-03
地域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是特定區域形成的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從形態上來講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性質上來講有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地方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是特定區域文化傳承的重要寶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地方文化資源既是文藝工作者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本源性優質資源”①。將地方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將達到藝術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兩個目的。
一、地方文化與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強文藝工作者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的現實需要
近些年,我國的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呈現出蓬勃的生機。但是,也有一些人在發展中迷失了方向,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一些知名度頗高的文藝工作者理想信念缺失、生活糜爛、道德品質敗壞,出現吸毒、嫖娼、醉駕等問題,在公眾中,特別是年輕人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2015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道:“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雹谒裕瑢ξ乃嚬ぷ髡叩呐囵B絕不能僅僅注重其專業素養,更要注重其政治思想、人格修為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藝術院校是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來源。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字,2014年藝術院校在校生人數達369469人,而普通本科藝術類在校生數達1424925人,如果再加上研究生、普通專科、成人本??坪途W絡本??频膶W生人數,藝術類在校生人數超過了249萬人。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將進入各文化領域,成為未來的文藝工作者。藝術院校思想政治課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性、學識修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未來推動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推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的要求
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作為統編教材,理論性非常強,概述性和重復性的東西較多,教師如果僅按照教材來上課,必然出現內容枯燥、言之無物的結果。況且,相對綜合院校而言,藝術院校的學生專業性強而文化基礎比較薄弱、重專業課輕文化課、感性意識強而理性思辨不足、思維活躍愛發言而紀律性較差,這些特點使得他們在課堂上表現為聽不懂、不愛聽。如果不改變教學模式,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三)培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需求
地方文化資源應該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特別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以其豐富的積淀理應成為文藝創作不竭的來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盡如此。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西方文藝理論和創作理念進入中國,很多文藝工作者對西方文化極度推崇,但對本地方和本民族的文化卻十分忽略,導致很多地方文化漸漸凋敝,甚至悄然消失。現在的藝術院校學生在專業教學中接受的也基本是西方藝術教育的模式,對民族民間文化了解甚少。習近平同志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 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站在弘揚民族文化的高度,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筆者認為如果地方文化與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實現融合,將有效解決以上三方面問題。
二、地方文化與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學習的效果
將地方文化作為教學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進行分析,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習興趣。如講抗戰可以各地文化界在抗日中的表現來做例證,并讓學生也參與其中,去搜集前輩的故事在課堂上講一講。講改革開放的決策,可以中西方藝術交流為例。這些藝術生相對熟悉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他們在理論課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正面的刺激有助于改變學生對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看法,在師生良性互動中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的。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地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資源。以四川為例,四川擁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8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8處,館藏文物130余萬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9個,市級名錄548項,縣級名錄3300項,中國歷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個。③蜀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三星堆文明、蜀漢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蜀道文化等燦若星辰。這些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底蘊豐厚、生動活潑,學習這些文化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藝術類學生若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極易淪為匠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本地學生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外地學生則增加了對我國文化多樣性的認識。因為這種了解,使學生強化了對家鄉和國家的愛,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也有助于錘煉和養成其民族精神。
(三)有利于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中國迅速實現現代化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傳統文化面臨著嚴重的沖擊。相當多的文化遺產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很多的藝術形式在市場上沒有立足之地。除了政府保護以外,這些文化遺產自身必須尋找出路。藝術院校作為專業藝術人才的培養和輸出場所,在地方文化傳承和創新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內容,比如傳統戲曲,因其在現代化沖擊下的影響勢微,青年大學生了解很少,因為不了解所以也談不上喜歡,結果是這些文化更加沒落。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必修課的強制性學習,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惡性循環。很多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聽了川劇,結果發現很有意思,跟自己以前想的不一樣。這樣,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了解了地方文化,可能會喜歡上,進而去推廣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傳統文化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市場,才能煥發生命。地方文化有其地域性,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應用擴大了地方文化的影響力,為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在當今自媒體時代,一個學生就是一個傳播媒體,其擴散效應是十分可觀的。特別是藝術院校的青年人對這些地方文化的關注,經過他們的朋友圈分享后,其影響力輻射范圍不可估量。結合學生的專業優勢,又可以在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方面提供新的創意,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地方傳統文化結合的后續影響是很可觀的。
(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面向的是各專業的學生,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使用地方文化資源的素材時一定是打破專業界限的,它強調泛而不強調精,所以可以展示給學生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這也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藝術素養。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中,學生鍛煉了專業技能,實現了自我價值,更加激發了學好專業的熱情。社會實踐一般是分小組進行活動,這也為學生跨專業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可能會成為藝術創新的土壤。
