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智能電腦終端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學校園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從而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雙重影響。應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創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新理念、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媒體素養培訓等途徑,提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媒體素養
[作者簡介]譚霞(1969- ),女,山東臨朐人,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館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學理論。(山東 淄博 255049)李文靜(1981- ),女,河北南宮人,河北農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河北 保定 07100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7-0045-03
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手機漫游、智能計算、數據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技術不僅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嚴峻挑戰。在大數據環境下,掌握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雙重影響,對于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統模式,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新媒體的應用及傳播優勢
新媒體技術是指建立在大數據和云搜索基礎之上、以互聯網瀏覽和手機移動通信為主要表現形態、以虛擬性和超時空性為主要特征的媒介傳播技術。新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規律和傳播特點,使傳播內容更加廣泛,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傳播方式更加豐富。近年來,以智能手機終端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行為正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趨勢。據2015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研,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3.5億青少年中有2.9億人能夠使用手機上網沖浪,比2013年同比增長8.9%。中國青少年網民中有82%的人使用手機上網,高出整體網民平均水平10.8%。同樣,高校通過手機上網的學生比例遠遠高于通過PC上網的學生比例。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一對多的傳播方式,具有即時有效性、彈性互動性、高度集成性和普遍針對性等特點。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者可以選定一個或多個信息傳播受眾,并提供點對點的信息傳輸服務;受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信息需求定制目標信息。新媒體技術的推陳出新,促進了信息傳播的數字化和移動化,由此使得人們進入了一個無限選擇的時代。豐富的數據資源、快捷的傳播速度、開放的共享機制、個性的感知方式、互動的介質交流、虛擬的仿真模擬以及人性的文化傳播等都給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諸多嚴峻的挑戰。
二、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雙向影響
1.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影響。作為人類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時代所創生的最前沿技術,新媒體是人類信息與觀點、經驗與判斷、思想和價值的集散平臺,新媒體對當今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的積極作用是顯著的。
第一,新媒體技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便利性。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教育效果的提升。新媒體技術之所以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就在于它的傳播速度。當傳統的灌輸式說教模式日漸式微的時候,新媒體技術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大學生只要具備基本的上網技術,就可以獲取對某些事件的價值判斷信息,而不必等到輔導員來言傳身教。不僅如此,這種沒有面對面真實交流的虛擬信息交換,可以使大學生的現實判斷得以不斷升華,有的甚至通過網絡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并通過大學生之間的互動傳播,提高大學生群體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梢哉f,新媒體技術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便利性。
第二,新媒體技術提升了大學生跨界交流的可能性,使得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生改變?!翱缃缃涣鳌笔侵复髮W生與大學生之間、國內學生和國外學生之間超越地域限制的思想溝通及交流。在新媒體環境下,所有信息都是在各個網絡之間實現集聚和互動的。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大學生來說,這種傳播方式的跨地域、跨時間特征勢必提高大學生彼此交流和相互支持的頻度及力度。借助新媒體技術和各種網絡工具,不僅可以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橫向載體,而且可以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縱向載體。在今天的大學校園里,各種BBS、MSN、QQ、主題網站、手機報、博客、微博等數字化校園平臺不斷涌現,正在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這種交叉式傳播不僅使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從平面走向立體,從封閉轉為開放,從約束轉為自由,從靜態變為動態,從專制變為民主,進而形成了更為廣泛的知識和資源共享平臺,而且大大拓寬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從這個角度講,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新媒體給大學生群體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垃圾信息、冗余數據、虛假宣傳、暴力甚至反動信息,如何屏蔽這些負面信息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之一??傮w上看,新媒體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識水平和信息儲存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是伴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他們置身于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獲取信息、知識的途徑更加廣泛、便捷,而移動新媒體又強化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可能性和及時性,他們對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涉獵和信息積累甚至超過了師長及前輩。因此,在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識量必須大幅度提升,信息量也必須盡可能地豐富。
