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寫作能力是現代人在“不同場所共同需要”的職業核心技術之一,與大學生就業質量密切相關。文章針對社會工作對應用寫作能力的需求、大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表現及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現狀,提出了高校應用寫作能力教學改革策略,即確保應用寫作課程在專業教學中必修的地位,改革教學方法、強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構建新型的師資隊伍,為提升大學生就業進行適應性服務。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應用寫作能力 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鄧素林(1966- ),女,壯族,廣西貴港人,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廣西 貴港 537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JGZ19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7-0117-04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曾有關于現代信息社會職業人應具有什么樣的能力才能適應就業需要的精彩論述。他明確指出“在這文字密集社會里,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這里所說的“讀寫技巧”指的是人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過程中需要的足以應對日常事務和生活需要的寫作能力,即應用寫作能力。約翰·奈斯特的預測是科學的,有前瞻性的。當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的環境下,我國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日益感覺到應用寫作能力在職業生涯發展中不可或缺,甚至驚奇地發現在同等的專業核心技術“硬實力”條件下,作為“軟實力”而存在的應用寫作能力往往在競爭中成為勝利者最終獲得理想就業崗位或職位提升的撒手锏。是否具有良好的應用寫作能力已逐漸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考量人才的一項必要內容,成為社會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因此,我國高校應重視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為提升大學生的就業適應性服務。
一、社會工作對應用寫作能力的需求
1.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需求。2012年10月,課題組就近10年來大學畢業生應用寫作能力的現狀及當前崗位工作的需求對在×市黨校參加機關、事業單位科級領導干部任職培訓班的200名學員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回答“您對大學生寫作能力有什么要求”的問卷中,有36.45%人要求大學生“擅長應用文寫作”,56.78%的人要求大學生“一定要會應用寫作”;僅有6.78%的人要求“會一點應用寫作”。被調查的人雖然對大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要求有高低之別,但共同的要求就是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應用寫作能力,而且高達36.45%的人提出了“擅長”的要求。這與單位的工作性質有重要的關系。正如毛澤東主席說的:“一個革命干部,必須能看、能寫、又有豐富的社會常識,以為從事工作的基礎與學習理論的基礎,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論才有學好的希望。”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履行政府職能的機關、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需要有技術、懂市場、通經濟、精管理、會寫作的各種專業技術人才進入不同的部門,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社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所以,國家、地方公務員每年的招考必考《申論》,以選擇錄用應用寫作能力強的應聘人員進入政府管理機構,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效能。
2.企業管理的需求。調查顯示,企業生存不但需要具有專業核心技術的人才創造新的產品,而且還需要會應用寫作的大學生管理企業的日常運營,一般意義上的文秘人員已經不適合現代企業行政的需要。在高效率的現代化管理工作中,企業的公文撰寫、發布往往與管理行為同步發生,應用寫作對企業運行實施科學決策,強化項目管理,搞活生產和經營活動,疏通業務的各層關系,增強企業生存的機會和活力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對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對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對員工間經驗的交流,對企業形象的樹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具有應用寫作能力又有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是企業管理的迫切需求,尤其是緊缺的中高級管理人才。欽州學院教師劉海燕深入廣西企業調研后指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南寧、欽州、北海、防城港、玉林等與北部灣經濟區9大重點發展產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發現有94%的單位急需經濟專業人才,而且這些單位對“既專又能”的“雙技”人才需求幾乎是100%。①她所說的既專又能指的是既具有專業技術能力又能應用寫作的復合型人才。這種迫切需求在人才招聘的條款中表現得更細致。