(五)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地方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又包含了紅色文化的內容。在實踐過程中,師生服務他人和社會的意識大大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對工作的盡職盡責、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有了更深的體會。地方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有助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師生的精神追求,又外化為自覺行動。
三、地方文化與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渠道分析
(一)地方文化資源進入課堂
1.地方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資源庫。我國地方文化資源各有特色,內容豐富,是很好的案例教學資源庫。教師可根據各地方文化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內容進行融合。比如四川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革命文物在全省21個市(州)的114個縣(市、區)中都有分布,占全省的181個縣(市、區)的63%。④這些資源既有遺址、文物等物質文化,也有流傳下來的事跡、人物傳記等精神文化,結合這些資源講授黨史、紅軍歷史和毛澤東思想等內容,既生動又寫實,容易吸引和打動學生。經過高中的學習,大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和革命理論是有基本的了解的,如果僅是重復歷史大事件或進行理論概述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如果教師結合各地文物、人物事跡以及紅色電影、電視劇、歌劇、舞蹈、音樂、畫作等藝術作品對重大史實進行細節重現和挖掘,帶領學生一起分析其歷史背景、辨別真偽,則會讓學生耳目一新。已有的研究表明,很多學校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效果十分顯著。
2.地方文化資源是校內實踐的重要內容?,F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逐漸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課堂上除了教師精講外,學生的討論、演講、辯論等形式也得到了充分應用。當然,這些形式和主題不是漫無目的、隨意進行的,而是要由教師進行精心的準備和規劃,在充分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確定的。這時,地方文化資源也為其提供了很多選擇。教師可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確定不同的題目,讓學生能發揮自己的優勢,言之有物。如戲劇專業的學生對川劇現代化問題的探討,舞蹈專業的學生對藏、羌、彝等民族舞蹈的展示,音樂專業學生對抗日救亡歌曲的價值與意義的探討等。
當然,教師也要注意慎重選擇案例和主題,地方文化資源中有精華,也有一些糟粕。對那些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內容一定要摒棄,對地方文化的價值也要引導青年大學生對其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
3.結合地方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各地地方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適用于教學的讀本和教材卻非常有限,這就需要各校根據實際需求開發校本課程。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與本校專業教師合作,共同開發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內容、以與本校專業相結合為特色的校本課程,在校內開展選修課。為適應移動互聯時代教學的需求,教師還可以通過開設網站、制作“微課”等形式,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集中展示,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新途徑。
(二)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出課堂
1.集體外出實地參觀、考察。地方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如四川的5·12地震遺址、建川博物館、都江堰水利工程、三蘇祠、革命烈士陵園和紀念館、名人故居及紀念館、各民族文化陳列館以及地方工業、農業發展成就等。百聞不如一見,學生親身去感受后體會是很深刻的。如2008年發生的5·12地震,大家都通過新聞了解過,但是去北川、汶川、都江堰等地震災區考察回來的學生都表示很震撼。沒想到大自然的破壞力有這么強,也沒想到災區的重建速度這么快。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之下,災區民眾很快搬到了統一規劃的新房子,開始了新生活,社會秩序穩定,當地經濟迅速恢復。這樣的考察令學生由衷地產生民族自豪感,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大力開展公益活動,將學生服務社會納入課程考核體系。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可以結合院校特色,大力開展服務地方文化的公益活動,并將學生從事公益活動、服務社會納入課程的考核體系,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地方文化服務。目前,我國在大力推進城鄉基本文化均等化發展,在推進公共文化發展時,遇到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專業人才的缺乏,特別是基層專業人才。如果能發揮200多萬藝術院校在校生的作用,將對基層文藝工作的推進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具體可采取以下形式:第一,建立對口的實踐基地。在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點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指出“藝術院校對口支持中小學校美育基地”。實際上這里提到了一個藝術院校為公共文化推廣服務的方法。高校可以與社區、與中小學校、幼兒園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將幫助社區、學校開展文化活動、培養文藝人才作為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第二,服務農民工群體。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據統計,2015年中國農民工數量超過2.7億人,遍及全國各地。他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們往往生活儉樸,文化生活單調,既離開了故鄉又游離于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之外。藝術院校的學生可以走近這一群體,傾聽他們的聲音,既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又將農民工群體中的優秀文藝作品介紹出去,做文化傳播的使者。第三,利用信息技術,遠程服務農村。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偏遠農村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提供了可能,也為藝術院校師生服務基層提供了新的途徑。學校可將學生假期的社會實踐與平時的遠程指導結合起來,為基層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教育服務。同時,也為學生了解中國鄉村現狀,保存和傳播鄉土文化提供機會。第四,建立志愿者服務團隊,定期開展公益活動??梢哉n程為單位建立長期的志愿者服務團隊,結合當地民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結合地方文化進行創作。今年春晚上一首《六尺巷》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聲名大振,一曲《蜀繡》也使四川的刺繡藝術廣為人知,這都是藝術作品與地方文化結合的典范,也是弘揚地方文化德育功能的典范,值得學習和推廣。教師應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從地方文化中汲取營養,進行藝術創作,積極參加地方舉辦的各類賽事和活動,為地方文化建設獻計獻策。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藝術專業的結合為手段,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內容,既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的,又加強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實現了雙贏。
[注釋]
①楊濤,曾長秋.補缺與融合:地方文化資源德育功能初探[J].湖南社會科學,2012,(6):232.
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
15.
③④四川省文化廳課題組.推進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EB/OL].(2007-05-21)[2016-07-28].http://www.sccnt.gov.cn/dfwh/dtxxdfwh/201104/t20110410_3064.html.
[參考文獻]
[1]錢曉芳.高等藝術院校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實踐與研究[J].新美術,2014(4).
[2]尚麗亭,王鐵柱.論地方文化資源在音樂藝術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中的融入[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3).
[3]教育部.2014年教育統計數據[EB/OL].(2015-07-20)[2016-
07-28].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
qg/201509/t20150907_20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