第二,新媒體技術悄然否定了“理論說教式”的教育模式。在遇到問題時,過去的大學生會向教師或學問更深的人請教,現在的大學生是直接上網搜尋答案,通過對網絡上不同答案的對比分析,找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在得不到滿意結果的情況下,他們會通過網絡針對問題進行反復討論和求證,力求找到最佳答案,同時也會在同學之間相互尋找幫助,從而改變了過去對教師的依賴。在對網絡答案的處理與接受過程中,教師原本在學生心理上產生的權威感和神圣感也慢慢淡化。正如季海菊所指出的,基于新媒體技術而產生的網絡文化是一種具有巨大包容力的多元文化,它對權威和秩序的沖擊相當大。
第三,新媒體信息技術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輿論導向的難度。在新媒體環境下,重要的不是對海量信息的瀏覽和記憶,而是對復雜數據的科學篩選及理性選擇。在追求信息回復量和網絡點擊量的情況下,對冗余信息的屏蔽變得極為繁雜和艱難,如賭博網站信息傳播、聊天網站的木馬植入等。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信息發布主體的多元化、分散化,傳統輿論工具的功能逐漸減弱。當那些沒有任何標識的數據攜帶著表面看似華麗、實則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意識不斷涌現,人們對資產階級消極思想和無產階級積極理念的認知界限就變得模糊了,在不知不覺中,有些大學生甚至接受了眾多墮落或奢侈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由于這些頹廢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所以控制難度極大。作為長期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來說,很難找到大學生消極行為的原始基點。大學生在不經意間顯現出來的炫富心理、仇富意識、攀比理念等都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新媒體不僅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導向功能,而且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標的最終實現。
第四,新媒體技術改變了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方式,引發了大學生的道德失范,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失控。在新媒體時代,多數大學生是借助聲光電技術釀生的虛擬數據來認知世界的。虛擬世界可以給學生以精神慰藉,可以成為大學生情感的寄托地,有的大學生甚至把網絡行為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單純的虛擬時空是不會對現實世界產生任何的負面作用的,但目前越來越多的黑客沖突、借助網絡進行違法犯罪、通過網絡媒體傳播消極輿論等,都在潛移默化地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并逐漸使大學生失去理性和自我。部分大學生甚至借助電腦或手機散布一些激進的言論,導致一些大學生心理扭曲和行為失控。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模式必須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求,不斷升級和更新,要在新媒體技術的數據監控領域設置更多的屏障來攔截網絡盜竊、手機淫穢、電視庸俗、電影異化等。
三、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1.要建立完善的媒體法律法規制度。在新媒體環境下,教育工作者應該借助于網絡和媒體向大學生宣講相關的法律知識,同時高校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做好網絡環境的監督工作,有理、有力、有節地實現網絡監督和現實監督的相得益彰,把他律與自律很好地結合起來。首先,要不斷完善規范新媒體運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大學生群體的媒體網絡行為實行全方位監控;其次,要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自覺守法教育,要把虛擬世界的自律與現實世界的自控結合起來;最后,要與時俱進,依法修改現行法律中的過時條款,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演進逐步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
2.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新理念。在新媒體時代,高校的教育理念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沖破傳統理念的限制和束縛,在溝通和交流上下功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訴求和生理要求,了解大學生的家庭狀況、學業背景、地區意識、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個性特點、生活癖好和學習模式,把這些信息輸入班級管理數據庫,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存儲、調取和刪除,同時形成完善的媒體輔導體系,在電子世界里給學生的情感訴求開拓出一片空間。另外,要指導大學生廣泛參與通訊社、??M、記者團、報刊編輯部、文化演出組、廣播宣傳小組等校內主流媒體活動,使大學生學會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在自覺的媒體行為和媒介意識中健康成長。
3.要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媒體素養培訓。媒體素養是指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體技術處理大學生事務、糾正大學生道德認知、規范大學生實際行動的素質和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和輔導員應該不斷接受媒體素養的培訓,通過不斷升級的新媒體傳播介質,結合網絡新技術的傳播速度和特點,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各種網絡陣地拓展媒體素養培訓的范圍。培訓內容要涵蓋校園網站運作培訓、電子郵件收發培訓、移動網絡接收培訓、聲光電運作原理培訓、大學生網絡違規保密培訓等多個方面。其次,要適度延長教育工作者媒體素養培訓的時間。一般來講,相關培訓機構和政府部門應該把培訓時間盡量安排在高校的假期或周末,避免擠占高校教育工作者正常的工作時間。最后,可以開設全新的網絡課程,讓高校教育工作者足不出戶就能接收到最新的培訓信息和培訓課程,逐步提高新媒體素養的培訓效率。
[參考文獻]
[1]易揚.論數字化時代新媒體文化的建構——以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為例[D].湘潭:湘潭大學,2009.
[2]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