如2012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招聘信息顯示:應聘財務會計崗位的,要求“具有較好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較強的文字寫作能力”;應聘招商招展崗位的要求“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分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應聘廣告文案崗位的要求“文字功底深厚,文筆流暢,有豐富的想象力及創新思維,能獨立完成廣告方案創作”;應聘營銷策劃崗位的要求“能獨立組織和完成項目的整體策劃,包括擬定項目計劃、提出項目策略、撰寫項目策劃書、督導方案實施等”。不難看出,應用寫作能力已經不單是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杠桿,而且是衡量企業處理日常業務工作的質量和效能的標準之一,企業對大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有迫切的需求。
應用寫作與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各行各業、企事業單位和人民群眾的公務處理和日常生活、交往等活動息息相關,在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應用寫作能力已經是現代人從業必備的核心技術之一。尤其是今天的機關、企事業單位處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中,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與國際接軌已經成為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應用寫作在此期間仍將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能進行應用寫作的具有專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已經成為人力資源市場的稀缺資源,供不應求。
二、大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表現
1.社會評價。應用寫作能力本應是中國大學生應具有的最強的傳統綜合素質之一,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語文學習的大學生應該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以適應就業的需要,但結果令人咋舌。馬寧、李紅英在《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動態跟進模式研究》中指出,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調查與分析中,大學生的“語言組織與文字表達能力”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尚有差距。調查顯示,有50.0%的用人單位認為畢業生的表達能力是C(一般),只有3.6%的用人單位認為是A(很好)。用人單位反映,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語言組織和文字表達能力較弱,特別是在撰寫報告、公文和公開講話時表達層次不清晰、邏輯性較差、語句不通順,直接影響了自己真實意思的表達,有時甚至被曲解。②實地調查數據也表明,近10年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被認為“能寫好本部門的公文與函件”的僅占16.95%,被認為“要花很多精力才能教會”的占33.90%,被認為“應付不了計劃、總結、講話等復雜文稿寫作”的占50.85%,被認為“綜合素質太差,應用寫作指望不上”的占4.24%,被認為“不會應用寫作也不愿意學習”的占11.87%。可見,大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與社會工作的實際需要存在較大的差距,人才質量受到社會的質疑。尤其要引以為戒的是,即使學生真的專業技能水平較高,也會因為不擅長應用寫作而缺乏發展潛力被用人單位淘汰,嚴重影響畢業生職業生涯的發展,這樣的結果與高校重點抓專業技能的培養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應該警鐘長鳴。
2.自我評價。大學生到社會工作后發現,在實際工作中,與管理相關的工作都少不了應用文寫作。部分人因為在校時不重視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應用寫作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不匹配,綜合素質出現“短板”,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事業成就。華南理工大學近20年畢業校友跟蹤調查報告顯示,在1990屆至2010屆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其對母校的評價和建議調研的1668份有效問卷中,有69.54%來自各種性質的企業,逾九成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表示滿意,學生獲得的成就與在校的學習成績的高低成正比。但在“勝任素質”調查中,有兩個項目低于3分,即寫作能力和理財能力。對于寫作能力,在訪談中有校友提到了該能力對于個人的重要性。畢業生提議:“對于商業寫作的學習很重要。商業寫作的學習被嚴重忽略了。”“希望學校能更看重國語的學習。在真正的工作中,我們很少說英語和英文寫作,我們開口說的是中國話,寫的是中國字,希望學校可以開一些課程來培養一下語言及寫作水平。”③華南理工大學是一所國家重點大學,有“逾九成用人單位對華工人才培養表示滿意”仍然出現了人才的“短板”——寫作能力和理財能力不達標。可見,大學畢業生對自我的寫作能力的評價并不高,并“強烈希望母校把應用寫作課程開得有廣度和深度” ④。
三、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專業技術人才,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更是需要尖端的科學技術人才。近年來,高校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思考及行動中,有意識地加強了大學生專業核心技術能力的考評,以達到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對顯性的、硬性技術的需要。這無可厚非,但在極力追求顯性的、硬性的技術指標進程中,高校忽視了對專業人才隱性技能的培養,尤其忽視了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導致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出現了較大的偏差,人才質量出現了“短板”,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事與愿違,造成當前培養的大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的社會問題,我國大學教育的質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就業優先戰略”目標,要求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但是,高校在當前的教學改革過程中,仍然難以擺脫固有思想的桎梏,普遍存在重專業技能培養輕通用技能培養的弊端。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沒有意識到大學生就業難在某個角度上說是“沒有應用寫作的基本能力,其專業知識和理論將無法得到應用”⑤,更沒有意識到應用寫作課不但有工具性和基礎性的特點,而且具有鮮明的人文性和職業性的特點,在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教學整合功能,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實現新時期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新目標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正因為對應用寫作能力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清,面向北部灣經濟區培養人才的廣西高校似乎都十分關注經濟專業、制造專業、服務業人才的培養,其開設的專業及培養目標都集中在各種專業技術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而對于各專業相關的應用寫作技能卻往往被束之高閣。其他地方高校包括國家的重點大學在內,也少有重視應用寫作學科教學改革的,即使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公共文化基礎課內設置了應用文寫作課程,其教學質量也因為不在教育行政部門評估的范疇內,往往教學時間少,沒有專門的師資隊伍和實訓室,學生認真學的不多,教師隨便教的不少,教學質量稀松平常,導致大部分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寫就錯”的現象普遍存在。作為終身教育服務的人力資源市場,各種專業技術技師資格證培訓的社會機構數不勝數,而寫作培訓機構基本為零。可見,社會需求與教育之間存在不對接的事實。
四、高校教學改革的策略
1.確保應用寫作課程在專業教學中必修的地位。俗話講:一條鎖鏈,最弱的一環決定整個鎖鏈的強度;一個木條水桶,最短的一條木板決定水桶的容量;一個人,素質最差的一面決定其發展。應用寫作能力在高層次人才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中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且處在人才素質架構金字塔的塔尖,與綜合理論知識、業務管理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并駕齊驅,只有具備了較強應用寫作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才有可能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就業、創業能力都較強的人才。所以教育家葉圣陶所說的“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能寫小說詩歌,但一定要寫工作和生活中實用的文書,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扎實不可”是有道理的。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應用寫作能力在學生就業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深化改革,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據悉,美國已有123個專業開設應用寫作知識、應用寫作技能課。在哈佛大學所在的常青藤高校聯盟內,哥倫比亞大學等高等院校已將應用文寫作教學作為“核心課程”。究其原因,就是應用寫作能力在每個人的職業能力中表現為職業主體所具有的與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能力的集合,是優秀人才在實際工作中個人工作能力較強的表現。眾所周知,應用寫作學科涉及秘書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法學、文學各領域的特定的專業知識及其本身工具的特性,在日常工作中,應用寫作能力是一個人德、才、情、學、識的集中反映,是優秀人才專業水平、個人價值觀與創新能力等的集中體現,是現代人在“不同場所共同需要”的核心技術之一。所以,從專業能力多維度、多因素的結構看,應用寫作課程都應該是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不但人人要學,而且非學好不可。調查也顯示,在回答“提高大學生應用寫作能力的根本途徑”的問卷調查中,有90%的人不約而同選擇了“高校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選項。因此,我國各層次的高校在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中要重視應用寫作課程的學科建設,按核心的公共必修課的要求保證教學時間,保證師資隊伍,保障教學設備等,改變過去應用寫作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定位不清、作用不明、目標泛化、課時不保”等狀況,以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就業的共生性、適應性的平衡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改革教學方法,強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中國高等教育》雜志原主編陳浩在談到高校教學改革時形象地說:改到深處是教學、改到難處是教學、改到痛處是教學⑥。大學課堂教學的低效率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影響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問題。盡管應用寫作課程一直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但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存在諸多困擾,尤其是教學方法頗受非議。應時勢之需,結合現代教學技術的支持,強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是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師要根據“基于工作過程”的需要設置教學內容,編寫新教材;以職業崗位群的寫作要求作為教學改革的目標;以社會工作必須進行的寫作任務為驅動力,發揮應用寫作課所具有的技能性、人文性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應用文的寫作水平,使得大學畢業生成為“三會三能”(即“ 會寫作、會辦文、會做事”“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講、走出去能辦事”)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在教學內容上有側重有特色,既要教會學生掌握“在不同場合共同需要”的社交文書、事務文書、會務文書,又要教會學生熟練書寫其專業核心技術開展工作需要的專業文書。如法律專業的學生必須突出司法文書的教學及實踐應用的指導,其他的以此類推。不管是哪個專業的學生,其應用寫作的訓練絕不是簡單的課堂教學及課外作業,而是教師結合各專業學生就業工作的需要,在學生專業核心技能學習、課外社會活動、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及學生頂崗實習等活動中所碰到的常規文體的真實寫作的指導,是任務驅動下的項目工作需要的實踐教學。
學校不但要引導教師實施“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改革,還要構建“大寫作”“真應用”的培養模式,在課程教學的安排上做到三結合:一是模擬寫作與真實任務的結合,強調應用寫作課程的實用性。學校組織教師針對專業技術工作的需要,把對應崗位常規工作的文案寫作設計為專題的典型任務,建立教學資源庫,讓學生以特定的身份在聽、看、想、寫、改、印、發、存的業務流程中真實體驗應用寫作的功用,不斷理解和深化學習應用文寫作的現實意義,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寫作指導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強調應用寫作課程的綜合性。如畢業論文的撰寫,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學習的收獲必須通過應用寫作反映其專業學習的水平和創新能力,如果沒有應用寫作能力,即使學生有諸多優秀的綜合素質也無從體現。三是寫作指導與課外活動、實習工作的結合,強調應用寫作課程的實踐性。如指導學生會干部撰寫工作計劃、總結及大型活動的方案等可以加強學生應用寫作的實踐訓練,提高應用能力。
3.構建新型的師資隊伍。要推進高校內涵發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但要以轉變教育觀念作為重要先導,還要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關鍵舉措。應用寫作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是一門寫作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的學科,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對教師的文化素質、專業知識、寫作技能要求較高,高校應該構建一支新型的師資隊伍,以適應教學方法改革的需要。
針對當前高校應用寫作課程教師隊伍存在的“知識結構不平衡”“實踐基礎弱”“文理兼修難”“人員不穩定”等問題,新型的師資隊伍應該由愿意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的工作崗位不同的人員組成,人數適度、結構合理、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相互協作、責權利統一。具體說來由四類人員構成:一是課堂教學的授課教師,來自漢語言文學專業,喜歡應用寫作課程,平時經常寫作的教師。二是課外活動的指導教師,來自學校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甚至中層領導,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寫作應用文,對某些方面的應用文寫作有實踐經驗,可以結合學生課外活動的具體要求指導真實的寫作。三是專業應用文寫作的指導教師,應該由具有專業知識又擅長應用寫作的教師來完成。四是頂崗實習階段應用文寫作的指導教師,除了指派具有專業背景又擅長應用寫作教學的教師跟蹤指導外,還應該聘請實踐基地的指導教師和行業專家加入應用寫作課程的教師隊伍,讓他們發揮專業知識及寫作都擅長的特點,指導學生撰寫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應用文。 以上四類人員構成的師資隊伍,是一支由來自不同專業在不同崗位工作的人組成的綜合性很強的新型學科隊伍。學校要花大力氣構建和發揮這支隊伍的高效能作用,通過深入改革人事制度,創新教師隊伍的建設及管理機制,不斷激發活力、增強實力、提高競爭力,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應用寫作教學質量,實現質的飛躍。
[注釋]
①劉海燕.雙導師 雙課堂 培養“雙技”人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應用寫作人才培養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78.
②馬寧,李紅英.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動態跟進模式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8):5.
③④華工近20年畢業校友跟蹤調查報告出爐[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gd/bwzg/2011-06/29/content_2801379_
4.htm,2011-06-29.
⑤金振邦.新媒介與應用寫作教學的現代化[J].應用寫作,2011(9):7.
⑥陳浩.微言評高教[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42.